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开国上将名气不大,但所写文章上了中小学教科书,早已家喻户晓

 四海为家* 2023-05-24 发布于广东

1925年,当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到三湘大地时,湖南汝城县外沙村的小学教师朱性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放弃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投身革命洪流

然而,大革命没有多久就失败了,朱性明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村里的农会干部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了监狱。

图片

在狱中,敌人见朱性明看起来很瘦弱,便想通过严刑拷打逼他交代情况。不料朱性明坚贞不屈,始终不肯吐露实情。

敌人又问起了他的姓名。朱性明灵机一动,报出了刚刚才想出来的假名字——朱良才。

敌人通过“朱良才”这个假名没有查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关了朱性明一个多月后就放了他。

而朱性明呢,从此正式改名为朱良才,并最终成为了革命的良才。

01

出狱后的朱良才,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湘南,发动了湘南起义。已是资兴县委组织部长的朱良才在这次起义中认识了朱德,并跟随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后,红四军成立,朱良才由于当过教师,在战士们当中属于文化水平高的,因此成为红四军军部(朱德、毛泽东)的两位秘书之一。

当时,朱良才是红四军军长朱德的秘书,谭政是前委书记毛泽东的秘书。

图片1929年攻占龙岩后,朱良才、谭政、毛泽东、陈毅合影留念

红军时期,朱良才先后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大柏地战役三打龙岩突破吉安城活捉张辉瓒等战斗。

在这些战斗中,朱良才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同时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黄洋界保卫战和活捉张辉瓒两次战斗,都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战后,诗兴大发的毛主席分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4年长征前夕,朱良才担任红五军团34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担任后卫的红34师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身受重伤被敌人俘虏,敌人抬着他前往长沙请功,担架上的陈树湘忍着剧痛,用手撕开腹部的伤口,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朱良才因在指挥战斗时旧伤复发血流不止,已经被送往了红军总医院,成为红34师唯一幸存的师级干部。

在红军总医院,朱良才看到伤员越来越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红军的前途未卜而感到迷茫,于是就主动帮助医护人员做伤病员的思想工作。

看到这个情况,红军总医院院长贺诚找到周恩来和朱德,请求将朱良才留在总医院当政委。

就这样,还在治病的朱良才就成了军委总卫生部兼总医院的政委,同时还兼任干部休养连的党支部书记。

图片朱良才

长征途中,如何安置伤病员成为总卫生部最头疼的问题。

如果将这些伤员留在当地老百姓家,在红军走后,他们往往会遭到敌人的搜捕和残害。

因此,只能让这些伤员随部队一起走。轻伤员还能搀扶着走,重伤员就只能用担架抬。

可是,长征中条件艰苦,战士们体力消耗很大,不仅缺少担架,更缺能抬担架的人。

为了不丢下任何一个同志,朱良才带头抬起了担架。有了政委的身体力行,其他干部和机关的同志也都纷纷抬起了担架。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草地会师后,朱良才被调到红四方面军,任31军政治部主任

由于张国焘野心勃勃,会师后不久不顾中央的决定,坚持要南下,导致红军分成了两股力量。

为了维护中央和红军的团结,朱良才给广大干部做动员,还将北上的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胜利建立陕甘根据地的事实作为例子,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决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

图片朱良才夫妇

张国焘得知朱良才的做法后,非常生气,表示要对“吹捧一方面军,贬低四方面军”的朱良才进行“斗争”,“就地解决”(即枪毙)。

随即,张国焘果真召开了针对朱良才的批斗会。虽然知道张国焘想要置自己于死地,但朱良才没有屈服,他义正辞严,据理力争:“我所宣传的关于红一方面军的胜利,是根据红四方面军总部电报中的内容讲的,全部都是事实,没有丝毫捏造和夸张,更不是为了贬低四方面军。”

结果就是,批斗会开了一个晚上,最后也没得出个结果来。

这时,徐向前抓住机会打圆场:“这个问题复杂,既然今天解决不了,那就以后再说吧!”

就这样,朱良才免除了被张国焘迫害的厄运。

02

1936年10月,由于张国焘想通过“西进计划”打通“国际路线”,取得先机之利,再取得中央发言权,红5军、红9军和红30军组成西路军西征。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等原因,西路军将士们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几乎全军覆没。

图片最右为朱良才

当时,朱良才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后担任红30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西路军失败后,朱良才随王树声率领少数部队突围,刚突围成功又遭到另一支国民党部队的突袭,再一次冒死突围后,朱良才与部队走散,只剩下孤身一人。

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的朱良才决定要找到组织。

当时虽然已是3月,但祁连山仍然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朱良才沿着祁连山北部的边沿地带艰难跋涉,没有东西吃,就把雪扒开,从地上抠草根充饥,甚至是从牛粪、马粪里寻找没有完全消化的玉米粒……

有好几次,他都饿昏在冰天雪地之中,幸得当地放羊的牧民路过,才将他救了过来。

为了找到党,朱良才不顾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捡了个破碗,又掰了根树棍,扮成了叫花子,一边要饭,一边往陕北的方向走。

