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局变大,蔚来要学微软,搞人造太阳

 扫地僧一一 2023-05-2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作者丨潘磊

图片


蔚来又有了一个大动作,这次要搞可控核聚变。

路透社的报道称,蔚来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在一家名为“Neo Fusion”的初创公司中持有19.9%股份,蔚来资本则投资超5亿元人民币,持有10.1%股份。

两项合计,“蔚来系”一共持有该公司30%股份。

Neo Fusion的目标,是在20年内把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这可能是蔚来在接近十年前宣布造车以来,在能源转换领域的又一个惊人项目。

相对于造车,这个项目具有更大的野望——一旦可控核聚变实现了商业化落地,那就相当于搞出了“人造太阳”,人类可以直接进入一级文明,也就是行星级文明。

这比造车的格局大多了。

事实上在2022年,蔚来已经和游戏公司“米哈游”,共同投资了一个名为“能量奇点”的公司,同样也是研究相关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也早已引起国际互联网巨头的兴趣。

搞出来ChatGPT的Open 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已经为一家名为Helion的核聚变初创公司投资了多达3.75亿美元。

微软甚至表示,如果Helion真的能够发电,那么将会采购后者的电力。

按照计划,Helion最早将会在2028年落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这要比蔚来投资的Neo Fusion更为激进一些。


图片

人造太阳,安全无污染


可能会有人说,这都是不靠谱,不着边际的事,甚至20年后连蔚来这个公司是不是还存在都很难说,投那么多钱有意义吗?

意义在于——实现不了可控核聚变,蔚来不差这10亿(截至去年底有455亿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蔚来资本也不缺那5亿,一旦实现了,蔚来就会变成世界级能源巨头。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让Neo Fusion这样的初创公司对可控核聚变技术趋之若鹜。

人们都知道原子弹这种武器,现在人类不敢打核战争,就把这玩意儿拿去发电,也就是核电站。

但核电站有几个缺陷难以搞定——一是这种裂变反应离不开重金属元素,比如铀,这种矿地球上的储量并不多,而且核废料难以处理;第二,一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让人类产生了永久的阴影。

所以尽管核电站早已商业化,对人类的能源多元化也有好处,不过谈不上有多大意义。

但核能还有一种能量释放形式,那就是氘与氚的聚变反应。

这种聚变反应的代表就是太阳——事实上地球上的所有能量形式,追根溯源最后都会归结到太阳,宇宙中所有发光体都是聚变体。

聚变反应为什么完美?

因为聚变反应的产物只是氦,没什么污染。

而且发生聚变反应的要求很高(极高温度),一旦核聚变装置出了问题,不再满足产生聚变反应的条件,那么反应就会立即停止,几乎没有重大事故隐患。

同时原料也不缺,光是海水中的 45 万亿吨的氘原料。

1个矿泉水瓶中的海水含有的氘,就能产生相当于150L汽油的能量。

氚虽然在自然界不存在,但可以用锂以较低成本制备。

所以如果能够像太阳那样,让核聚变能够以人类可控的形式释放能量,那差不多类似于人类掌握了整个宇宙的能源密码。


图片

聚变反应很难,但总有能人


可控核聚变这么完美,做出来可就难了。

这个装置的运行原理在于,要在初始阶段用上亿摄氏度高温,把氘与氚的原子核加热到能够互相碰撞的水平,产生氦和中子,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

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不需要额外的体外加热了——聚变反应产生的高温,可以使氘与氚混合气体组成的原料继续实现聚变反应。

除了一部分能量维持这种聚变反应外,大部分能量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

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看明白了——怎么去搞定这个能够承受上亿温度的高温?

人类能够进化到现在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能人总是会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王淦昌提出了一个“惯性约束法”,大意就是用激光实现聚变反应,但受限于激光功率,这种方法有点可望而不可即。

去年年底,美国政府资助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声称,在激光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一时间轰动全球,但后来没什么下文了。

这个结果也不被承认。

另一种就比较有名了,就是“磁力约束”,需要一个名为“托克马克”的装置,产生环形磁场,再加上超导技术,从而实现聚变反应。

今年4月中旬,来自中国的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实现了高功率温度下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下了世界纪录。

不能说中国人已经接近搞定可控核聚变技术,但至少不落人后——不会再出现19世纪末期美国纽约已经用上电灯,但中国人还在点油灯的情况了。


图片

中美角力,欧洲人看戏?


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做法又有些不一样。

EAST装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已经实现了多个重大突破。

毫无疑问,这个重大项目的推进方式类似于“举国体制”,就跟咱们搞“两弹一星”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一样,目前算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前文提到的那个位于湾区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可以利用美国政府的资助,持续去研究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初创公司开始崛起。

比如2013年成立的Helion,目前已经拥有150个员工,并筹集了大约5.7亿美金的风险资金。

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虽然还未通过聚变反应发出电力,但微软已经打算成为其客户。

另一个从麻省理工学院分离出来的初创公司“联邦聚变系统”,甚至已经拿到了超过20亿美元资金,商业化节点是2030年左右。

美国的那套创新体系,很适合核聚变这种初创公司持续获得人才、资金,而且效率颇高。

但就目前来看,中国人位于合肥的那个托克马克装置,在技术指标上要好一些。

另外,中国的风险资本也动起来了——蔚来投资Neo Fusion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中国投资者关注可控核聚变领域。

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这是一个有数十个国家参加的庞大组织,但进展不快。

从欧洲之前做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案例看,ITER能否发挥出作用,还得打一个问号。

图片



图片

蔚来也可以是“能源公司”?


蔚来创始人李斌除了造车,还有一个“蔚来资本”,专门围绕产业链做一些投资。

Neo Fusion是一个大项目,涉及到终极能源,显然是一个理想的投资标的。

但就当前而言,Neo Fusion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前瞻性的布局——如果它成了,那么对于蔚来来说相当于可以使用聚变反应的“绿电”,整个能源转换就闭环了。

从时机角度看,蔚来此时入局可控核聚变,即便和那些国际大厂比,也并不算晚。

这跟七八年前蔚来决定造车差不多——那时谁能想到,蔚来会成为中国汽车界的一个现象级车企。

很难有人能够真正预测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就像十年前没有任何人敢想自动驾驶一样,重要的是做出判断并不断前进。

可控核聚变也是如此——想想直接把人类推入1级文明这个愿景,即便是微乎其微的机会,也值得全力以赴。

那时蔚来也可以说,自己是一家“能源公司”,不是车企。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蔚来突然推出了太阳能屋顶等产品,我也不会惊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