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中 的"修治"术语

 经旨传习 2023-05-24 发布于上海

     《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撰, 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 ) , 刊行于万历二十一年( 1 5 9 3 ) 。全书5 2 卷, 药图2 卷, 载药1 8 9 2 种。其中有3 3 0 种药物之下设有" 修治" 专项, 李时珍对此项的说明是:" 次以修制, 謹炮炙也。" 也就是说," 修治" 的含义实际上就是" 炮炙"( 现代多用" 炮制") 。通过梳理发现, 在《本草纲目》中" 炮制"一词一次也没有出现," 炮炙"一词也主要作为雷斅的书名出现了7 5 次,但"修治"一词出现了3 5 0 次( 其中3 3 9 次作为各药下解说之专项名, 1 1 次用作药物加工处理总称), 远远多于" 炮炙"一词的出现率, 而且《本草纲目》诸药下选定" 修治" 作为专项名称。为体现《本草纲目》的研究特色,以" 修治" 作为关键词。

     宋代以前的第一部炮制专著为《雷公炮炙论》," 炮炙"一词经考证, 最晚出现于六朝末期, 在药物需要加工处理时, 主要用" 修事"、" 修制"、" 修合" 等作为药物加工处理的总称类术语。《本草纲目》中" 炮炙"一词主要作为雷斅的书名出现, 极少作为药物修治总称类术语。纵观宋代的医药文献, 发现南宋开始使用"炮制"一词, 其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附的南宋·许洪的《指南总论》。通过分析" 炮制"一词在原文中的用法, 确定为加工修治药材的方法,属于总称类术语。而且"炮制" 比"炮炙" 更具有特异性, 使用范围更广。但是《本草纲目》却没有使用" 炮制"一词。

     具体药物" 修治" 术语根据《本草纲目》的实际运用, 归纳整理为" 拣净类"类术语、" 捣剉类" 类术语、" 水制" 类术语、" 火制" 类术语、" 水火共制" 类术语、" 其他制法" 类术语六部分。

     "拣净" 即现代所说的"净制" 或"净选"。"净" 是指洁净药材, 包括洗净、炼净、筛净、拭净、刮净、刷净;"拣" 是指拣选适宜用药部位, 如拣取、掠下、炼去。去除不同非药用部位, 单用"去" 字后缀名词不同, 可有去毛、去芦、去心、去骨、去皮、去核、去瓤、去白、去膜、去筋膜、去头、嘴、足、翅等。"捣剉", 现代有人称作"切制"。捣剉的工具不同, 制备药材是可出现不同的形状。《本草纲目》中常用的术语有㕮咀、剉、切、劈、错(锉)、捣( 擣) 、杵、捶、研、碾等。如"㕮咀"一词, 对其含义, 历来有很大争议, 通过梳理,发现其有细切、咬碎、捣碎、砍斫等意。在《本草纲目》中涉及的"㕮咀" 用法,最接近李时珍个人意见的是细切的意思。《本草纲目》中大量用了" 剉", 现代的语词工具书把"剉" 作为"锉" 的异体字。但在《纲目》中"剉" 非"锉",而是用刃具, 来截切、劈裂或锉削坚韧的药材, 将药材制成片、段或屑的方法。水制是使用单纯的水来清洗、软化, 或辅助修治药物的方法。《本草纲目》中主要有浸法、泡法、漂法、水飞法等。浸法还可通过不同的水液浸溃渗入药物, 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称作"浸造"。火制是直接用火加热, 或配合各种辅料共同修治的方法。陈嘉谟将火制分为" 煅、炮、炙、炒"四类, 根据《本草纲目》中使用的术语, 可分为炒、炙、煅、煨、炮、炼等。其中炒制术语有微炒、炒黄、炒焦、炒炭以及麸炒、米炒、面炒、盐炒、土炒、蛤粉炒等; 炙法有酒炙、醋炙、蜜炙、盐水炙、姜汁炙、酥炙、油炙、童便炙、干漆水炙等术语。水火共制法根据《本草蒙签》的分类仅有蒸、煮两种, 本研究根据《本草纲目》的实际情况増加了熬、煠 、瀹等。" 煠", 《辞海》等书中, 仅注为" 煠同'炸'。”(①煠[zhá] 同“炸”。煠[yè] 火光;烧。)《本草纲目》中多数的意义同“”(zhá 炸 煠 爚), 沸水中一捞即出。今或写作"焯"。分析出现该字的条文, 虽有" 油炸" 的含义, 但以" 汤煠" 的意义居多。"瀹", 结合《本草纲目》所载的" 瀹" 字用法, 发现其意义同" 汤煠" 相同。其他制法主要有复制、制霜、发酵( 曲造) 、发芽(糵造) 、提取等术语, 其加工处理方法与现代用法相似。

