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的改变》CHAPTER 5——2.我为何如此虚荣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3-05-24 发布于云南

【今日任务】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5——2.我为何如此虚荣,读完后,下面两个作业任选其一来完成。

 【今日作业】:

1、很多人都有类似“对号入座”的思维:抓住别人某些时刻只鳞片爪的反应,通过语言,试图给自己下一个定义,获得在人际中的形象和排位——我会被看成优秀的人还是虚伪的人?我是否值得被爱?他们会看出我是一个特殊的人吗?……

 这是书中的一段话,根据这段话,请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在哪里?看了这段话,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2、在这一章里,有哪个地方非常触动你?请写下来,并且把触动了你的感受说出来,再说说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知足而乐:

《5%的改变》CHAPTER 5——人际关系

2、我为何如此虚荣

“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想获得别人的赞赏,而我又特别想要自己不去在意。”

希望得到关注和赞赏,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提问者要给自己贴上个“如此虚荣”的标签呢?

凡事过犹不及,提问者之所以困扰,应该就是有些过度求关注和赞赏了。这应该跟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我猜,他小时候可能是被忽略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肯定,内心十分匮乏,自我认同感低。心里想法多,内心戏十足。

这可能需要去回看自己的童年经历,看见那个小小的自己曾经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己重新养育那个内在孩童,跟内在孩童对话,释怀过往。也就是提问者在反馈中说到的接纳这是自己真实的一部分,然后去真正地拥抱自己。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丝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活得自由自在。”当内在孩童被疗愈了,心里空间就会变大,不再有那么多的内心戏码,心简单了,生活就简单。简单才能自由,自由才能自在。

水晶:

本想学慧芳姐姐,读完题目先思考下解题思路,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总是想忍不住想知道李老师如何破题。

非常不好意思的承认,提问者的问题,我一定程度上也有,曾经分享完了,就总惦记着看看有多少红点点了。尤其是对一些在意的人,会刻意去留意ta点赞了没?应该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虚荣是有的。

但是可能随着时间的增长,“阅历”的增长,有些问题得到了一些解释。比如一度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关于喜欢发朋友圈和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一些见解啦。加之内心的逐渐丰盈和强大,我知道我自己发圈的真实原因是:分享、记录。爱看不看,爱赞不赞。结果有时候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赞或者有出乎意料的人点赞,倒也是一份惊喜。

另则呢,我给朋友点了赞,结果相同的朋友比较多,以至于不停的被红点点提示,却发现那是朋友收到的赞。就会有被打扰的感觉。所以自己也逐渐“吝啬”起来,不轻易点赞。不过我本身也真的吝啬,不打动自己的,也不会因为“人情”而去点那个赞。推已及人,这样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圈点赞越来越少的原因。

最让我开心的,当然是有朋友说:我喜欢看你的朋友圈。还有朋友说,我把你推荐给了某某某,你的朋友圈都是自然而然的有感而发,不做作,不教条,没有“我教你”“我告诉”的意思,只是表达你自己——简直比我自己还懂得我自己,令人感动。

这节提问者提到“悖论干预”这个概念,我觉得前一节李老师建议提问者主动策划一次暴饮暴食和这个节的坚持一周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小事应该都属于这种干预方法。提问者是一个觉察力、学习力很强的人,并用自己所得去帮助别人,让自己成为了一束微光。输入输出,让爱流动。

提问者也提到“森田疗法”,核心还是我们多次提到的“接纳”。人们多少痛苦,多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都来源于不悦纳自己呀。自己不爱自己,还指望谁来爱呢?自己爱了自己,又何需人来爱呢。

李老师在末尾一段,说到“最简单的应对,就是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哪怕只是向某个人确认'你是否愿意和我交朋友’……真正让人难受的,永远是'不确定’。”再次提到“确认”和“不确定”两个概念,说明行动起来的重要性。

常常“无病呻吟”的人,都是“闲来无事”的人。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充实起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办法。

