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为中心的索求者

 yyqf3rkg8ehw7k 2023-05-24 发布于河南

不知道您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类人:无论身边的人怎么对他,他都会认为他们如何如何对不起他,无论身边的人对他怎么做,都不能令他满意,甚至各种不信任。总是就是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进行向身边人各种索求。

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信任,一味地所求,而他们不断的索求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补偿对身边人的不信任。

如果在他不断的索求中,身边人按照他的要求更多地满足了他,这时候的他们可能才会减少一些对他人的不信任,不然的话,他们就会认为他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不爱他的,都是对他不好的。这其实也是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投射,他们不信任他人,也认为他人也是这样的自我为中心,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这个人成年了,他会喜欢上一个人、但可能不会真正的爱上,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不信任”在。不相信别人会无私的爱自己,恐惧自己会受伤害,时刻带着防御,从而会无意识地破坏掉关系。

他就像一个刺猬一样,不断地把刺朝向他人,有时候朝向自己、不惜伤害自己来试探他人是否真的爱自己。

当然,这些问题有可能跟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有的人很小的时候经常变换抚养人,或抚养地,这样的不安全感造就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人、事的不信任。

我们都知道,一个小婴儿,他的抚养人不断变换,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犹如世界末日降临一般的恐惧。

婴儿他是不知道“你”是妈妈的,但他能闻到“你”身上熟悉的味道,能让他安心的味道、安全的味道。所以,我们说,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尽量要自己带。

个稳定的家庭、一个稳固的抚养人,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过度索求的人时,你观察他就会发现,他是活在不断地寻觅当中的,其实寻找什么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好像有个很空的“洞”怎么都填不满一样,而这个“洞”更多时候是他一种不满足感、不信任感,它们就像一种挥之不去的恶魔一直缠绕着他。即便实际拥有的也不少,但总是没有满足感;即便身边人都已经感到倾其所有、倾囊相授了,而这个人还是会觉得大家都不愿对他付出,不去爱他,像一个怎样都吃不饱的孩子。

其次,过度索求的人身边往往会存在着一个过度付出的人。

过度付出的人在用这种付出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而过度索求的人也刚好被这个过度付出的人稍稍填补一些。直至有一天这个过度付出的人倾尽所有、耐心耗尽、精疲力尽之时,他们这种往日里维持的还算能凑合的关系才完全彻底崩塌。

我们看上去很不能理解这个过度索求的人,但其实他们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他们的这些“不可思议”、“不可理喻”其实都是在填补他自己内心的那个“洞”,而这个“洞”的深浅是要通过看他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等来判断。

在他们的内心中,好像就是这样一个理念:你爱我就要给予我更多,不然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自私的。

当有一天,身边人对他实在“撑不动”的时候,对他试着有些要求,他就会说:“看,我早就知道你们从来就没爱过我,你们都是自私的”。他内心中的不信任感就会再次凶猛地跳出来否定、攻击整个世界,甚至用不惜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攻击身边爱他的人。

他的理念就是:“爱我就给我索要的,不给就是不爱我”。

这类人看上去很作,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更感受不到周围的温暖和爱,活在自己那个黑黝黝的匮乏、内耗的世界里。而爱他的人就需要用更大的爱心和耐心,以及时间去不断地温暖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帮助使他能看到自己的状态,这样可能才能使他逐渐走出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洞”。




我能做的不多,你需要的时候,我总在!



向上滑动阅览

“白眼狼”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不与他人比,只同自己比

给公主殿下的一封信

一封家书

游戏规则变了,你变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夸赞不如鼓励

孩子的反叛可以避免吗(2)——榜样的力量

孩子的反叛可以避免吗(1)——看见

怎样才是真正爱自己

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

语言的力量

美好的“第一次”

做好60分“妈妈”

《走出剧情》您看了吗?

青春期“早恋”

“开心果”就真的没烦恼吗

唠叨的背后是焦虑

总是指责他人的人

伪陪伴不如不陪伴

关系中的阉割

如何与孩子相处

喂养不是喂奶

他不是父亲,他是大boss

潜意识的力量

通过亲密关系中的“缠绕”找到自我

“我”承接了奶奶心中的“魔鬼”

所有压抑的情绪都不会无故的消失

改掉写作业磨蹭的三个实操法

足够好的妈妈

为何总与人亲近不起

仪式感有必要吗

当我是一只装满爱的瓶子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阅读分享之七

对孩子的“禁止”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茉莉花茶

意境醉人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可以陪陪我吗?就一分钟”有感

孩子为何要说谎

关于情绪——愤怒

每一块砖头都是为了建造自己心中的房子

今天我值班——家长做好家长,孩子自然就好!

感恩那些“逼”过我的人

如何走进孩子心灵

老小孩儿

嗝嗝老师: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差家长)


关爱生活, 关爱心灵,  关注心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