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溯源] •​​​毛汉琼:潜水·白洑巡院·芦洑宝塔

 晓岸瘦风 2023-05-24 发布于湖北

潜水·白洑巡院·芦洑宝塔

·毛汉琼

天潜大地,山川毓秀,人杰地灵,荆楚文化,渊远流长。自古至今,水路通济,士农工商,各勤其业,尤其是改革开放,更兼经济腾飞。然邑人大多不谙历史,不明赖以生存的这方水土的历史变迁,一味沉湎于纯粹的物质生活乐园。近来读书偶睹一些有关家乡河流的描写(譬如天门胡和平先生写古三澨水)遂有效颦之举。加之我之家乡毛家巷(明朝为毛老坡,大岭上)素处古云梦泽中心地带,古潜水故道之滨,潜江八景独居二景(白洑烟波,芦洑佛塔)于是这篇文章就在我笔下荡漾开来。

  
潜水乎安在

潜水,这条古河道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在当下适用的地图中永远的消失了。然而在古代她却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今天当我们步入湖北省潜江市北门徐角地段拐弯处时,眼下展开一偌大荷池鱼塘,近代称之为马昌湖,昔日这里却是古云梦泽及古潜水故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云:“潜水出巴郡宕渠县。盖汉水枝分潜出,故爰其称耳。今爰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南潜出,谓之洑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流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竟犹汉水也。……

垫江有别出晋寿县,即潜水也,其南源取道巴西,是西汉水也。

郦道元的这段文字大约是说潜水是汉水涨水时支分出的一条支流,终点在巴郡宕渠县或者说是源头。巴郡当是巴陵郡,即今岳阳市。也就是说古潜水发源今岳阳市北洪湖监利某处,北流经潜江市西汇入马昌湖及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与汉水汇合,今之泽口犹疑。现潜江泽口盐化工业区,昔日俱为古云梦泽沼地带,大禹导流后,潜水贯穿沼地浩荡入汉气势磅礴称为西汉水。由是观之,昔日汉水自陕西宁强县南下,非一条主流,而是众多水道,且淤塞不畅。譬如“白水,羌水是犹汉水也”。这一点我们从近代“周天官一本塞九河”也可见一斑(天门范齐家文)。应该强调的是潜水的“潜”字---“今爰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说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潜水流经冈山下,经过一大洞穴入汉水。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祖先毛友信公在元末明初从湖广公安毛家港涉迁潜北沱潜地毛老坡(又叫毛家岭,大岭上今叫毛岭),也是卜居在一冈坡上。现今潜江全境无山,所谓冈山,盖指高坡岭地也。而且家谱上赫然写着“卜居潜北沱潜地”字样(见《毛氏族谱序》)。当今《天门版全国数字城市咨询套图·天门旅游交通图》有我的家乡毛岭(即毛家岭,毛老坡。系友信公后裔长房居住地,二房北迁三里处毛巷,三房迁居张港镇),但这张地图有误:毛岭应在潜江泽口对岸之上游(而非下游),潜江市东荆河口对岸偏上一点点,图中的大岭上即为古毛老坡解放后尚存一土冈,现立有毛氏宗族碑。后毛姓长房东移里许之毛岭,故毛老坡(大岭上)无人居住。后堤防管理段在此建房设站点。在我小的时候,冈坡尚存,今夷为平地。我小的时候,躲猫猫,挖猪菜时清晰记得到处是瓦砾成堆,坟冢森森,今为稼禾煙灭。由是看来,如若此冈果为潜水入汉之冈山,那么汉水主流还需在今泽口处续继南流,而不是拐弯向北流至罗垸,张港镇。也就是说昔日汉水故道应该在今泽口譬如东荆河口,或者汉南闸口继续南流,这样潜水称西汉水似更合适。后来改道后的汉水遂成今状。