彦绫: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5——2、我为何如此虚荣

当我再次阅读这个故事时,我发现提问者仿佛是我的另一个面。

很多人执着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评判,认为自己是一个干净而纯洁的人,这个世界如此不堪,需要鲁迅式的拯救,于是,就把自己变成一个评判者:评判别人的虚荣,评判别人人性里的肮脏。

但是,这些评判者,是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虚荣的,反而认为自己是站在道德与正义的这一边。但同时,他们又特别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而往往很多人,对评判别人的道德与行为,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因此,只要看到这些言论,就一拥而上,对发表言论者奉上赞美若干。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憎恨,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干净而纯粹的人。我也非常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如果别人当面没给我预期中的评价,我就立刻翻脸,堪称变脸小能手。

举个例子,我现在朋友圈的运动打卡,直到现在都还有虚荣的成分在里面。

最开始,我是看着一个朋友运动打卡两百多天后,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面子的事。有意思是指她的执着,有面子是指很少有人能这样执着地去完成运动。

于是我开启了模仿她的操作方法,朋友圈运动打卡。最开始,点赞无数,但到了现在,会有几天一个赞也收不到。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要说心里不失落,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过,我的失落仅仅只会维持几分钟,因为用了不了一会,我就会去做我认为更重要的事,而这些事,几乎不会出现在朋友圈,更不会用它们去博取赞声一片。

我经常会审视自己的虚荣心,然后我发现我还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虚荣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慢慢成长。比如坚持运动打卡,我从模仿开始,从虚荣开始,到现在发现,自己做事的持续力已经拓展到了更多领域;自己的耐心也无限延长;自己能从枯燥中发现更多可以享受的乐趣……

于是虚荣心,就变成了一种好奇心,对我未曾接触过的新事物的好奇心: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后来,我把虚荣心利用起来帮助孩子不断地去发现他关注的东西。我还记得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那是我还没结婚时,有一天,我和妈妈、妈妈的好友、这位阿姨的七岁的小侄女一起吃饭,阿姨说这个小侄女非常挑食,于是我说:“我来试试吧。”

那天,我观察了几分钟小女孩吃饭的样子后,我就开始对她说:“晶晶,我发现你吃蒜苔的时候,感觉你很开心啊,要不你来试试这个豆子,看看它味道如何?”

小女孩被我一夸,立刻开心地把筷子伸向豆子。接着,我把桌子上所有的菜都引着她吃了一遍,凡是我观察到的,她吃的时候眼睛里有亮光的而过去她又不爱吃的菜时,我都变着法夸她,她就吃得更有兴趣了。

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女孩那天晚上吃撑了,回家去后就发热,让阿姨忙了一夜。但从此阿姨也找到了引导这个女孩吃东西的方法,女孩也慢慢改了挑食的毛病。

当然,我在引导我儿子的时候,也是经常利用小孩子的虚荣心来帮他不断向前学习的。

在我身上的应用,那就更多了。早在孩子小学时期,我就经常会发一些和孩子沟通中有趣的事情到朋友圈里。曾经有一个网友说:“彦绫姐,以后你出关于孩子故事的书,我一定会买。”

然后我当年每发一次与孩子有趣的故事时,也引来无数点赞,当我发现做一个能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有趣的妈妈,能赢得一些关注后,我就开始走上了深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妈妈之路。

在这里,我非常理解李老师这段话:“你好!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你大可以顺应自己这个特点,把自己变得更受欢迎。重点是,把你的'在意’落到具体行动上,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而不纠结于好或坏的评价。”

正因为自己就是这样慢慢走过来的,成为了一个能给予别人我专业上帮助的人,同时,也在反向强化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以便能解决更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虚荣没有错,错的不过是不会把这个事情利用起来,让自己反向成长,成为自己学习的机会,成为一个开拓自己能力的机会。

当然,这个提问者也在不断慢慢地改变着自己,接纳着自己虚荣的一面,真的非常希望她能持续下去,直到发现认真做些具体的事情,持续地做具体的事情,那么虚荣就变成了自己成长的动力之一。

