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高手,四年一届的国展,连续入选六届,他到底用什么招式创作

 三平斋 2023-05-24 发表于广东
文章图片1

现在入国展真是难上加难,通过这十年的数据来看,入展率通常在2%左右,如果一个人能从第六届写到第十二届,四年一届二十四年中每一届都入选的话,这种例子在全国来讲也是屈指可数。不管怎样批评当代“展览体”现象,二十四年“笔墨当随时代”的劲头,连中六元,可以判断此人。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第一:此人有坚强的毅力,临摹创作从来没有放弃。

第二: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传统功底深厚。

第三:对中书协展赛有超强的解析认知。

第四:此人长期保持创作的激情,另经济上不能影响他。

第五:人聪明,全国展赛一盘棋,知到什么方向可以写,什么方向不能写。

文章图片4

如今入一届国展已经很不容易,能连续入六次国展,一定有过人之处,如果四海易术说他每次都是运气,相信没有人支持。那他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杨燕刚老师,四川自贡人,四川内江工作,按讲也是大师张大千的同乡。

杨燕刚老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八届中青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先后入选全国展上百次……

文章图片5

学书历程及经验--------

杨燕刚

1989年开始学习书法,开始接触时,犯了很多学书者容易犯的错误,例如抄字帖,频繁的转换字体,例如这个帖临一下,那个帖临一下,去抓字形忽略笔法,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始终没有悟到书法的法门。

文章图片6

后来意识到这样不行,观看历代名家,书法有成就的人,没有不拜师的,自学不是不可以,但很容易走弯路,也容易钻入死胡同。于是先后拜四川名家黄宗壤、何应辉先生为师,一进入师门,便感觉到以前自学的东西都是“零碎部件”不成体统,书法的认识和感悟完全跟以往不同。俩位老师算得上当代实力派高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项训练,那段时间是进步最快的。从一位业余爱好者慢慢领略到书法艺术如此高妙精深。

文章图片7

老师指导下,学习魏晋墓志铭楷书,魏楷结构新奇,点画变化多端,框架天趣自然,点画方圆结合,唐以前的楷书,重气息少做作,以魏楷入手,能入古且能脱俗。

为了避免过于放纵,继而学习“二王”,形成动静结合,阴阳相济,修正魏楷过度夸张,也调剂了行草书的骨力,有了思路,感觉道路越来越通途,正道前行,一日百里,一日千里。

文章图片8

苦练八九年,转求宋元明清诸家之长,特别是米芾甚是喜爱,米颠的八面出风,沉着痛快,险而不怪,奇而不野,虽然是行书但某种内涵“基因成份”同魏楷,天真浪漫、自由奔放还是有暗合之处。也阐释书法审美,同宗同源意向相近的元素。我不断勉励和提醒自己,要继续从深度和广度上深耕下去,通读书史,拓宽视野,用三千年书法的“富矿”来丰富和滋养自己,不断挑战有难度的创作。

文章图片9

二十多年来,我始终保持对书法的热爱,无论生活工作顺逆,我都坚持临帖常态化,把书法当把书法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创作热情。

学书二十多年来,全国各种各样的展赛很多,每次展赛都会涌现新的获奖作品,我从来都保持着一种“欣赏”的原则,因为这样的作品虽然获奖未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争取不让“五颜六色”诱惑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你练你的,我练我的,摆脱“流行成分”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自我。

文章图片10

2014年六月,调到内江市文化馆工作,从事专职书画创作。我深知,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开始,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用我虔诚的心和行动去践行。

杨燕刚老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书法内涵从传统中来,在传统中带入了个人的笔调,写出既传统又有新意的作品,相信第十三届国展还能看到杨燕刚老师的大名!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我是四海易书,每天分享一点书法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