古潜水的昔日鼎盛繁华我们早在《尚书·禹贡》中略见一斑:“荆河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刈。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箬楉,三帮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这段文字大概是说大禹治水后,荆州地区许多河流都能顺畅,水道疏通后,沼地显露出来,云梦泽也可耕种了,虽然土质湿濕,生长庄稼一般,但赋税征收也适度,但江汉水土辽阔,禽兽庞多,加之地处亚热带,高温湿润的气候,也适应植物生长,古书有云:“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犀兕麋鹿满之;”“竟泽陵,楚之材也”都是说明这一带物产丰富。比如椿树(杶)桧(栝)树,磨刀石(砺砥)等都是向王侯向天子进贡的物品,这些物品通过江、沱、潜、汉诸水路通达黄河。譬如我们天门的青山就盛产砺砥(磨刀石)潜江旧属竟陵郡古时今江汉油田,东南至今龙湾一带属古地质下沉地带故江汉泛滥成泽。竟泽者,泽之竟也;陵者,诸州也。由此看来,江南洞庭一带的云泽与潜江西南周矶,油田一带的梦泽当时连为一片至北至大洪山余脉始有陵也。这也是现在湖北省云梦县之所以叫云梦的依据。而潜江广大地区均为水乡泽国,其实在水面的部分高地被称为“冈山”盖出此因。这就是潜江从宋乾德之前都隶属竟陵的原因(面积小,不具备成县)。换言之,古潜江的行政中心即在汉水、沱水(《水经注》没有专门为沱水作注。《古汉语字典》注为江水支流,源出枝江。潜江市政协的毛道海先生认为其为长江郝穴口分出的一支,流经江陵三湖入潜境经周矶北的枝江湖至马市潭。马市潭遗址在今潜江城南马家台附近)潜水、扬水网复交接地,今之张港(今属天门。旧叫张截港,1954年前属潜江)、西之罗万村(昔为罗垸)毛巷、毛岭(大岭上.又叫毛老坡)泗港一带。这也是张港、多宝1954年前都隶属潜江的原因。故为潜江市早在宋乾德之前,是唐朝大中11年(857年)竟陵郡在白洑地设的征科巡院(用以征收税粮的一个机构)。故址当在罗万西、毛巷北、九郡南的一大片开阔地。今天此地仍叫白洑地(这里同样是古地质下沉地带,连同稍南的高拐村均有石油开采(江汉油田采油五队)。1969年起国务院采纳李四光的建议批准在江汉盆地集中勘探石油,查明在张港(主要是昔日白洑地)及习家口,浩口,花园,丫角,新滩6个地区均有石油矿产。所以高拐、河山、习家至渔新疑为古扬水流域),而潜水作为一个有史可纪而又湮没殆尽的古水道其与汉水交汇点在北魏时即公元三、四百年前当在大岭上(毛老坡)一带。由是,所谓的《水经注》里的冈山疑大岭也。后来的有关书志说潜水起源潜江竹根滩杨林洲,三说则是唐宋以后潜水几经改道,下移所致。这已是四、五百年以后的事了!


白洑波光兮渺渺

“白洑波光”作为夕日潜江八景之一(东城烟柳、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芦洑宝塔、清溪山色、白洑波光),其在潜江历史中不可小觑,她不仅是潜水的发源地,也是今天潜江市的源头。白洑波光源于白洑河(也叫芦洑河)。“洑”者,漩涡也,水在地面下潜流,故有之。所以潜水又叫芦洑河。书载芦洑河(潜水)在今天门张港罗万村(罗垸)汉水下游不远的汉水对岸之潜江竹根滩镇杨林洲北的芦洑头潜出,经排沙湖过潜江城东(故有“东城烟柳”一景),经习家庙子至总口约六、七十里(窃以为这是唐宋以后改道后的潜水),而古时汉水在天门罗万村段应稍北。因旧时堤防不固,每遇洪水即改道,所以真正的潜江(芦洑河)源头当在罗垸(罗垸与杨林洲隔汉江相望),同样这也是唐宋后的源头。因为解放后,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汉江南岸的杨林洲人还北渡汉水到罗万汉水滩种地。因为那里本来曾是他们的田地(所谓河流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由于汉水南移遇阻,加之罗万、高拐、毛巷村民经常去偷抢他们的庄稼,其每每有种无收,加之那时属农业生产合作社(公有)制,杨林洲人遂放弃。而唐宋前,即郦道元时的潜水则当源头出大岭(冈山)这当西南上移五、六里了。古时候,仅罗垸.大岭上等“冈山”坡地有人居住,其余广大地区均为荒湖芦苇地。譬如今天天门罗万村西,毛乡村北,九郡村南的广大地区,昔日均为芦荡(毛巷人叫芦帐),小时候我们到张港镇的主道是经罗万村的汉水堤道。其他地方每遇雨天,一片泽国皆不可通。罗万村这地方老一辈人都说叫“芦开先”(张港方言:即前边,前面之意),这“芦开先”一名已不可考。大约是说罗万村在芦洑河前面呢,还是芦洑佛塔前面?总之我小时候到张港镇赶集经罗垸时,最害怕过一个独木桥。很宽的一根整木做成(俗称“崴崴子桥”)解放前一直沿用至解放后七十年代 ,遂换砖石桥。当今这条河淤塞成一小沟了。因解放后张港开凿了龚王河,天门政府又在昔日古河道上开凿了天北长渠,天南长渠,水道疏通后,古时一些小水道逐渐干涸。流经罗万的这条古河道是否就是经华容(潜江龙湾)北上至天门渔薪河(古柘水)的扬水呢?《水经注》云:“扬水又东北与柞溪水合,水出江陵县北,盖诸池散流咸所会合,积水成川…… 扬水又北经竟陵县西(此竟陵城为北魏时竟陵城。在今竟陵(天门)西北,而古竟陵城《辞海》所注”秦置县治,今湖北潜江西北“当在今潜江市王场镇或积玉口镇附近)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总之古时这一带河网密集,湖泽渺渺,飞禽走兽鱼鳖鼋鼍(江猪子)满之 。每至梅雨季节,一片茫然,波光粼粼。故有白洑波光美景。当然在旧社会谁会去欣赏呢?每至洪水,这里除了鱼虾别无他。有歌为证:“前有一雁湖,后有一白洑,中间一堑沟。倒了一洲(隗家洲,泗港驿附近),污(天门方言。“淹”)了九郡。水没杨柳,鱼行鸟窝。少者逃于他乡,老者死于沟河……”(此为毛巷村旧时民歌),于是白洑附近人们在昔日“猛于虎”的苛捐杂税下,逃荒讨米,流离失所。征税成了古代历届政府的一大头疼的难事。针对逃税现象,唐朝政府在857年,于这里设征科巡院,用以加大竟陵府盘剥征粮力度,古时这里的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白洑波光”美景,也只是士大夫官宦们眼中的美景。但今日的白洑地已成万顷良田!