彩虹:

“我为何如此虚荣”作业:

虚荣本来是一个贬义词,它的本意是虚假的荣名,它的另一层意思是好强。如果只是爱慕虚荣,只追求名誉的话就会陷入盲目攀比中,迷失自我。但追求好强的层面,放在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乎别人的认可,然后用实际行动做出来,使自己进步,能对别人有帮助,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就是好的。

试想,如果一个人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一点也不追求上进,一点行动也没有,那ta的发展就令人堪忧。

对于发朋友圈这事儿,如果是具体真情实感的强烈表达,或是美人、美景、美事的展示,应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的点赞,认可自己的情绪。但是对于一些平常的内容如宣传类的,或者重复的内容,可能看官就不一定会天天点赞。

其实发宣传圈的人呢,也没有在意有多少人点开。比如单位的一些宣传性的内容。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在看别人单位的宣传内容时,只看一个标题,甚至都不愿打开。在注重宣传的今天,单位的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宣传一下。只差宣传“今天,XX清晨就起床,赶到单位上班。首先怎样开了个会,然后整理材料,接着马不停蹄地修改方案,XX做了具体地指导。最后,XX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总结。天快黑了,该同志拖着疲惫的身子才回到家中。”常规的工作都要让社会看到,要不然就好像没在认真履职。

爱发个人生活内容的,大多是比较外向的人。他很想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别人。这类人在生活中属于善于表达的,“我就喜欢这个,那种行为就是不好的。”有事说事,他没法憋住,要不然会出内伤。这种人在家庭生活中大多“不好惹”,管我呢!

而另一些人呢,就要在感情真的是很强烈的时候才发一条。一般时候,还生怕圈圈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或者是小小的隐私之类的,不愿意发。这类人往往很拘谨。

爱发不发,这只是个人的爱好而已,都无对错好坏之分。最令人讨厌的朋友圈有一种,在圈里发布自己的不满情绪,满腹牢骚,一个感叹,但是具体事件内容也没有,又怕别人知道自己为何事而生气。那纯粹是为了发泄而发射。弄得看官莫名其妙,浪费流量。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又不要太刻意地在意,变成虚荣。在意让自己不断地前行,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太在意又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时时想着我做这件事儿到底别人会怎么看,做的是不是非常的完美?这就舍本求末了。

zhf:

我为何如此虚荣      作业

既然水晶也认为停下来想想很好,那我一如既往地去想:提问者说自己独来独往,有些叛逆,试图彰显自己的独立。从这句话和求赞美中,我认为提问者是一个非常孤独,自卑、缺爱的人。表面上看似独立,实则内心空虚,为掩盖她的孤独、自卑、不被喜欢,她以傲视的态度对待一切——不与人交往,不帮助别人。

鉴于这个分析,我给的方法是:每天约一个熟悉的人干点什么:一同下班,一同吃个饭,一同逛个街……反正无论哪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关系,坚持一个星期,如实记录每天的情景及感受。一个不孤独的人,还会隔空求赞美吗?

我知道我的方法与李老师的方法不会一致,李老师的方法都是别出心裁,让人预想不到,那又怎样,我不是李老师,我是我。

求赞,是每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害人的是提问者偏觉不正常,是虚荣、虚伪。

我不是一个爱发朋友圈的人。但对圈内熟悉的人发的内容,无论喜欢与否,都会点个赞,也许举手之劳,就成就了一个美好心情。

我发朋友圈,一是因景美,二是因文美,三是因事美,与大家共享。偶有求赞心理,但不是求赞我,而是赞所发内容。更多时侯,爱赞不赞,是谁赞并不关心。

提问者在反馈中提到: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是的,我们是人不是神,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不完美,才美,才正常。然后用李老师工具箱中最小的行动按钮去开启自己的行动之旅,你就会发现沿途的风景和不一样的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