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夏天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出:“我们要和外国做生意,需要远洋船只……要修水上铁路。” ![]() 1958年10月6日,一份由交通部呈送的《关于选择船只悬挂我国国旗开辟远洋航线的报告》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报告提出:“我国对外的海运工作,绝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的轮船为主要,应该组建自己的远洋船队。” 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立刻指示筹备中国自己的远洋船队,建立自己的海运航线。 经周总理批准,国家调拨26.5万英镑外汇购置远洋客轮。但这些宝贵的外汇不足以购买新船。 经过多方寻找打探,最后交通部将目标锁定为希腊一艘30年船龄的报废旧船——“斯拉贝号”。 图:“斯拉贝号” 1960年7月,船长陈宏泽带领21名船员辗转来到罗马尼亚康斯坦萨港,兴致勃勃前去接船。然而,他们在登上船时傻了眼。 卓东明 时任广远船舶技术科 科长: 他们上了船以后很悲观,说走路,甲板就踩个洞,14个救生艇一推就破了,木板、地板都腐烂了,机器也裂开了,再仔细看,钢板都烂光了。 困境之下,陈宏泽耐心鼓励船员:“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净受气。现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争口气!” 陈宏泽带领船员们一边航行,一边修理,硬是把“斯拉贝号”开回了国内。 回国后,经过10个月的紧张修理,“斯拉贝号”重获新生,正式更名为“光华”轮,意为“光我中华”。 1961年4月27日,由交通部远洋局改组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新中国第一艘自营的远洋船只,“光华”轮的首航典礼也在这一天隆重举行。 承载着祖国的重托,“光华”轮奏出了新中国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1960年9月,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访华,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两国签订的中几友好条约是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友好条约。 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成套项目是几内亚火柴厂和卷烟厂,急需的援建物资与技术人员都将搭乘国产6000吨级货轮——“和平”轮,前往万里之遥的非洲西海岸。 图:“和平”轮 1963年1月1日,“和平”轮历时54天,航程1万多海里,终于抵达几内亚科纳克里港,开辟了中国到西非的航线。此后,“和平”轮船长鲍浩贤又带领船员们成功开辟东非坦桑尼亚航线,受到了国家元首的热烈欢迎。 在海上航线的有力支撑下,坦赞铁路等一大批新中国援非项目顺利建成,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中非关系也因此成为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 ![]()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的远洋航线也越走越广,开通了东南亚航线,南亚、西亚航线,朝鲜、日本航线,欧洲航线,非洲航线,大洋洲航线和上海至加拿大的北美航线。1971年,南美航线也宣告开通。此时,只有通往美国的航线还没有开通。 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加速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9年春,船长贝汉廷率领“柳林海”轮开始了一次极为特殊的航行——远航美国。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贝汉廷经验丰富,曾多次参与亚非等地远洋航线的开辟。 1979年4月18日上午十点半,“柳林海”轮缓缓驶进美国东岸的西雅图港,顺利靠泊在91号码头。 当天的《纽约时报》生动描述了当时的盛大场景:“中美海上航线在中断30年后,中国第一艘货轮停靠在西雅图港,军乐队奏起了欢迎曲,政治人物在料峭的寒风中等待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如今,在中远海运总部里,一张世界海洋动态地图的大屏幕尤为显眼。中国在世界各大经济区域的航线分布,每艘巨轮的确切位置、航速,乃至航行状态,都一目了然。 这是穿越历史的画卷,也是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蓝图。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商业运营远洋航线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之一,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500多个港口,以船舶航线为纽带,以港口码头为枢纽,编织成世界各主要地区的跨国航线经营网络! 敬请收看今天(5月24日)20:00 编审:王海涛 赵 斌 主编:钱希茜 导演:高 天 编辑:史佩仑 马爱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