芦洑佛塔耶何往

古籍中所言的潜江八景中的另一景观之一是“芦洑宝塔”。

如前所言,汉水在罗垸对岸的潜江市杨林洲地潜出的支流被称潜水。也叫芦洑水。古时由于堤防经常溃口酿成水患,在芦洑水流经沔阳地段时沔阳人筑坝堵塞,又因泽口码头一冈矶拦阻,汉水北流加剧,于是潜江泽口至天门张港段(张港隶属潜江,1954年以现今汉水为界划归天门)连年溃堤,洪水泛滥给张港一带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深重灾难。但当时人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来改变自然,于是就有了佛教的传入与盛兴。同样张港人民面临汉江水患,无能为力,也希望借助神来改变之,于是就在张港镇西,今洪山村汉江边建洪水寺(太安寺,在罗垸近)在张港塔湾建芦洑宝塔以镇水妖。有关芦洑佛塔的传说在张港老一辈人中流传甚广,但说法不一。有说佛塔建在芦洑古村,张港对岸的芦洑河口,此当有误。因为芦洑河(潜水)是汉水南支,但寺与塔南北分似不当,出此误盖因后来汉水南移之故。传说远在公元前22世纪,东海龙王的三个儿子兴风作浪,被玉皇大帝锁在京山潼泉洞中,并派仙女洞的十个仙女轮番看守。某月十个仙女相约到潼池洗澡,三条恶龙遂挣脱锁链撞开洞门逃跑。三条巨龙沿着竟陵汉川方向直奔汉江进入长江逃回东海。三条恶龙所经之处遂成三条大河,名曰“三澨河”。从此三澨河年年泛滥危害人民,直至民情上达大禹,大禹遂带治水队伍来到芦洑地排开三澨水,在张港这地方建了琉璃瓦伞形七级浮屠佛塔,将妖气镇住.从此天门境内洪水再不泛滥。话说蛰居东海的三条恶龙见近年竟陵郡风调雨顺,相安无事想探个明白遂潜入长江顺汉水上溯至张港塔湾探头望三澨方向,不料被芦洑宝塔的金光击退……其实这些传说也不无道理。据《潜江县志》记载建在张港塔湾的芦洑佛塔上有大匾,上书:“镇锁三澨,驱恶扬善”八个大字,但《古汉语字典》中说“三澨发源于京山县西,东南入汉水。”《尚书·禹贡》也说“过三澨,至于大别。”说明三澨水确经天门东,东南入汉水到达龟山(大别)脚下入长江。芦洑宝塔的“镇锁三澨”似乎牵强?或许“三澨”古时为恶水魔泽的代名词,这便不足为怪了。如若是,三澨水较之芦洑水,汉水更甚!但从古地貌大洪山到竟陵平原的落差较前者更大,水道虽短,但流速之凶猛亦在情理之中了。但事实上芦洑佛塔不仅没有给张港人民带来福音,相反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与太安寺一起被洪水冲走。从此张港这地方仅剩“芦洑佛塔”遗址招致后来不少文人骚客的凭吊流连。譬如清·嘉庆举人宁熙朝来张港游玩时就写下了《登景峰寺楼》(即景峰庵·康熙九年{1670年}云游僧人雄峰在芦洑佛塔原址所建,张港朱场柏台乡顺治甲午选贡朱士尊先生负责资金募捐)

