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遗·明清 民国紫砂壶(1)

 书楼寻踪馆 2023-05-23 发布于河北
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宜兴紫砂泥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宜兴丁山(丁蜀镇)位于太湖之滨,是一个普通而美丽的小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僧人出现在他们的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人。 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突然间,僧人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作者:书楼寻踪馆链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来源:LOFTER
 
民国·陈鼎和·六头刻字套壶(1932年制)
 
明晚期·蒋伯荂·掇只壶(1610年制)蒋伯荂:明代万历时(约1600-1644)宜兴制壶高手。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名士陈继儒将“敷”改为“荂”。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苏州。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蒋时英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作者:书楼寻踪馆链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来源:LOFTER
 
清早期·朱砂贴花荷叶大盖罐(1670年制)
 
清早期·潘富鼎·加彩掇钟壶(1677年制)
 
清早期·董行芳·汲直加彩壶(1725年制)
 
明晚期·惠孟臣·柚子壶(1622年制)
 
清早期·四方泥绘壶(1725年制)
 
清早期·史维高·粉彩束腰壶(1727年制)
 
清中期·史维高·加彩方钟壶(1767年制)
 
清早期·朱泥平盖刻花莲子壶(1735年制)
 
清早期·陈鸣远·金蟾三友壶
 
清康熙·四方贴花壶
 
清康熙·紫泥玲珑透竹壶
 
清雍正·段泥桃红加彩象耳瓶
 
清中期·邵元祥·加彩莲子壶(1746年制)
 
清中期·澹然斋加彩汉方壶(1751年制)
 
清中期·澹然斋炉均釉大汉方壶(1785年制)
 
清中期·“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水扁壶(1757年制)
 
清中期·友兰秘制·高吉壶(1799年制)
 
清中期·邵大赦·权寅赦记炉子(1801年制)
 
清中期·申锡·四方油桶壶(1838年制)
 
清晚期·万历款抛光三足包铜掇只壶(1868年制)
 
清晚期·友泉·东坡提梁壶(1884年制)
 
清晚期·陈光明·炉钟加彩壶(1898年制)
 
清晚期·亨衡·东坡提梁壶(1900年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