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任中恒︱老地名的历史烙印

 陈晓春 2023-05-24 发布于江苏

 



老地名的历史烙印

文/任中恒

大略有有80%以上的村屯都存在了70年以上。老屯新村身上往往都有深浅不一的历史烙印。

许多的村屯名称,大都留下了开阜立屯之时首到者的姓氏或名字。比如陈家沟、刘家窑、张大个子、郝木匠、金州刘、冯家、何家、高家等。

不少屯子已最早入驻人的身体特点命名,如商小个子、徐麻子、张瘸子、刘瞎子、郝大个子、郑老歪等。

也有少数屯子以行当或作坊命名,如缸窑、官窑、徐家窑、铁匠、木匠、大粉坊、大伙房、王油坊、火犁地、耿家店、李三店、达呼店等。

有以官僚资本投资形式命名,广信公司,中国银行,东、西、腰公司、崔家段、复兴段等。

不论他们这些屯名存在了几百年或几十年,是新村还是老屯,他的名字都透漏出一些历史时代遗留的信息。也曾引发了许多人对此的好奇心,也有一些人在追索他的历史源头。对那些特点明晰、特色独具的老地名、老屯的称呼倍感珍惜。同事中不乏一些老人曾回忆起往事,对那些屯子里发生的故事,对旧时一些儿时的记忆。及其与战争、天灾、人祸等多种与变迁相关的大事,都刻骨铭心!对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及其屯子中那些“说不清、理还乱”的绵长情愫,都有难以忘怀。

当年的开阜立屯人及其继往开来的后辈们,大都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可他们留下了不朽的村屯名,无法抹去历史上的遗记,一些人的名字永远留在了龙江的版图上,印在史志扉页里,也存放在了屯部人的心怀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早年那些筚路蓝缕、背包摞伞、千里来寻新地,闯关东的拓荒人。他们在蛮荒中,不畏艰苦,战风雪斗严寒,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势力斗,走过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留下浅浅的时代记忆和上一代口头上的传说。

虽然大量的历史信息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知情人越来越少,我们也试图努力地去挖掘、洗涤、还原当时真实的原委,如果我们获得全貌,就可健全村史文库,极大的丰富龙江村屯文化,为繁荣活跃龙江文化市场,提供更多的花絮。

我们在梳理龙江县屯名地名的时候,发现其中有很多的共同特点,整理一下,供大家思考。

一、 以“村”为名的村屯历史信息

龙江境内叫村的,及其一些以地名+新村的村落,大都是起于50年代初,这是政府有组织移民或民间盲目流动而形成或再建的村屯。这些人大都是从山东、河北、辽宁而来,山东户数的居多,他们来此开辟荒野,挖井立村,成为龙江县历史最晚的村庄。 这批村基本上是1951年---1960年建立的。比如龙江广厚1---2村,白山3---9村.哈拉海、杏山等地的新村,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龙江县旧时自然居住地的里面,叫村的很少,即便有,也是伪满州国时期特改的称谓,就连那些日本人的开拓团,也不叫村。

二、 以“屯”为名的历史符号

这样的屯子立屯时间较长,这与大金国屯军,大清王朝鼓励军民一体,创办的屯垦,有着重要的关联。大金国曾在塔子城设军垦都统衙门。清初清政府从辽东开始招垦。对屯垦极为重视,1651年,从辽东始对招垦,招千户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促使闯关东人数急剧增加。1685年2月清政府派户部侍郎萨海到黑龙江督耕。以后又派马喇督理农务,当时的屯多为军田,即闲时务农,战时当兵。后来沿用“屯”这个称呼就不分军民了。1890年前后从关里、辽、吉、察迁徙而来的流民,也以先到者的姓氏为屯名,比如;张家屯、刘家屯、山东屯、辽阳屯、黑山屯,还有明显的姓氏及戍边屯垦的印记。

三、以“庄”为名的历史遗痕

以庄命名的屯子,大都为官地,驿地、旗地,或清府地方官员、省府大吏、皇亲国戚的土地,如官家庄、赵官庄、刘官庄等。大都是清政府禁封以前形成的。早在雍正初年就在齐齐哈尔黑龙江(瑷珲)墨尔根和宁古塔四城添设旗屯官庄,黑龙江各地设置官庄165处。在龙江大地,叫官庄的在1723年就存在。有300余年历史。

以“垧”“方”“井”为名的历史印记

这些称谓的屯子,大都是清朝解封后,八旗官员富商圈地形成的,以数量命名,比如八百晌、五百七十垧、二井子、甘井子、十三方等。都是在1850年----1912年时期,那时呼兰、海伦、兰西、青岗及蒙汉杂居的地区和嫩江西岸大量招民,垦荒,同时也有巩固边防、抵御沙俄入侵的意思,因而嫩西也有大量汉民移入。关内的官僚地主、商贾富户、八旗大款以圈地为荣,以数字为招牌,表示自己的财富,因此才有百垧、千垧、方、井为屯名的出现。

五、以“山川“为名村屯内涵

这样的屯子大都是中东铁路(1903)通车前后,大量汉人流入所起的名称,因为平地良田已被占据,他们只有选择丘陵地区比如;太平川、大肚川、兴隆川、刘家沟、宝山屯、对宝山,兴隆岗、柞木岗等,明显带着晚清与民国初年的意涵。

