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相比关心卖什么,人性更关心卖的好不好!

 谋略那些事 2023-05-23 发布于江苏

每天为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关注后回复'通鉴',有解读的1~4部电子版送您

《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汉纪四十三

东汉·汉顺帝永建六年(辛未、公元131年)

【原文】

初,安帝薄于艺文,博士不复讲习,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或牧儿、荛竖薪刈其下。将作大匠翟酺上疏请修缮,诱进后学,帝从之。秋,九月缮起太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二十室。

【译文】

当初,由于安帝轻视典籍,博士不再讲习,门徒学生互相看着学业荒怠,人员离散,太学的房舍倒塌敝旧,破败得成为菜园,牧童、樵夫在附近砍柴割草。将作大匠翟酺上奏,请求加以修缮,诱导后生求学,顺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秋季,九月,重新修缮太学,共建房二百四十幢,一千八百五十间。

【解析】

材料分两个部分。

前者是描述事实,说汉安帝并不关心学术教育工作,导致大汉朝教育工作退步。

后者则是一段当时新闻,将作大匠上书请求修葺太学以备后续鼓励劝学。

但聊上面的材料却要分三个部分来说。

其一,为什么汉安帝不关心学术教育工作。

要聊这个东西就要往更前面引。

当年邓太后还在时,对汉安帝可以说是有严格教学,加上安排了大量外戚、皇室子弟共同学习。

那个时候的汉安帝虽然早已经是皇帝,权力却并不在手中,甚至他这个皇帝位置都时刻有被邓太后废掉的风险。

那个时候的汉安帝是惶恐的。

后来,邓太后去世,汉安帝重新掌权,邓氏家族被清算,但邓太后给他的心理阴影却并不会消失。

极有可能,那个时候汉安帝学习接触到的东西,让他想起了那些邓太后还在的日子。

试问,让你会想起很不愉快过往的人和事,你会有好感觉吗?

就好比刘邦杀丁公,固然想立政治榜样,但核心关键还是丁公追杀刘邦的时候,刘邦为了活命一定非常难堪,刘邦为了自己狼狈形象不给人口实,必须杀丁公。

从这来看,汉安帝不关心学术教育工作自然可以理解了。

其二,为什么学术教育工作会荒废。

这个问题和汉安帝不关心看似指向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就像一个工作干的好不好,固然上面领导有关系却并不是核心,下面执行才是关键,有的时候,就算上面不关心,下面的人负责、尽心还是有很大机会把事情办好。

而汉安帝的学术教育工作会荒废,很大程度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想学,而是将其看做一个踏板。

所谓踏板,说白了就是学并不是目的,通过学来获得东西才是目的,至于学什么都是其次。

放在汉安帝的时代语境中。

汉安帝对学术教育并不上心、关心,自然那些投入其中的人并不能从中获得好处。

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核心在于卖,而且要卖个好价钱,现在卖家需求不强,你别说卖个好加强,能卖出去就不错了。

赛道这么卷、这么窄,干嘛还削尖脑袋往里冲?

既然如此,那干嘛劳心劳力的去做?

博士不复讲习,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或牧儿、荛竖薪刈其下。

所以,当未来趋势不好、无法获得利益,自然产生了劝退效果。

汉安帝的学术教育工作落得如此,即是他不关心,更是人性趋利的必然。

其三,关于翟酺提这事

翟酺此人经历有些传奇,年轻时候杀人,到处流浪,但却坚持学习,后来被征聘。

越是这样有底层经验的人上位之后,其战斗力和潜力都不会小。

当然,今天不说这个,而是要说为啥修太学这事,要翟酺来提。

明面上,翟酺是将作大匠,负责土木工程,他提很合适。

但细细品味,这事其实颇为绕。

按照百度上词条提示,汉顺帝继位之后,翟酺职位变动为将作大匠。

一方面,此时太学荒废已经是既定事实,但如果翟酺不动作,那么拖延日长,这事也会和翟酺沾染因果。

这就好像你工作交接后发现有问题,要么立马说出来,不然问题爆了,就算不是你的,也是你的,谁让你不说呢?

再一方面,汉顺帝有别与汉安帝,此时汉顺帝需要新气象,而儒生这些人拉拢尤为重要。

翟酺这就算是给汉顺帝台阶,通过修葺太学,释放积极信号,表示皇帝重新重视学术教育工作。

还有一方面,翟酺对于将作大匠这个职位其实是陌生的,土木工程这个东西,放在现在油水都颇多,更何况古代。

但这种工作更多是现场类型居多,在办公室很难知道具体情况。

从翟酺的角度来说,通过一个工程来学习是很好的途径。

最后,翟酺自己提出来修太学,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后那些儒家学者、太学生自然要好好的感激这位帮他们说话、修房子的人,这个善缘就结了。

但如果,翟酺不说话,等其他人提出太学要修建,那时候翟酺未必会被责难,但事情还是他做,但这些好处却没有翟酺半分。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来提。

【闲扯】

古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是趋利。

但反过来,上有所恶,下必怠之,这是避害。

所以,很多人看到了前面,却没想到后面。

看上面材料,要想到人性趋利避害。

太学的荒废是趋利不成的必然。

翟酺提出修葺太学,也是趋利的必然。

甚至咱们拓展的来说,翟酺将作大匠的前任难道他们就没有提过类似的?

个人猜想是有的,但汉安帝并未采纳,于是这事就没了声响,毕竟这些前任将作大匠见汉安帝如此态度知道上面不关心,自己也没必要折腾,说多了反而给自己惹麻烦。这就是避害。

人的行为,用趋利避害来分析基本上能够通用90%以上的场景。

区别在于切入点的选择是否触及到实质,本质核心都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