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鄂赣三省司氏司马氏探讨(二)

 司马谦表农村 2023-05-24 发布于安徽

二、明知是司马氏裔孙,为啥还要继续姓司

司马氏的后裔有两次被廹改姓。第一次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儿子,第二次是晋朝末年宗室逃亡的人。皖鄂赣这支由司马氏改为姓司的人,是晋末宗室逃亡之人改的(详见后文)。这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司马氏后裔,是因逃难被迫改姓的,那为啥在太平时不恢复过来,却依然姓司呢?

这个说来话长,在晋朝后期,由于当时当权的司马氏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象他们的先辈那样把国家治理好,把前人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江山,被迫让给了别人。

新掌握国家权力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地位,要将前朝宗室有才望的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并有不少室室之人遇害。

为了不被诛连九族,殃及儿孙,还在世的晋朝宗室司马氏人,逃出京城,改姓埋名,逃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居住。

也为了不忘本姓司马,以及对司马姓的深情,就把复姓司马拆开,或改成单姓姓司,或改成单姓姓马,不过,无论怎样改,改成的姓总包含有原姓司马的内涵。太史公的后人也是这么改成“同”姓和“冯”姓的。

后来时间长了,要加害他们的人死了,为什么他们没有恢复本姓司马呢?这是因为:

古代人尊祖敬宗,自己的父辈、祖辈,甚至更上的祖辈都已改姓司了,为了缅怀宗祖,如又改姓司马,虽是恢复本娃,但也成了改换父祖先人的姓氏了。所以就不愿在自己的手里改姓了。如此一代一代依旧把司姓传了下来。

而且,司姓古已有之,并且名人也不少,让外人难辨真假。古时用司姓防小人、避祸端、保平安比较稳当。

以前逃亡时改成姓司,新到一地别人不清楚,可以蒙混过去。但在同一地方住久了,当地人知道了,官府也有记载了,再改姓就不容易了。就如现在的户口本上要改一个字都很难很难。

同宗之下,居住地点分散,如果有人改回司马姓,有人依旧姓司,这对本为同宗的族众,以及不同宗的同姓,改姓之人会担心,今后互相之间会造成许多的误会和麻烦。没有哪个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左右全族整体改姓,或帮助全族人改姓。

所以,既然再次改回司马姓很难,而且姓司的时间长了,也形成了习惯,有些人也就懒得再改了,只要心中知道自己祖上的本姓就行了。

安徽宿松司氏人家贴的祖宗匾

如宿松司姓人,就一直以司马氏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告示和勉励子孙的,并且张贴在自家的祖宗牌位或中堂之上这样显著的位置之上。

这副祖对就是:涑水家声远,龙门世泽长。涑水流经山西夏县,夏县是司马光的家乡。龙门在陕西韩城,这里是司马迁的家乡。

姓司的人用司马氏的先人作祖宗对联贴在祖宗位上,直言这里世泽,直言这是家声,这就是告诉子孙:我们虽然已经改成姓司,但我们是由司马氏而来的,司马才是我们的本姓。两位先人就是你们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榜样。

可能有人会说,这副对联范围广了,司马光和司马迁也并非直系裔孙关系,不能说成是我们这支司姓的先祖。

的确是这样,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皖鄂赣这支司姓人还真的不是对联中两位先人之后,之所以用这样的对联作祖联,并非是认他们为自己的先祖,其用意主要在于证实自己的本来姓氏和勉励子孙不畏艰难,发奋向上。

其实还有一副祖联,那就更直接,更具体了:两晋家声远,三箴世泽长。两晋很清楚,那就是西晋和东晋两个朝代,而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司马氏人。他们就是自己的先祖。“三箴”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对臣下为官的要求,即“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这既是司马氏早期的执政理念,也是司马氏最好的家训家规之一。

只因部分国人对司马氏早期得到江山的方式,和后期治理国家的能力持否认态度,这副祖联就用得较少了。而国人对司马迁、司马光的为人和功绩都持肯定和赞赏态度,所以用他们作祖联,却是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家族修谱把本族正式恢复为司马氏之后,逐渐有年轻之人,把新出生的小孩恢复为司马氏。这些改成司马氏的人,当然值得庆幸。但若干年以后,他们的后代,如果频繁迁徙,与整个庞大的依旧姓司的原司氏宗族,或者其他的司马氏宗族,在寻根问祖方面是否变得复杂了,暂时还不得而知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