     "熬" 字的含义, 前面" 炒" 法里己经提到。《说文·火部》"熬" 作"干煎" 解。孙诒让认为"古所谓熬, 即今所谓炒也"。此字早期文献" 干煎" 的意思, 但后来就变成了"煮烂" 之义。《纲目》涉及的" 熬" 字数百个,以上" 干煎"、"煮烂"二义均有。以下列举主要词证。

     属于"干煎" 意义者有: 巴豆、杏仁、胡麻诸膏腻药, 皆先熬黄, 捣合如膏。( 卷1 陶氏《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胡粉熟蒸, 熬令色变。"( 卷8 粉锡)"投水中浸一伏时(24小时)滤出, 缓火熬令干用。"( 卷1 2 桔梗)"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干, 熬捣用。"( 卷1 7 常山)"用橘皮半两微熬, 为末。"( 卷3 0 橘)一一以上诸法中, 或未言加水,或明言滤水、漉出等, 因而都是炒的意思。

     属于"煮烂" 或久煮的例证有:"用生绿二化乳细, 水化去石, 慢火熬干。"( 卷8 铜青)"熬广胶入荞面作阿胶。"( 卷1 神农本经名例)"( 时珍曰) 凡熬贴痈、疽、风湿诸病膏者。"( 卷1 陶氏《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以牛乳汁半升熬成膏。"( 卷9 雌黄)"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 更添清水五、六碗, 熬沸下药, 文武火熬至一碗, 滴水不散。" "《卫生易简方》用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 入童尿半盏再熬, 下朴消一两又熬成。"( 卷9 炉甘石)一一以上诸法中, 皆明言用液体( 水、牛奶、童尿等) 熬成, 所以都属于久煮的含义。

     煠, 在《本草纲目》是药材的一种制法, 但在当今的《辞海》等书中, 仅注为" 煠(zhá) 同'炸’”。因此一般的医药校点书均将其统一改为" 炸" 是将食物放进油里熬熟的方法。但在《本草纲目》中, 多数的意义同""(zhá) ,沸水中一捞即出。今或写作"焯"。据《故训汇纂》记载,"煠" 在古代字书有两义,一读爚(yuè )也,形容光亮;二读zhá, 义为"汤煠",瀹(yuè)也,"菜入汤为煠"。但《中华字海》"煠"只有一个含义:"同炸, 把食物放在煎开的油里弄熟。"今核对《本草纲目》出现该字数十条条文, 这两个意义都有, 而"汤煠"的意义为多。作为油炸含义的用法如:

     "巴豆、砒霜… … 同恒山、丹砂作饼, 麻油碟熟, 研末。"( 卷3 百病主治药)" 用豶[fén]猪肾一对, 去膜批开, 各掺轻粉一钱扎定, 麻油二两煠熟。顿食。"( 卷9 水银粉)一一其中提到" 油煠", 自然相当于现代的油炸。

     但汤煠的使用更多。例证如下:" 韭菜, 煠熟, 盐吃十顿。"( 卷3 百病主治药)"《救荒本草》言其可煠熟水浸过食, 盖为救荒尔。"( 卷1 3 石蒜)"《救荒本草》云:一种似蛇床叶而亦粗。嫩叶可煠食。"( 卷1 4 芎䓖)" 甘菊… … 嫩叶及花皆可煠食。"( 卷1 5 菊)"《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 煠熟, 换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 卷15蠡实)"《救荒本草》云: 苍耳… … 嫩苗煠熟, 水浸淘拌食,可救饥。"( 卷15[xǐ]耳) 羚羊肺" 沸汤微煠过, 曝干为末。"( 卷5 1 羊)

     以上诸例, 都说明在《纲目》中, 用沸水快速煠过的方法使用得更多, 所以将其列入水火共制类。这一现象提示, 在古籍校点中,"煠" 字决不能轻易统一为"炸", 必须尊重中医药古籍的特点, 区分意义决定用字。

     附: 煎。《说文·火部》:"煎, 熬也。" 后世解释有"干也"、"火干也"、"火去汁" 等, 但也有"熟煮" 的含义( 《广韵·仙韵》)。因此"煎" 字与"熬"一样, 既可用作炒, 也可用作"煮"。今俗称中药“煎药"、"熬药", 即是煮的意思。但煎炒也经常连用, 说明也有时是炒的意思, 必须参照上下文才能予以判断。