长河带绕景峰楼,

流尽春光送尽秋。

惟有名利贪未了,

风波不断往来舟。

可见昔日张港水陆商贸之繁华。

上溯明朝,诗人杨琚船过泗港码头(白洑驿)至张港时也写了《舟过潜江白洑驿》一诗。

日斜月已生,

一片波光白。      

风气入夕加,

伏流响漰湱。

卸帆买渔船,

投港远归客。

隔水闻渔歌,

数声天地窄。

应该说明的是,在宋·乾德三年(公元956年)白洑巡院升格为潜江县,从今罗垸一带迁署安远镇(今潜江境内“南道隆乡”园林斗堤)当时由于水路疏通,潜泽广大地域已可耕种。“云土梦作刈”。大面积湖洲的形成,吸引人们前去开发种植,定居,理所当然国家地方行政机构也随之南移,升格。这就是潜江市的起源。从此罗垸一带便冷淡下来,无声无息了。直到又过了四百一十二年后,明洪武元年,潜江知县史纯一在泗港设立驿站(送书信的站点)将泗港驿站起名为白洑驿,潜北一带才复又热闹繁华起来,到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71年)潜江知县汪志又为该驿站建了鼓楼,正厅,耳房。从此商贾骚僧,上窄下仕多聚于此……泗港码头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最近在今天的大渊村四组的菜地(邻近泗港码头)有农民挖出大青方砖无数,有人说是日本人埋地道设的?都扔掉了。其实极有可能是白洑驿留下的。由于村人文物意识淡薄,没有人上报,笔者当时亦不知此驿事。但挖出青砖确目睹。因为白洑驿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白洑驿毁于洪水。明弘治三年(1490年)潜江知县张鬲重修,不久又被水圮。直到明正德年间(1506年后)遂迁泽口,但仍叫白洑驿(旧殷家台附近)又被水噬,遂不复设。由此看来白洑驿在泗港码头活动的年事最悠久。直到今天在大渊、泗港往西,老泗港东段的一个坡地,人们还称之为“白洑塔”地(也叫白骨塔),人们说那地方闹鬼,沿汉江堤行至此无不提心吊胆……极可能是某一白洑驿遗址!这是后期明朝潜邑知县们因袭“芦洑”设驿之事,而泗港去张港芦洑地相去十多华里!

关于芦洑佛塔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神话:某年某月某日,汉江中洪水流来两大铁钟(佛院寺钟)上吨重的铁钟竟浮在水面上游走且时不时碰撞发出声响,智者听之,其犹曰:“丁当 丁当,你到潜江,我到沔阳……”后来有一只果真在潜江(张港)留下,遂建佛塔。而士大夫朱士尊为白洑塔写的《募疏》中亦云:康熙七年秋,水神真武大帝曾铸像一尊,竟于汉水上漂流至此。《募疏》中还说晋朝处士赵逸过杜子休宅时,看出杜的宅基是朝中龙骧将军王浚平屋后所建的太康寺三层浮图遗址,杜掘土验看,果然有塔砖,遂将自己的房舍改为灵应寺,用所掘出的砖重修浮图。现此砖在张港再现说明应该在此重修白洑寺浮图……当然这只是朱先生募资编造的理由,属杜撰。但无论怎样说“芦洑佛塔”“芦洑巡院”是真实存在过的事实。包括后来明朝潜江邑县令们在泗港设的白洑驿也是勿容置疑的。但这些在我们当今的张港广大地区均难觅其迹。仅张港镇留下一条“景峰街”名,似为纪念僧人雄峰但这毕竟是更晚些时清朝年间的事了!而宋明时期以及以前的景观概莫能知。

是为文,以期与同趣一聊,以振张港旅游文化之观也!

2009年4月16日草稿4月19日初定。
跋:此文非严肃历史作品,由于缺少详细的志书参考,似乎文学气味重于历史考证。其与苏东坡《黄冈赤壁》类也!

往期回顾:[文学原创] ·西河 毛老坡:逻汭寻沮桀不遇


作者简介:

西河 毛老坡,本名毛汉琼,湖北省天门市张港镇毛巷村人。现居武汉若城。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同年发表作女作。作品散见《芳草》《诗中国》《乡土诗人》《东莞文艺》《嘉应文学》《沿海青年》《打工文艺》《贡嘎山文艺》《西江月》《江汉》《竟陵文学》《故园情》《天门文艺》《天门教育》及《荆州日报》《天门日报》等。曾两次受中国作协《诗刋》一次受《文艺报》之邀进京学习。均因患病放弃。有诗被选入《竟陵新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心中的长明灯》《中国新诗600人 心语轻诉》(作家出版社)《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山东文艺出版社)等。

毛汉琼原创历史溯源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视频、音频、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上图为家园平台正在编辑作者毛汉琼发来并委托推送的原创历史溯源文章潜水·白洑巡院·芦洑宝塔任何抄袭和不经同意的转载都是可耻和卑劣的盗窃行为!本平台将诉诸法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