分享

【潇湘行】 曲道通天——登天门山

 古蔺同乡会 2023-05-23 发布于四川

潇湘行

 曲道通天——登天门山

永宁翁

吞云吐雾的“天门洞”(网络图片)

天门山,犹如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护佑、装点着张家界这座年轻而又美丽的城市。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
天门山,因其《刘海砍櫵》、《天门山传奇》、《天门狐仙》等戏剧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传播而让人耳熟能详。
天门山,因现场直播“飞机穿越天门洞”、“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时那惊险而又刺激的场景,使其蜚声海内外。
天门山,因其“天门洞开”、“天门转向”、“天门翻水”等难解之谜的出现与流传,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且一直享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
据说,天门山原名叫做“嵩梁山”。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因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他以为这是吉祥之兆,于是便将“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同时,亦将“武陵郡”更名为“天门郡
天门山,海拔1518.6米,距离市区仅8公里。长久以来,它不仅以其神奇独特的地质外貌和秀美无比的自然风景令人瞩目,而且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异彩纷呈的人文胜迹而闻名遐迩。被尊为张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
411日早上7点钟,我们从武陵源的天子大酒店出发,经过约40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天门山山门的游客中心,刷身份证、安检后进入园区。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举着17号绿色三角旗的小姑娘,她身材不高,却显得很干练。我们跟随她步行通过《天门狐仙》的实景拍摄地和演出地——“天门狐仙峡谷大剧场”,前往“天门洞快线索道上站”。她边走边介绍《天门狐仙》的拍摄、演出及沿途的景物,她称呼我们为“川军第八团”,我们称呼她,则有时叫她“小阿妹”(她们几乎都是当地的苗族或土家族姑娘),有时干脆叫她“小狐仙”(因为天门山的“白狐仙女”本身就是美丽、善良的化身),她都很高兴。
我们乘坐的快线缆车较大,每车限乘26人。运行7分钟后就到达了“天门洞快线上站”。出站后,顺着横贯于山腰的步道前往“天门洞”。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天门洞广场”,约定集合时间后,大家就在广场及附近游览照相。
站在广场上,向正前方俯视,可看到城区的建筑、街道,看到那盘旋于山坡上的弯弯曲曲的崎岖小道,也许那曾经是人们攀登天门山的唯一路径。向右前方俯视,即可看到那被称作“通天大道”的天门山盘山公路。虽说全长不足11公里,海拔却从200米急剧提升至1100米。它借助山势扶摇直上,九十九道弯(其中不少180度转向的弯道,那应该是车迷们的最爱)层层叠起,有的宛若飞龙,左缠右绕地盘旋在看似瘦弱、单薄的山体上。大道直通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向山而立,抬头仰望:山体孤峰高耸、气势凌空独尊。在人们心目中直通天界的“天门洞”高悬于那千寻素壁之上,那“天门洞”的体态大气、端庄,轮廓分明。据介绍:“天门洞”呈南北对开,洞的高度为131.5米、宽为57米、纵深约60米,几何形状近乎规则。站在它的面前,使人顿生敬畏之情。

天门洞前的“照壁”及其题刻

此时,萦绕在我脑际的可能就是天门山那众多千年未解之谜中的一个——“天门洞开”。虽有文献记载说是公元263年,即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见”就是看见,谁看见?是当地的老百姓看见?还是远在千里的吴景帝孙休来此巡视时看见?在此之前的“天门洞”是否已经存在,或许是在外力的作用之下形成于一夜之间……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那就留待后人继续去探索吧,我们暂且将其归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你举着相机走近“天门洞”前的石阶向上拍摄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照壁”类的建筑。其上那金色的字体遒劲有力,右侧的上天梯三个大字格外醒目,中间的落款为“中石”。左侧为两行竖排的诗句。靠近了才看清楚是莫谓高山空仰止,此中真有上天梯。落款为“清  俞良模”。
“中石”,肯定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俞良模,经查为清代永定县(今张家界)的县令。
应该说,整个书法都是欧阳中石先生的手笔。而“上天梯”三字和诗句,则都是出自当时的县令俞良模。
“上天梯”,顾名思义即“上天去的梯子”。据说当时的“上天梯”也是天门山的一个景观,并非而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999级石梯(今人也将这里称为“上天梯”),而是指传说中徐福开凿的那个“云梯岩”。
这俞县令为当时的“上天梯”题写的这两句诗,意在鼓励人们“不要畏惧山高、路险(无路)而停滞不前,这山里面真的就有天梯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攀登,自然就会有路(天梯),只要肯攀登,就能到达天际”。

“天门洞”、“上天梯”及“洞前广场”

