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中的颐和园

 海之蓝4a4p68ot 2023-05-23 发布于浙江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2008年1月22日,河南省邮电印刷厂报送的《颐和园》邮票之“谐趣园”图稿印样顺利通过中央美院、邮票设计者等四轮专家评审,正式获准《颐和园》邮票的印制资格。 2008年5月10日,为了展示中国的园林资源,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颐和园》特种邮票。

                (6-1)T 十七孔桥             (6-2)T 长廊               (6-3)T 石舫  

                (6-4)T 谐趣园              (6-5)T 玉带桥               (6-6)T 后湖 

        这套邮票采用了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特别选用天然矿石颜料、岩彩和云母等颜色绘制,并结合一些水彩画法,敷色在厚重沉稳中透出雍容华贵之气,也不失墨彩酣畅淋漓、透明纯净的效果,表现出皇家园林的富贵与清雅,充分展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神韵风采,体现古都北京的独特魅力,营造浓厚的人文奥运氛围。 对于六幅邮票,设计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四季四时,昼夜晨昏,晴、雪、风、月等自然变化,将空间时间融合而一,营造出了不同的意境。内容主要依照颐和园造园特点展开,把握“雄”与“秀”的对接,选择新的角度,不落俗套地表现出园内的景点,既突出帝王御苑雍容富丽、恢弘壮美的气派,又展现了古典园林婉约清丽的风姿。同时,以颐和园的兴废史为副线,力图揭示国家乱园林衰、国家治园林兴的道理,使欣赏邮票的人在披图展阅中与自然交流,唤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小型张表现的是万寿山主景群,画面以高耸云表的佛香阁为主体,智慧海、众香界、撷秀亭、排云殿、鱼藻轩、湖色山光共一楼、听鹂馆等建筑如众星捧月般环拱四周,万寿山麓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松柏林木簇拥屏列,旨在传达“阁仗山雄、山因阁秀”的神韵。而时间特意选择秋日的早晨,在画面上,璀璨的晴霞、喷薄的旭日,将万寿山主景群泼染得流光溢彩,看上去更加充满勃勃生机。

《颐和园》邮票极限明信片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

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声趣”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园内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分成数股注入荷池。这道山泉的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谐趣园取如此低洼的地势,主要就是为了形成这道山泉,使谐趣园的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而在一二米的落差中,又运用山石的堆叠,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难怪横卧在泉边的一块巨石上,镌有“玉琴峡”三字。有此一景,使这座园中之园有声有色,可谓谐趣园的“声趣”

       玉带桥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光绪时(1875-1908)重修。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颐和园的后湖在万寿山北面,东起谐趣园的北侧,西至界湖桥,与昆明湖相连。界湖桥即是两湖的分界点。全长约1000米,两岸没有建筑但树木茂盛,是颐和园最清净的地方。清幽之地,独享那清晨的湖光山色。看着那蜿蜒曲折的河道,林木葱茏的山坡,曲径通幽的小路,优雅恬静的湖面,让人顿感身心舒畅,有如梦入仙境一般。

       佛香阁,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 。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 。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  。1961年3月4日,包括佛香阁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包括佛香阁在内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