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方 | 当人工智能遇到艺术

 顺其自然h 2023-05-24 发布于北京

ART EDUCATION


图片
当人工智能遇到艺术
丁方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遇到艺术”是当下一个热门话题。所谓人工智能(AI),是研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模仿人的思考方式,对人的意识思维的过程进行模拟,并在算法的扶持下不断进化。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相关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自然蔓延到艺术领域,于是,许多艺术家尝试在创作中引入这一技术来进行作品内容形式的创新,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使用算法进行创作的新艺术形式——人工智能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领域)装备中积极引进AI技术,形成了大批活跃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科技公司,设计师们熟练地运用AI技术进行艺术设计与表现,在短短几年内掀起一轮科技风暴,重塑了艺术的外显形式。对于这一发展趋势,社会各界的反应褒贬不一,引起了艺术与科技关系的重申,并触发了“艺术何为”“艺术何去”的广泛讨论。

一、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

作为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其反应如何呢?对于AI时代的到来,有些学校反应比较敏锐,在教学方面甚至院系设置方面进行了调整,但大多数综合高校似乎反应平平。在国内综合高校所属艺术学院的日常教学和创作中,设计系动漫专业运用人工智能较多,其他专业人工智能的介入基本是悄悄发生的,如智能手机的运用、绘画时的图像投射等,只是局部片段介入,并未形成规模效应。其主要原因:一方面,也许是综合高校的文科实力比较强,对此一般持审慎的观望态度,这多少影响了艺术学科的师生;另一方面,出于对国家数字化战略以及数字化教育的响应,教育的装备系统正在加速智能化,大批与电脑有关的智能设备进入艺术教育体系,结果是智能荧光屏所显示的图形成为学生对艺术认知的主要来源。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艺术碰撞后,在教育界普遍引发了一个讨论: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牵涉到一个艺术教育的未来理想愿景问题,其对应的词汇是“未来艺术课堂”。也就是说,人工智能(AI绘画、ChatGPT)描绘了一幅以科技为发展动力的未来艺术教育的愿景蓝图,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未来艺术课堂就是AI绘画、ChatGPT主导的教学空间。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能够成为我们艺术教育的未来愿景吗?

这牵涉到一个重大概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既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愿景,也是艺术教育的理想愿景。人工智能代表的科技力量无疑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并不代表“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成为负面因素。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的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一主张需要受教育者基于人的五感六觉,同时展开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均衡教育,如果某一方面过度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异化”。比如,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演绎的跟从机器运转的角色,是单一机械劳动导致生产线工人的行为异化;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不能自拔,则是电子科技模仿人类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虚拟画面,偷换了真实的本质生活而导致的认知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基本内涵。它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才能及其创造;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具体说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实现人的智力和体能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自由的充分发展。人的基本素质一般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其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一方。

不可否认,AI对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就像网络电子游戏的魅力一样,对此许多家长记忆犹新;AI技术既包含科技先进的因素,也暗藏诱使青少年沉迷或异化的因素,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高校方面究竟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引导对此跃跃欲试的学生呢?笔者以为,应该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梳理一番,同时与国家倡导的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等大政方针对接,便能得到正确应对之策。问题在于,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分科分专业课堂式教学几十年不变,体现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的教育装备系统的研发严重滞后,导致其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在实践层面落地。如果有引领性样板,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艺术、科技皆能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最终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

回顾过去两个世纪,自从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爆发式增长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涌现出大批杰出学者以及深刻论著。其中,马克思主义学者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在大机器生产主导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以机械复制的程序批量制造,这一现象虽然带来了艺术品普及社会的好处,但代价却是丧失了艺术品的灵韵——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公认的艺术品的内核价值;于是艺术品本体的品质与审美价值日趋没落,灵魂之韵的丧失使人们陷入一种审美水平断崖式下跌的窘境。人类学研究显示,人类数万年来并没有进化;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来看,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无可取代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科技无论多么先进与高效,也无法夺取艺术创造的“灵韵”。本雅明所说的人类社会审美能力的异化,我们如今已感同身受,现当代工艺品远不如古代工艺品的技艺,便是证明。这些基本规律,决定了人工智能只能替代一些简单的劳动或创意,而无法僭越更加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它在未来人类发展进程中虽然可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但只能是辅角而非主体。

就国内当下情况而言,艺术教育处于一种矛盾处境,一方面我们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国艺术工匠与非遗技艺传承;另一方面,铺天盖地的电子图像与卡通动漫,四处蔓延的计算机科技和VR虚拟现实,又使得这样的努力大打折扣。现在高校甚至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是拿一个电子图画板或者电子游戏式的设备在整天摆弄,即使出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形也都是虚拟的,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艺术本体语言所代表的大国艺术工匠、非遗技艺传承隐匿其身,地位缺失。