而今的“上天梯”实属后人所为,据资料介绍:它共有999级台阶,由洞前广场直接通达“天门”。“天梯”的两侧共设有五个祈福台,分别命名为:“如意、青云、长生、琴瑟和有余”,寓意“福、禄、寿、禧、财”这五福临门。五个祈福台将天梯自然分为五层,游客可以在那里小息或观景。
那宽敞、笔直的“天梯”上没几个人,不知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他们似乎也没有向上攀登的任何迹象。“天梯”的坡度估计在70度左右,真要从那里一步一级地走到“天门”,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且体力消耗很大。客流量这么大的景区,没有人流从“天梯”上去,要嘛就是景区限制,要嘛就是人们图省事儿。
正当我们在广场上仰视那拔地倚天,坚如磐石的“天门”时,又一个千年未解之谜——“天门转向”又从脑袋里蹦了出来:据当地人说。在七、八十年前,人们站在山下城区的南码头,就能够看到清晰、完整地的“洞口”形状和轮廓。可如今,在原地却只能看到天门山的山体,而再也看不到洞口了。要想看到“洞口”,就只能到距离码头4公里之外的“大庸桥公园”。意思就是说“天门洞”在悄悄地由北向西方向转动。这难免就让人感到纳闷儿了,难道天门山上部的山头与下部的山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难道天门山与山下的市区的基础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版块?即便如此也需要得到外力的支持与帮助啊!算了吧,要是我都能搞明白了,那还叫未解之谜吗!
登“天门”电动扶梯的起点站台就在“天门广场右侧”,在导游的带领下,“刷证”后很顺利地进入扶梯运行站。

运行中的“登天门扶梯”和“穿山扶梯”

电动扶梯室内灯光如同白昼,扶梯正在运行着,扶梯分两侧并排运行,每一部扶梯的长度为60米,比普通商场的电梯更宽大,扶梯两端均有工作人员值守。扶梯上每隔几米就设置有“急停”按钮,便于乘客或工作人员处置紧急情况。扶梯运行室的顶部为圆形,两侧布置有图饰,扶梯运行很平稳,整个环境让人感到很舒适。每一部扶梯之间的均有2至5米不等的转换距离,人们很轻易地就能实现转换。从“广场”到“天门”之间的运行,一共由5部扶梯来完成。
出了“天门”扶梯站,就来到了“天门”口。此时,用手机向下俯拍,记录下了眼前的“上天梯”、远处的“广场”、更远处的模糊的道路、房屋……

从“天门”处俯拍的“上天梯”

我们在“天门”前稍作停留后,就穿行到“天门”后面去了。此时回看“天门”,它巍然屹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尽责地守护着天庭。从一定意义上讲,只要进入了“天门”,就等于来到了天际,“天门”后面也是很高的悬崖、陡坡,此时俯视下界,一切都变得那么虚无、缥缈,那不停上下的红色缆车,也一直在那大大小小、小小大大的转换中忙碌着……步道不是太宽,游客往来也都十分小心,生怕碰着、拌着。导游说,这山坡下面最不缺的就是手机。因此人们在这里都很少拍照,因为人来人往,难免碰着。
沿着步道向南前行不足200米,就来到了“穿山扶梯”东站,刷证进站后乘坐“扶梯”一直向西前行。“穿山扶梯”的结构、大小与“登天门扶梯”一样,只是道路相对比较平缓。全程400余米,由7部扶梯组成。若是从“天门洞广场”开始算起,整个电动扶梯的行程共约800米左右,耗时需40分钟左右。
“穿山扶梯”的出站口,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天门翻水”景区。这里就是“天门洞”右侧的绝壁之顶,这里有一个不小的平坝子,景色不错,也方便欣赏山下的景色。人们来到这里,就犹如来到了“空中花园”一般。只是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冷清,也许是来的人多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使其不再冷清了。
到了这里后,一般都要在这里休息一会,顺便浏览一下周围的景色。坝子里有一个很小、很浅的池子样的洼地,旁边有一块小牌子,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天门山的千年未解之谜之一的“天门翻水”。