六、以“河”为名的历史族群

河,是依水而居人群的生存选择,以河为名,大都在元明时期就存在。到了1650年后,清政府为控制蒙古、达斡尔、索伦等民族,防止沙俄南进,大清政府设立了八旗管理体制,阿巴、扎兰、卡伦,大都以河为名,比如济沁河、雅鲁河、托力河等。

带有蒙、满、达、鄂、鲜等民族特点村屯

七、这样的屯名历史更悠久。比如哈拉、莫呼、色力克等达斡尔族人特点十分鲜明。带有1900年从黑龙江江北回归的达斡尔的江北符号有120年历史了。像色音、巴彦、乌兰、查嘎、苏木等蒙古族人的语言特点凸显。凡是这一类的称谓大都200---600年以上的历史了,龙江有一个嘎甲屯,就是现在的龙哈,嘎甲就是蒙语中的村,苏木是乡的意思。

八、以“台”为名的历史标识

如全和台、哈拉台、索伯台、沙河台,侯儿台,高台子大都为元代的驿站中间的打尖点,如同关内的十八里亭,三十里铺一样,这样台站的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九、叫“站”“卡”的村屯历史定位

大多是清代的驿站,大清雍正时期设了一条“龙海驿站”即从龙江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海拉尔)中间有十站,沿着音河拐到雅鲁河谷过大岭到达海拉尔。还有就是中东铁路通车后沿线有了一些站名,比如“九里站”等,有110年了。叫“卡”的大都是清代早期的卡伦、哨所,检查站等。如吐尔池卡。到现在也有200--350年的时间。

十、叫“卫”的屯子历史特征

卫,大都是明代的卫所或卫所的分支机构留下的标记,卫所的历史可延至500年前。

十一 以“堡”为名的历史特征

这里分两种情况,一是多为窝铺、乌堡,为名的大都是久远的开荒占草圈地形成的,或临时牧场、开垦人的住处。多数在清末时期的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期间,军阀割据、蒙患严重,各路军政要员、士绅财主以圈地、开荒、养马为荣,开辟了一些堡子,建立庄园,高墙大院,四角炮台,成立自卫组织或民团大排。如五里堡、郭家堡、占山堡等。二是兵堡一类,如东北路边壕十九堡,临潢路二十四堡都是大金朝第三个皇帝金熙宗完颜亶1135年前后,委托婆卢火修的,随着大金国被灭,人去堡空。到如今接近900年了。

十二、以“营子”为名的村屯历史追踪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清初大清政府为活跃黑龙江经济,与蒙古草原路一并设置的互市互贸的集中之地,每年一度的“楚尔罕”即交易活动,有时为期月余,就像蒙古族人的“那达慕”一样,集商贸、体育比赛、赛马射箭、相亲认亲、旅游观赏等为一体,由此在集中在河边设营子,后来演变为屯落,如景营子、麒麟营子。二是军方设定的营区,比如高地营子、宋营子,就是官方设置管理放牧军马的军营。

十三、以“场”命名的村屯历史演变

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蒙古及达、满、索族人的古老的牧马场,比如龙江镇的马场就有100--200年的历史,那是蒙古人的牧场,马场不仅仅是流动牧场,也是一个固定的放马场所。如发达的土城子,传说是大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金兀术)的马场。哈拉海军马场部分区块,是原来是黑龙江将军府内部官员的牧场,后来,东北解放,50年代后成为军队管理的马场。二是建国后50年代建立的马场、良种场、种羊场、畜牧场、林场,大一点的是国有国营部门,比如龙南畜牧场、龙北良种场、靠山种羊场。海洋、错海林场。 也有小一点的是大队办,比如各乡的良种场,有的是旧屯改名,有的是新组成的。最迟的到现在也有50-60多年历史了。                     

这些历史痕迹随着时光渐行渐远,在人们认识里愈来愈淡化了,那些创建村屯的人早已不在人世,后面口口相传的承接人正在分化和离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已经结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龙江各村屯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人材,他们沿着他们先辈“闯关东”来时的脚印,开始了回归的历程,大学毕业生、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者、闯关东的后辈沿着先人来时的足迹,正在归乡寻祖的返籍,扎堆形成一队队的“雁南飞”。从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有人估计“南飞”者达10万人。

开荒占草、创建村屯的前辈那种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那种筚路蓝缕的意志,一步一步把龙江从一个一个马架子变成一座座新农村。把阡陌荒原变成良田万顷,他们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历史功绩。不论是“闯关东”还是“雁南飞”的他们留下了那熟悉的声音,走过了秋风秋雨,今天我似乎听到了那些旧屯里老歌悠扬的奏响。去南方的游子也夹杂浓重的龙江土音,在遥远的地方继续传承着前辈的那种创业精神。


作者简介

任中恒,笔名耕牛,1953年3月生人。做过企管、党办、行政办的工作,机关退休公务员。在《黑龙江粮食经济》《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黑龙江商业经济》等刊物发表科技论文几十万字。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历史探索、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等作品,在相关的杂志或网站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