二、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由此引出一个深层次问题:艺术和科技究竟是什么关系?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返古开新与传承弘扬。当下人们常见的以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图像转换成或静或动的画面,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初浅阶段,真正应追求的是艺术科技深度融合。何为深度融合?是能够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要素说清道明,而且能够成为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开展社会美育的课程。在这里,科技大数据起到关键作用,其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物质样本的科技探测与大数据进行采集,还要深入到化学方程式,将物理微观结构显示出来,这是科技的第一个作用。科技的第二个作用,是在研究过程中以及完成创化工作之后,再次进行物理化学的检测,与原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微观分析和样本比对,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在审美痕迹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海量比对样本而为最终相对客观公正的审美价值判断提供依据。简而言之,科技设备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判断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们从原先的经验层面上升到科学数据层面,具有从微观层面上数据显示的功能,起到比对样本、制定标准、彰显艺术审美价值的作用,为文物艺术品的定标、定价、保值、增值以及交易打下坚实基础。以上描述,大致厘清了科技在艺术教育中应起到的作用。当然,要顺利地开展以上工作,前提是必须有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通过文理交叉打造涵括艺术与科技内容的特设交叉学科,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艺术教育装备的提升版本、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系。

目前有一个现象,AI绘画、ChatGPT等带来的劳动代替、创意代替引发了一些人的反感甚至恐慌。之所以造成上述问题,恰恰是对艺术与科技长期未能达成深度融合的反证。若要达成艺术科技深度融合,必须要有一流学科建设支撑。我们注意到,“艺术与科技”曾出现在艺术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下属的第九个二级学科就是“艺术与科技”。问题是该学科设立若干年来,只是解决了一些设计的效率问题,并未在人们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正确理解方面起到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也说明“艺术与科技”的学科地位不高,虽然名头很好,但名不副实,距离一流学科尚远。目前国家倡导的教育改革焦点集中在交叉学科建设,它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孵化器,具体来说是文理交叉、新文科背景下新艺科建设、特设交叉学科建设,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下沉是“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其物质载体是“情景体验非遗教室”。

三、“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引领群体,最近十年来致力推动的是“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高端的基础研究是解决艺术与科技之间正确关系的探求之道。“艺术技术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新型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平台型学科特征,可运用到综合大学艺术教育装备系统提升、旧式博物馆业态更新、文旅产业内容打造以及深度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文艺复兴研究院研发的情景体验非遗教室,就是艺术教育装备提升版的科研产品。

先从词语学解析来界定“情景体验非遗教室”的含义:“情景”指内容设置,这个内容不应漫无边际,而是要有重点。例如法海寺壁画与建筑、智化寺九龙藻井与龟兹佛乐、永乐宫壁画与建筑、敦煌石窟壁画与雕塑、龟兹石窟壁画与雕塑、巴米扬大佛天顶壁画、中亚撒马尔罕大使厅与蓝厅壁画等。“体验”指空间环境的整体复原,使观赏学习者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亲临其境的感觉,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比看一部5D大片还要震撼人心。从人性原理来分析,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而达成;所谓的“大片”只是以视听增强的手段作用于人的视觉与听觉,而触觉、嗅觉和味觉并未参与,这本身就潜藏着异化的病灶,尤其在接受和吸取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暴露无遗;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之所以事倍功半,甚至走形变样,方法的陈旧老套要负相当大的责任。“非遗”是指非遗技术与大国工匠技艺,它是情景体验非遗教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是指动手,即各种技艺以及与技艺有关的诸多因素;广义则是指非遗所表征的大国工匠技艺,可通过融合德智体美劳的整体空间而找到学科归属,即“艺术技术学”的下属研究方向“非遗技术学”。“教室”自不用解释,但因为这两个字有前置词语“情景体验非遗”的修饰而发生了重要改变,它已不是惯性思维意义上的教室——四白落地的房间,而是指一个带有强烈体验性质和实验色彩的物理空间,它使我们犹如进入了敦煌石窟的某一个洞窟,四周的物质材料都是真实的(而非数字打印喷涂),帮助学习者真切明白该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和审美价值。由于它具有生动的灵活性和学以致用的落地性,可随时转换成“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的孵化器,再加以有机改造,亦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及推广社会美育的基础模板。


图片
 以龟兹克孜尔壁画为主题的非遗专业教学工具包
图片

图片

图片
将敦煌壁观音像局部打造成教材、教具、限量艺术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跨界融合提升(这是不同角度的展示)

因此,“情景体验非遗教室”的概念可界定为:具有某种特定预设的真实情景,它可以使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在体验过程中高效学习并掌握概念知识与非遗技艺,进而能够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经验系统的空间组织形态。其中,“某种特定预设的真实情景”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备课形式,教师指导学生提前设计与制作,将课程研发与学习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全感官体验”是指充分利用人的五大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认知和理解新事物;“完整的自我认知经验系统”是指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把片段知识高效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之中;“空间组织形态”则是指经过精心组织的,既能嵌入新型教材教具又可同时满足教学/科研任务的空间建构方式。

结语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艺术何为?艺术何去?最近数十年,当代艺术的潮流统领艺术界,再加上科技的加持,展示出光怪陆离的繁荣景象,但致命的痼疾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断弱化乃至丧失,导致人心沉溺于这个虚无主义蔓延的时代而难以超越。因此,为这个失去意义的时代重新描绘意义的图谱,乃是艺术作为之处。关于“艺术何去”,当代哲学家、思想家汉思-昆的具有穿透性的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对不可见之物的描绘,使之敞开自己而迸发出对未来的希望。存在者在对不可见之物的图像感受中被创造的奥秘所充满,由此走向新天新地。这样,艺术就可以在虚无时代重新唤醒意义的出场。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5月刊
微信编辑:Fu







图片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