天门山顶峰(翼装飞行出发地) 来到仙界的姐妹们多高兴   

山顶的“空中花园”面积很大,景色也不错。仅目前开发的旅游步道的总周长就达到了6.5公里,景点也很多,若是要将大部分的景点都走到,没有一整天的时间是不行的。因为此次“天门山”的行程是临时增加的,就只有半天时间,所以,我们还必须抓紧。
我们离开“天门翻水”,走上“高空云廊”步道,避开了“盘龙崖玻璃栈道” 、穿过“珙桐园”,走到“吊索神峪”栈道的尽头。这里就是分界点,往左,就是东线,可以欣赏更多的原始风貌,但游程太长。我们选择了西线,这一路不仅都是“觅仙奇境”,而且还可以远眺市区景色。
从“吊索神峪”经“凌霄台”到“西线玻璃栈道”这一段的步道比较险峻,虽说坡度不大,但游人太多,必须格外小心。不到20分钟,就达到了“栈道”。来到这里后,若是害怕或不愿意从“栈道”上过的游客,就可以分道走左侧的步道去“倚虹关”。若是想体验一下“栈道”的惊险,那就花5元钱,领一双鞋套(防止打滑或划伤玻璃)就可以直接走上“栈道”去了。
“栈道”的海拔高度为1430米,长度仅为60米。其实,我也有点儿恐高,可是老伴儿要去,因为担心就只能硬着头皮随行,没想到老伴儿比我想象的强多了。
在“栈道”上才走了几米远,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哎呀,我怕!我怕!”的声音,虽说音量不大、却有点儿耳熟,回头一看,是我们一起出来的漂亮的“玉儿”小妹妹。因先前也没听说她要走“栈道”,也就没在意。此时若是让她停止或返回,可能都会引起“栈道”上的人群混乱,那样就真的不安全了。我也没多想就伸过手去拉着她的手,“别拍,跟我走。”就这样,我就当了一回“护花使者”,大家也都顺利、平安地通过了“栈道”,体验了一次高空的惊险与刺激,在人生中留下了一次难忘的记忆。

友友们行走在“西线玻璃栈道”上

出了“栈道”,从“倚虹关”沿着步道前行,途经“许愿林”后到达“鬼谷栈道北段”,这一段步道的道路比较险要,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再往前走,就是“鬼谷天堑”,“野拂藏宝”、“悬索桥”、“观鬼谷洞”等景点了,道路也更惊险了。这一带应该就是战国时期的中国奇人“鬼谷子”修炼的地方,“鬼谷显影”和“野拂藏宝”(“野拂”即李自成手下大将李过出家后的法号)这两个千年未解之谜也就发生在这一带。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走到“鬼谷天堑”这里就止步了。随即转身向东北方向折返,抄便道来到了“李娜别墅”(歌星李娜到五台山出家后,已经将其赠送与景区工作人员作为休息室)。
我们在“李娜别墅”稍事休息后,便进入附近的“天门山索道上站”,准备乘坐缆车下山。这“天门山索道”和“通天大道”(九十九道湾的盘山公路)都是这天门山交通设施的惊世之作,它们与“空中花园”、“天门洞”一起被称作“天门山的四大奇迹”。
天门山索道,全长7455米,高差1297米。每车限乘8人,全程约需28分钟。它堪称“空中移动观景长廊”。
缆车上行时,便使人们缓缓升起,脚下远去的是:高楼、车辆、行人、马路、河流、平坝、高山、峡谷……一路穿云拨雾,给人一种凌空飞翔、飘飘欲仙的感觉。只觉得天界越来越近,最后,直接将你送到那充满原始气息般的天界的“空中花园”里。
缆车下行时,仿佛又让人离开了那“高处不胜寒”的天庭,带着你在云雾中缓缓穿行。脚下迎来的是:云雾、飞鸟、山峦、湖泊、溪流、树木、山花、田园……给人一种飞仙下凡般的快感,它又将人们又送回到了那车水马龙的城市里,送回到了那充满烟火气息的诗酒田园里。
这天门山的交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曲”、“直”二字。那山间的步行小道是“曲”、那“通天大道”(盘山公路)是“曲”……那索道是“直”、那“上天梯”是“直”……且这“曲”与“直”都是为了使山上山下能够顺利通达。
当年,姜子牙用“直钩”在渭河之滨垂钓,人们好奇地问他为啥用“直钩”钓鱼?他回答“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可是如今的天门山人,既在“直”中取,又在“曲”中求。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也许正是道家“对立统一”思想的精妙之处与运用之妙啊。
此时,我记起了上山时在缆车上曾看见“天门洞”前的山坡上有一块牌子,上面有曲道通天四个大字。于是便将其作为本习作的题目。
遗憾的是同行的驴友中,有几位放弃了此次登“天门山”的机会。年纪大点儿的担心走不动山路、“恐高”的又担心过不了“玻璃栈道”。早知道这么轻松,我当初就应该强行的将他们拽了去。
好在以后还有机会,这也是我写下这几段文字的本意。
2023521日,修改于彭州

相关链接

我们在“天门翻水”景点游览时,导游“小阿妹”手指坝子对面那个圆形的山头说:那就是“天门山”的顶峰,也是“翼装飞行”爱好者们的出发地。且不无惋惜地说:可惜此前还没有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起飞的记录。

可喜的是,就在之后的4月30日这天,我国运动员张树鹏从海拔2200米高的飞机上纵身一跃,并以200公里左右的时速成功地飞行穿越了“天门洞”,成为首位“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中国人。

据说,他穿越“天门洞”时的时间仅仅需要3秒钟,但为了这3秒钟,但他却为此足足准备了12年啊!我们为他高兴、为他点赞、为他感到骄傲!

张树鹏飞行时的空中姿态多美呀 (网络)

穿越瞬间 (网络) 穿越后的喜悦  (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