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生态保护区

 无风无雨kx247j 2023-05-24 发布于湖北

加快推进湖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3-01-30)

黄树清

  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模式,主要通过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来实施。截至2022年5月,我国共设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3个。我省开展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早,2011年公布设立了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4年8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2022年12月,生态区内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3项、省级代表性项目86项、州级代表性项目185项、县级代表性项目792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4人、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1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31人。
  一、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机构与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省政府明确了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机构。恩施州、宜昌市两地根据《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要求,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管委会等机构,大部分县市出台了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并建立了联席会议等制度,有的县市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宜昌市颁布实施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了《长阳、五峰片区建设推进工作方案》,长阳县和五峰县颁布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恩施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州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的通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恩施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
  (二)文化生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建立了一批非遗传习点。各地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或传承人所在社区、村落为依托,建立了一大批传习所或传承基地,有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5个,非遗专题馆14个,传习所(传习点)131个。开展了丰富的传习活动。各地依托传习点定期不定期开展传习活动,涌现出长阳资丘民族文化馆、五峰县文化馆、建始长梁文化站等一批传承示范基地,南剧、堂戏、南曲等项目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推动了传统工艺振兴。各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与相关企业不断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积极开拓市场,非遗产品与衍生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来凤漆器、咸丰刺绣、恩施玉露茶、长阳织锦等项目市场销售额持续增长,生产性保护成效明显。
  (三)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活动稳步推进。恩施州各地以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为领头人,成立了几十支民间艺术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在社区、村寨,服务于公益性演出和农村红白喜事,既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动了非遗传承。非遗重大节会活动影响广泛。各地通过举办图片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非遗产品展销等,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恩施市女儿会、来凤县摆手舞节、利川“龙船调”民歌艺术节、宣恩的千人滚龙连厢展演、巴东县纤夫节等,极大促进了非遗传播。恩施女儿城吸引众多非遗项目常年入驻。媒体宣传日益深入。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州电视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拍摄纪录专题片,在几个频道连续播放。长阳电视台开辟“长阳故事”“土家讲坛”,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联合研发了撒叶儿嗬三维视频教学平台。
  (四)保护举措不断创新。恩施市在非遗传承人认定方面创新地制定了面试考核机制,有效保证了非遗传承质量。针对部分非遗传承人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利川市整合政府资源,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决其后顾之忧,安心进行传习活动。巴东县实施了文化义工志愿服务项目,有效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短缺难题。恩施、咸丰等县市利用本地高校资源,其他县市也都以不同形式与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联合,推动非遗产业化和保护工作(即非遗+高校模式)。五峰县制定了“1+1”模式即一名专家跟踪一个非遗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各地还全面整理非遗研究以及资料。巴东县出版了30余套非遗系列丛书,多套非遗研究丛书在编辑出版之中;长阳县、利川市等县市也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整理出版了多套非遗项目研究的专著或资料集。
  (五)非遗与旅游融合不断深入。各地通过举办艺术节、旅游节等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挥非遗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恩施市在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恩施傩戏、恩施扬琴、山民歌、土家摆手舞等多个项目分别在各个景点上演,一路一景的体验广受游客欢迎;恩施女儿城将各级非遗传承人招入公司,进行常态化的非遗展示,既宣传了非遗,又解决了传承人经济来源。恩施州近年来加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力度,结合旅游景点完善景区服务,增加游客文化体验的新方式,加快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覆盖率。长阳、五峰县也将非遗融入景区,较好地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
  (六)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现。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时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重点在恩施、宜昌等地,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支持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贫困人口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一州两县”创新思路,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促乡村振兴。如建始县要求精准扶贫基地必须有非遗内容的展示,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利川等县市通过茶叶制作产业解决了大量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其收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几年来,各地认识不断深化,但也有些地方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有的存在重申报轻管理和建设的现象,认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为了树立品牌、扩大宣传,忽视了管理和建设的责任。有的推进较慢、办法不多,把文化生态区建设等同于一般非遗保护工作。
  (二)文化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渐式微。非遗传承人年龄老化,有些传承人相继去世,愿意学的人少,特别是年轻人更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三)文化生态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文化生态协同保护机制待强化,文化和旅游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难以有效适应区域整体性建设的要求。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恩施州8个县市和宜昌市2个县,各地地区发展条件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非遗保护工作水平的差距较大。
  (五)有关方面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除了争取中央专项支持和省级专项安排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的资金规模外,市、县两级保护资金安排的统筹能力不强、整体效果有待提升。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保护队伍配备不足,宣传不够到位。
  三、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思考
  在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文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区域保护和整体保护、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等几对关系,加快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一)发挥管理机构作用。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是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在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统筹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建设有序推进。
  (二)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建设工作。主要重点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三)确保总体规划落实。《总体规划》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路径、建设方式等进行了设计,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指南。因此抓好《总体规划》的落实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各行政区域可依据《总体规划》制订本区域内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总体规划》落地见效。
  (四)引导动员全民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区域内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区域内群众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应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众知晓、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五)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涉及多领域专业,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好,需要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对参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相关部门、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建设队伍整体水平。
  (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仅是保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保护其赖依生存的文化生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一批非遗传习点、体验中心、展示馆等基础设施,为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展演展示、宣传传播等提供必要场所。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