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含道映物 迁想妙得——古代哲理诗词举隅

 山爷wzs0718 2023-05-24 发布于安徽

含道映物 迁想妙得——古代哲理诗词举隅

山爷/文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智慧。哲理诗词就是寄寓或阐发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词。南朝宗炳在《画⼭⽔序》中写道:圣⼈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含道映物”,即包含⼤道的原理,映现万物的规律;“澄怀味象”,即读者或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物⽆欲的情怀,在⾮功利、超理智的审美⼼态中,品味、体验、感悟文学艺术作品即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命精神。

中国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含道映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词,就是作者触景生情、寓理于形、融理入情或迁想入物,即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思辨哲理“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的产物,就是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们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炉,使以文学形象、意境见长的古代诗词融入了哲学、理趣的内涵,动人以情、服人以理、启人以智。这些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词家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趣和哲理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

哲理诗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因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所援引、所思考、所升华。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各方面。

1、于描写自然景物中闪现哲理的灵光。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形象的语言,精简的哲理,理趣横生。起始,移步换形,写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接着,于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场、观念、思维方法以及知识构成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囿于诗中的看山,不着墨于峰岭的形状、大小、色彩及造型,而要揭示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即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景中含情,景中寓理,引起诸多联想,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在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张扬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世读者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一定会冲破束缚,脱颖而出,蓬勃发展的。这两句诗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千载传诵。这种哲理内涵的赋予是读者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的,属二次创作,另赋解读。诗论家认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领悟、理解,其实有时比作者更高明。

2、于描写社会政治中体现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揭示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朝历代,兴盛也好,败亡也罢,带给百姓的是一水儿灾祸和苦难。一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豪建宫殿,骄奢暴逸,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朝代灭亡,战火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痛苦结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显豁,感情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寓理,发人深思。

咏史(节选)(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门阀制度下,有才能者,因出身寒微而沉没下僚,世家大族子弟无论有无才能则占据高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涧底松”、“山上苗”,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借此隐喻人间不平,深含特定的社会内容。诗歌由隐至显,哲理明朗。无情反映了用人制度的腐败,对时弊进行了猛烈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3、于描写人生理想中宣泄思想情感,寄寓生命哲理。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篇极富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佳作。世间万物并非永恒存在,新陈代谢乃大自然的根本规律。人虽寿夭有别,但“终为土灰”,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消极悲观呢?诗人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有限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全诗熔述理、明志、抒情于一炉,格调高远,雄健奔放,哲理的智慧之光与诗意的昂扬之情交相辉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为后世无数英雄志士击节咏叹,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短诗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形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尤其后二句由抒写离别之情转入倾诉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枝之花,但它并非无感情,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保持一种死而后已的爱恋,以此来表达至死仍牵挂国家的奔放热情和壮烈胸怀,成为传世名句。

4、于评论文艺创作中表达真知灼见。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诗本为诗论,作者主张,每个时代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尊经崇古,要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新的时代生活。

值得挖掘的是,后两句,已超越了诗论本身,上升到社会、人生的哲理性分析,带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现在被人们普遍用来赞美人才代代出,后浪推前浪,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画竹 (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回顾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冗繁削尽留清瘦”,其实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高度,提炼精髓,才能在十分熟练中创造不同凡响的新风貌,才能步入成功之道。“画到生时是熟时”,则寓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也就是艺术追求的三阶段:生、熟、生。郑板桥画竹三种境界:“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就如同禅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画竹如此,做人亦如此。

5、于抒写爱情中体悟两性情感的哲理韵味。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一对情侣致以深情且理性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于慰勉倾诉之中蕴寓着哲理的情趣,激发读者唤起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爱情的长久感动。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节选)

元宵佳节,偶遇佳人,寻寻觅觅,终又重逢。词人一改其豪迈词风,对感情乍忧乍喜的描写异常细腻出彩。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对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自怜幽独。当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千寻万搜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得的时候,陷于深深失望之时,不经意蓦然回首,却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原来就在身边,就在灯火阑珊之地,我们不由感叹:过去他或她不是很惹眼也未曾留意,而当你真正发现这才是最了解你的人、你最欣赏最需要的人时,更多更强烈的感觉应该是安心和自喜。也许梁启超对于这首词的评价是最中肯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也许是对追慕的最大智慧,最大理趣。词中这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就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不失为大学者的真知灼见。

6、于探究和揭示思维规律或人生理趣中阐发哲思、启迪心智。

放 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本诗的主题是辨别真伪。随着解决狐疑的提出,强调让时间证明一切,“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白乐天告诫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明辨是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此诗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理趣与诗味交融,深启心智。通过写翻山越岭、行路山区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估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不被假象所迷惑。此诗被后人誉为宋人哲理诗上乘之作。

7、于描绘剖析具体事物中感悟哲理、体味意趣。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短诗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物象,指出构成事物的部分要素,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的哲理是: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协调配合。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评价梅雪,恰如其分,适得其妙。妙就妙在:能写出别人诗中之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之所无:梅雪争春,各擅胜场。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读者可以从中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8、于即景抒情中寄寓珍惜时光、顽强努力的情感与意志。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节选)(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词的意蕴颇值玩味。花的凋落,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惋惜流连都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在这暮春,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燕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其内涵便变得广泛,意境变得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而变得一片虚无。当然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节选)(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东坡居士为人旷达,胸襟坦荡,善于因缘自适。全词在即景抒情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失意后仍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振作,催人奋进,堪为士人表率。

9、于事物的描述中阐扬哲理,闪耀朴素唯物观的光芒。

西河 ( 唐·汪遵)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

作者以古警今,以史实讽喻现实,道出了“河伯娶妇”的残酷与荒诞,通过对西门豹的不信鬼神,智斗恶人的赞赏和钦佩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赋得古原草送别 (节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斩不尽烧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蔓延原野。烈火能把它连茎带叶“烧尽”,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意味盎然。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野草便会复苏,以迅猛之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复火的凌虐。那“离离原上草”,如同绿色的生命之帜,“春风吹又生”,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生气勃勃。

它既是一首生命力的赞歌,也揭喻了深刻的哲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并有其基本的秩序,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 。

优秀的诗词,富含哲理的精髓,就是诗词化的哲学,哲学化的诗词,文学注入哲理的灵魂便会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哲学插上文学的翅膀便会飞得更高更远更矫健更美丽,这便是哲理诗词的恒久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