不仅是条件艰苦,一路上他还得躲避马匪的搜捕。

图片悲壮的西路军西征史

有一次,他正艰难地走在茫茫戈壁滩上,没想到突然来了一股马匪骑兵。当时,要跑已经来不及了,四下别说藏身的地方,连条沟都没有。

眼看马匪骑兵逼近了,朱良才急中生智,把好心人接济他的一件破羊皮袄翻过来蒙在头上,钻进了正在啃草的羊群中,这才躲过了一劫。

就这样,一心想要找到党组织的朱良才风餐露宿,经过整整36天的艰辛跋涉,徒步走了1000多公里,终于在甘肃镇原的一个村子里遇到了前来援救的红军某团。

当时的朱良才,衣衫褴褛、面容黑瘦,胡子拉碴,俨然一个“叫花子”,到达队伍中时,谁也没有认出他竟是红30军的政治部主任。

回到延安后,朱良才参加了中央党校高级干部班的学习,毛主席听了他的工作和学习汇报后,高兴地夸赞他是“军之良才”

图片1938年,毛主席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指战员在延安合影,二排左五为朱良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良才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在这期间,朱良才通过对狼牙山五壮士、抗日英雄王二小、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英雄邓仕均以及敌后武工队回民支队雁翎队等英雄个人和集体的发现、宣传,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到了1942年,日军在华北地区实行“三光”政策,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部队和老百姓没有粮食,只能靠采集树叶为食。

然而,树叶也是有限的,没过多久,村里的树一棵棵都被薅光了。朱良才看到这一幕,找聂荣臻司令员商量,签署了一条不与老百姓争食的“树叶禁令”

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子,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的无人区采摘树叶充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朱良才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起草了《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号召全区军民开展自救运动和节粮运动。

在聂荣臻、朱良才等领导干部的带头下,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被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评为“抗日模范根据地”。

图片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03

1955年,在革命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1958年,中央开始考虑领导班子应该逐渐年轻化的问题,毛主席也好几次在不同的场合号召老同志主动给年富力强的同志让位。

朱良才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在战争年代多次受伤,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工作,已是北京军区政委的他主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第一个提出了辞职

图片工作中的朱良才

得知朱良才要主动让位,有好心的战友劝他:“你还不到60岁,让什么位啊?”

就连毛主席也委托聂荣臻前去了解情况,并尽力挽留:“你就放心休养身体吧,没必要辞职,等身体养好了再回来。”

面对挽留,朱良才却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要后继有人啊!我们这些年纪大的早点退下来,把位子让给年轻人,对革命事业是有好处的。”

朱良才还三次登门去找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总理,提出了自己要退位的请求。

最终,在朱良才的“强烈要求”下,党中央批准了他主动让位的报告。为此,一向幽默的毛主席风趣地说:“人家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是能拉屎不占茅坑啊!”

图片

毛主席这句夸赞的话虽然不那么文雅,却将朱良才将军顾全大局淡薄名利的高风亮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朱良才将军不慕名利,早早地就从工作岗位中退了下来,三十多年来无职无权,退得干脆彻底,使得他在开国将帅中名气不大,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他。

不过,他写的两篇文章却非常有名,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读过,这两篇文章就是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

这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井冈山时期的故事。其中,《朱德的扁担》讲的是朱德在井冈山根据地困难时期,亲自做扁担,亲自下山挑粮的故事。《一根灯芯》讲的是毛主席为节约灯油,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在八角楼彻夜办公、写文章的故事。

井冈山时期,朱良才担任红四军军部秘书,和毛主席、朱总司令朝夕相处,对他们的事迹非常清楚。

正是由于朱良才亲眼见证了这些故事,因此这两篇文章虽然语言质朴,但感情真挚,感动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图片小学教材中的《朱德的扁担》

当时,编选教材的工作人员征求作者朱良才的意见,朱良才表示同意,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署他的名字;二是不要稿费。他说:“讲的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故事,署我的名干什么?大家记住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就行了。教育后代嘛,谈什么钱!”

就这样,尽管《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先后入选各种版本的教材多达上百次,读者多达数亿,但朱良才没有收过一分钱稿费,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篇文章是他写的。

说起《朱德的扁担》,还有一个插曲。

《朱德的扁担》一文面世后,很快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这时,有人打起了这篇文章的主意。

在六七十年代,林彪手下的一员大将,专程上门请朱良才再写一篇文章。此人把朱良才请到饭店,一边吃饭一边套起了近乎:“老朱呀,你的那篇《朱德的扁担》写得太好了!你看,是不是再写一篇'林彪的扁担’呢?”

朱良才一听,毫不含糊地回答:“当年在井冈山挑粮时,我们军部和林彪的28团中间隔了好几座大山,我没有见过林彪挑粮,这怎么写呀?”

图片《朱德的扁担》插图

朱良才一席话说得来人哑口无言。最后,他们只好随便找了个人,照葫芦画瓢写了篇《林彪的扁担》发表在报纸上。

不过,随着林彪在蒙古国折戟沉沙,再也没有人提起那篇《林彪的扁担》了。

结尾

1989年,朱良才将军去世,享年88岁。

一生低调的朱良才将军在生前留下了遗嘱:去世后把他送回井冈山。

图片晚年的朱良才将军

按照将军的遗愿,家属们将朱良才的骨灰安葬在井冈山的巍峨群山之下。

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朱良才将军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奋战过的地方。朱良才将军长眠于此,继续监督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走革命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