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爱德华·阿尔比的晚期戏剧创作

 永声树 2023-05-23 发布于四川

文/木桥看世界

编辑/木桥看世界

前言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继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斯之后,美国戏剧界的一棵常青树,也是当今美国还活着的最优秀的戏剧家。

文章图片2

他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三次获东尼最佳话剧奖、两次获得纽约话剧评论奖,和各种不同的艺术奖,更曾获得美国金质奖章,肯尼迪中心的终身成就奖等等。

1966年,阿尔比根据詹姆斯·珀迪创作的《马尔科姆》在百老汇首映后一星期就被撤职,引起了强烈的批评,这也意味着阿尔比与观众、评论家之间的“蜜月期”告终,进入了20余年的“隐士”生涯。

文章图片3

在这个时期,阿尔比的戏剧在百老汇、小剧院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获得普利策奖的戏剧《海景》也仅仅上演了65次。此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理由是,阿尔比的所有作品都被拿来和他的经典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做对比。

但阿尔比则觉得,在小剧院里进行表演,可以使他在艺术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以使他的艺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尽管他的作品并不受欢迎,但阿尔比仍然坚持自己的写作,他在学校讲授话剧课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写作。

20世纪80年代,阿尔比白手起家,又一次在美国的舞台上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从而进入了第三个时期,此时《三个高个子女人》将阿尔比带进了批评界和听众的视野中。

文章图片4

这出戏在拥有400个座位的室外百老汇剧场一口气演出了582次,是阿尔比三十余出戏中的第二出戏,紧随其后的是《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个剧本为阿尔比带来了他的三个普利策奖,也让他重新得到了戏剧评论家的青睐。

至今为止,阿尔比都能拿出一些好东西来,纵观我国对“阿尔比”戏曲的批评,多是针对“阿尔比”前期的戏曲创作,而对“他”后期的戏曲创作则少之又少。

为此,笔者选择了一部比较有影响的晚期阿尔比作品《三个高个子女人》《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家在动物园》作为评论对象,试图对晚期阿尔比的戏剧思想和他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所处的位置作出一些评论。

文章图片5

一、《三个高个子女人》

这部戏主要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写实的,主人公是三个女人:一个是老年妇女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年轻妇女

A躺在病床上,生理功能急剧下降,尿不出,右手缠着纱布,性情急躁,对自身情况颇为恼火,但仍想要体面地活下去。

文章图片6

B是来照顾 A的,C是一家法律公司的职员,被指派负责 A公司的财政事宜,第一轮比赛以 A的脑溢血而告终。

第二幅画是表现派的画,躺在病床上的是一具傀儡,A、 B和 C分别是26、52和92这三个年龄点。就好像一个人在死亡的边缘,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这是一首哀伤的曲子,它在诉说着一个垂死的老人的精神。

在早期,阿尔比就被认为是美国戏剧艺术的典型,他那冰冷而严肃的语言也为许多批评家所诟病。

《三个高个子女人》一书粉碎了这种刻板印象。A以阿尔比的妈妈为蓝本,在采访中,阿尔比说,这个沉默的老人,就是他的妈妈,她已经奄奄一息了。

文章图片7

由此可以看出他与儿子之间的不和,但在这出戏里,那个小伙子以额头抵着她的手臂,这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重归于好了。

尽管 A的脾气很坏,很固执,但是他的智慧和他的自尊心是值得我们怜悯的。临终时,以生命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生历程来唤起听众的体谅和包容,更易于引起听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在百老汇之外的演出,不仅刷新了阿尔比的知名度,还使他赢得了三个普利策奖。阿尔比的措辞一如既往地犀利,就像他写《动物园的故事》或《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时那样,既准确又直接。

本剧的题材是一个重复在阿尔比的剧本中的主题:死亡这部戏里有很多象征意义的比喻,和前面几部一样。

继《三个高个子女人》后,阿尔比于1966年在百老汇剧院及伦敦西部剧院再次演出《微妙的平衡》,这是阿尔比20余年“隐士”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文章图片8

二、《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这本书描写了格雷一家人在这两天里的故事,现年50岁的马丁是一名知名的建筑师,他最近赢得了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他还被选为美国西部城市“世界之都”的建筑师。

他和斯蒂薇的感情看起来很好,两人都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利是个同志,马丁的好友是一位有名的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罗斯专程到格雷家去访问马丁的最新成果。

在接受访问时,罗斯注意到马丁说话含糊不清,神情恍惚,便追问到底怎么回事。马丁对罗斯说,他与一只名叫西尔维娅的小绵羊坠入情网,并同她睡过觉。

罗斯非常震惊,他给斯蒂薇写了一封密信,接下来,就是斯蒂薇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和马丁发生了冲突,斯蒂薇气呼呼地跑出了房间,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孩子。最后,斯蒂薇将一只被割了脖子的山羊拉回了家。