     "瀹" 字在《本草纲目》中出现了2 0 多次。《说文·水部》:"瀹, 渍也。从水, 龠声。"即音yuè。《齐民要术》载:"白瀹肫[chún]法。" 陆德明引《字林》注"瀹,煮也。"《玉篇·水部》:"瀹, 煮也, 内菜汤中而出也。" 结合《本草纲目》所载的"瀹" 字用法, 就会发现其意义同前"煠"的“汤煠" 义。例如:"白扁豆花正开者, 择净勿洗, 以 滚汤瀹过。"( 卷2 4藊[biǎn]豆)"( 颂曰) 南齐褚澄治李道念食白瀹鸡子成瘕。"( 卷1 4 苏)" 景差《大招》云: 吴酸嵩蒌[ lóu ]不沾薄。谓吴人善调酸, 瀹蒌嵩为齑[]。"( 卷1 0 白嵩)" 嫩苗瀹过, 浸去苦味, 油盐拌之可食。"( 卷1 5 夏枯草)" 茳[jiāng]芒嫩苗及花与角子, 皆可瀹茹及点茶食。"( 卷1 6 决明)" 幽州人谓之蓫[zhú ]。根似长芦菔而茎赤。亦可瀹为茹, 滑美。"( 卷1 9 羊蹄)综合以上用法, 可见此法也是用沸水焯过之后使用。

     李时珍并不认可用“炮制”来取代“炮炙”或“修治”,并用"次以修制, 谨炮炙也"( 凡例)一语来解释“修制”。唯有"修治"一词为李时珍情有独钟。"修治" 在《纲目》中共出现了3 5 0次。其中3 3 9 次作为各药下解说之专项名。1 1 次用作药物加工处理总称。李时珍自己的评述中使用"修治"4 次, 其文如下:

     "( 时珍曰) 凡诸草木药及滋补药, 并忌铁器, 金性克木之生发之气, 肝腎受伤也。惟宜铜刀、竹刀修治乃佳。"( 卷1 陶氏《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 时珍曰) 凡服汤药, 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无功。"( 卷6 芦火竹火)

     "( 时珍曰) 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 惟蒸饼其来最古, 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 且能治疾, 而本草不载, 亦一缺也。"( 卷25蒸饼)

     "(时珍曰)… … 千叶桃花结子在树不落者。名鬼髑髅(lóu)。雷斅《炮炙论》有修治之法, 而方书未见用者。"( 卷2 9 桃)

     上述4 条中, 时珍称" 雷斅《炮炙論》有修治之法"。前面己提及,"修治"一词在《纲目》卷1"凡例"中使用的是同音同义词“修制", 且明确指出此即"炮炙"。显然李时珍是将" 修治(“修制") 视同"炮炙"。其他几条中,或用于切制( 铜刀、竹刀) , 或用于发酵, 且用在煎药之单味药加工处理( 见卷6 芦火) , 可见"修治" 所用, 均在单味药的炮炙范围之内。因此, 李时珍《纲目》选定的"修治"一词, 就是"炮炙" 法的总称。

     李时珍并没有说明他选用"修治" 的原因。考虑到《雷公炮炙论》中除书名之外, 并没有使用"炮炙"一词, 大量使用的是"修事", 偶尔使用" 修治"。这恐怕是避免"炮炙" 与具体的火制法"炮"、"炙" 混淆。在除雷公书外的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著作中, 也没有使用"炮炙"一词作为总称。但《证类本草》中"修制(“制" 字非繁体) 出现了7 次,"修治"出现了6 次。此二词均可见于《雷公炮炙论》, 且多为《日华子》《本草图经》等五代、宋代医药书所用。也许是因为"修治"、"修制"二词在《证类本草》中使用频次很高, 最终促使了李时珍选用" 修治" 作为" 炮炙" 法的总称。

     "炮制"一词, 始于南宋, 至明代, 己经比较盛行, 但《本草纲目》中一词也没有出现。李时珍主要使用"修治"一词, 作为对药物加工处理的概括。《雷公炮炙论》中除书名之外, 为避免"炮炙" 与具体的火制法"炮"、"炙" 相混淆, 并没有使用" 炮炙"一词, 大量使用的是"修事", 偶尔使用" 修治"。

     《说文解字》中: 炮, 毛炙肉也, 从火。制, 制裁, 也从衣从制。"炮" 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制" 字能比较贴切地表达中药加工处理的含义。炮制现代作为规范用语, 主要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制法。虽然采用"炮制"名称能保持"炮炙"一词原意, 又能较为广泛地概括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 更能确切地反应术语的内涵。但"炮制" 仍有局限, 其术语是在"炮炙" 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

     "修" 有 治"、"理" 之义。"治"即加工处理之义, 指的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 制药物偏性的泛称。既可以治其形, 又可以治其性, 或治其味, 或治其质。"修治" 可以理解为通过修理或修整, 达到克制或改变药物性质的行为。所以"修治" 作为药物加工处理的总称, 似乎也无不可。李时珍选用" 修治" 作为"炮炙" 法的总称, 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清代以后,"修治" 作为药物加工处理总称类术语的应用日渐减少。

     (摘自:《本草纲目》中"修治"术语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