文章图片9

本剧共举行23次排练,309次正式表演,荣获2002至2003年度东尼年度最佳剧目大奖。

对生活的自然描写,对主题和戏剧手法的共同运用,对修辞的一成不变,尖锐的幽默,以及顽皮的双关语,在阿尔比的前几部小说中,仍然可以看得出来。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是一本隐喻性的书,书中的小题目《关于悲剧的解释》和斯蒂薇的自言自语,既与希腊的戏剧互文,又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相辅相成,这就使阿尔比所关心的这个外表坚强的家族,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和生态学含义。

阿尔比于1975年创作的《海景》一书中已经展示了人与兽交合,而《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一书中表现出了更为大胆和惊人的深度。

文章图片10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话题也被视为禁忌,从震惊到厌恶,从嘲笑到轻蔑,从惊讶到哄堂大笑,五花八门。

这也是一次对剧组成员的考验,有一次,一个男主角走到阿尔比跟前,问他:“听众都在大笑,我该怎么做?”阿尔比说:“继续演。”

从阿尔比的角度来看,剧院里的一些人,很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而将手中的东西扔给了表演者。但是,一个戏剧家所要做的不就是引起听众的共鸣么?关于阿尔比的戏剧创作,美国戏剧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能引发争论的,往往都是那些让人觉得有趣,并且愿意深思的东西。因此,一些对《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评价很差的影评人,在演出结束后,又回到戏院重新观看了一次。

文章图片11

三、《在家在动物园》

阿尔比在一九五八年以他的第一部独幕电影《动物园的故事》而出名,在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它被世人视为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阿尔比把自己有50年历史的一部单幕话剧《在家在动物园》改编成了一部双幕话剧,并于2008年在纽约百老汇二号剧院公演。

在接受伯顿斯的访问时,阿尔比说:“在这部戏里,杰瑞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而彼得却没有时间说话,我真想更加深入地认识彼得。”至于彼得,阿尔比心里早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只不过一直没有说出口罢了。

文章图片12

《在家在动物园》中的首场,可以被视为《动物园的故事》的序曲,这首歌的开头部分,也就是影片的开头部分。

彼得和夫人安娜被发现在纽约离中心公园有两到三条街之遥的一个中产家庭的起居室里。看似平静美满的婚姻,却暗藏玄机。

安娜十分关心他们的婚姻关系,在他们精神上的隔阂,沟通上的断裂,生命上的沉闷,让她感到无助和困惑。

在尝试和彼得交流时,二人谈到了死亡,爱情,野兽般热烈的狂热。彼得回想了他在学校里和一个女生发生了激烈的性行为,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流血,并且令人感到耻辱。这一场戏的结尾是安娜到了厨房,彼得到了中心花园。

文章图片13

《在家在动物园》中的第2场由最初的《动物园的故事》改编而成。彼得像多年以来一样坐在工作台上看书,杰瑞穿着邋遢,非要和彼得说话,这出戏里有很多杰瑞的独白话,都是关于他一生中所有的小事。

终于和彼得抢了一张在公园里的凳子,随着战斗的升级,彼得用杰瑞的短剑保护自己,而杰瑞却跳到了锋利的剑刃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恶性扩张下,人类的本性和个性正在逐步消失。当人被物质性的东西所异化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被异化。

他们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在对物欲的追逐中,人最终被物欲所吞噬。

文章图片14

在彼得与安娜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就像杰瑞所说的,在动物园里,每一只动物都是分开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它是一种“物变人”的表现形式。在《动物园的故事》里,杰瑞为了和彼得进行了一次悲剧性的交流,不惜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家》将彼得的角色塑造得更为完善,为其对安全感的向往提供了一种符合逻辑的基础。两场戏在内容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动物园的故事》一场。

爱德华·阿尔比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戏剧家,他的前期戏剧《美国梦》、《沙箱》等反映了美国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深刻的社会批评。

文章图片15

在他的晚期,他的作品对人类和社会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它的内容也变得更为宽泛,它的题材趋向于多元化使西方的戏曲传统得到了充实,同时也包括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更深刻的思考。

结尾部分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提出了对人性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性日益异于常人的深刻思考,《在家在动物园》试图化解人类社会中的鸿沟,这是一种经过时间的积淀而产生的哲学思考。

就像话剧翻译大师胡开奇说的那样,阿尔比已过八十,虽然已经进入老年,但是他的创造力仍在。

不管他是忧伤、伤情、愤世嫉俗,他都对人的命运起伏、近代文明的衰落充满了深切的关切。

文章图片16

参考文献

1.阿尔比系列

2.论长子话的文法特点

3.汉语土话的代名词初探

4.山西晋语指代词语的三段式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