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厉害在哪?

 blackhappy 2023-05-24 发布于陕西

毋庸置疑,陕西是中国底蕴最厚重的地方。陕西的厚重,似高山厚土一般厚重,而又朴实壮阔。和温润秀丽的江南相比,这里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媚;没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悠然;更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但西北地域奇峭、雄伟、敦厚、苍凉的自然地理环境却以它特殊的涵育力,自古以来就孕育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和“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豪迈,西北雄浑、苍茫的山峦、高原和海涛般的大漠包蕴着一种神秘和力量。

陕西称秦,上古属雍州、梁州,其核心腹地为关中平原,东有潼关,西有大散 关,南有武关,北有金锁关。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传统风水学认为,中原的龙脉是从关中开始发脉的,所以长安高居龙首,俯视中原。而且,长安在黄河上游,有“处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

周族人曾据守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并东出灭纣,建立了昌盛的周朝。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尚不稳定,周、召二人于是决定分陕而治,陕西之名最早由此而来。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西周、秦、西汉、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时间竟长达1200年之久。

像黑夜中的蝴蝶,这些走马灯似的王朝消失于历史波澜壮阔的夕光,让人想起法国学者谢和耐在其名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人们惯常于妄下结论,以为中华文明是静止不动的,或者至少会强调它一成不变的方面。这实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中国的历史并非存在于延续性和不变性之中,而是存在于一连串剧烈震荡、动乱和毁坏之中。”

文章图片1

朝听天言,夕聆地声。沉甸甸的黄土,处处掩藏着旧时代的王气和帝国斜阳的忧伤,一入此地,正如贾平凹在《论关中》中所说:威威乎白天红日,荡荡乎渭水长行,朔风劲吹,大道扬尘,古都长安城池完整,广漠平原皇陵排列,断石残碑证历代名胜斜埋于田埂,秦砖汉瓦散见于农舍村头常搜常有……

山河古朴,天光沉穆,黄鹤掠过汉家宫阙的残垣,野花遥映王侯将相郁郁累累的陵墓。在这里,随便挖一锄下去也许就能碰上古典时代的碎屑,田间地头的一介草民也许就是一个《易经》研习者。这里的文士送礼喜用汉瓦当拓片,或是一方秦砖做成的砚台。

陕西的厚重,让陕西人看起来像行走的兵马俑。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精妙地阐释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01

陕西的秀才陕西的将,陕西的皇宫住皇上

三秦大地上流传着一个老幼皆知的民谣: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江南是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密之地;是青山软水、泽国古镇;是十里洋场、七里山塘、二十四桥的明月;是朝霞共绸衣一色的丽人。适合于才子佳人。而朔风劲吹,铁马冰河的北国,特别是连年战乱的边关,要生存就要靠好勇斗狠、就要靠抛头颅洒热血。西北雄浑、肃杀的自然环境,似乎更容易锻造男人的战斗力。

关中号称帝王州。如果给中国古代帝王排一个座次,最伟大的帝王里,估计前十名里有八个皇帝长眠于陕西这片黄土之下据初步确认,自西周始至唐末(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建都的共有65个帝王,建有帝王陵52座,已知的帝陵39个。

林语堂说:吃大米的南方人,没有福气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吃馍的北方人来享受。甚至在唐朝,唐人大概会这么说:陕西的秀才、陕西的将,陕西的皇宫住皇上。

这么说其实也很好理解。当时的陕西,尤其关中平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是一朝一代,而是持续了周、秦、汉、唐四个统一封建大帝国,绵延将近一千五百年。

这一千五百年间,陕西可谓英才辈出,论起千古帝王,有周文王、秦始皇、隋文帝、汉武帝、唐玄宗……除帝王外也不乏经天纬地之臣、东征西讨之将、侠肝义胆之士,论才子有司马迁、班固、白居易、王昌龄、杜牧。若论到武将,那似乎更霸气。

文章图片2

枪杆子里出政权。秦之所以能够最终统御六国,和秦人的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秦晋军旅武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强悍的姿态引领着一个时代。据古籍记载,“秦之锐士”勇于“魏之武卒”,更不必说“齐之技击”;和秦人隔河(黄河)而立的晋人同样有着不菲的作战实力,梁惠王就曾评价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此时及至后世,秦晋地域涌现出众多能征善战的骁将,如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秦晋竟据有其三,即白起、王翦、廉颇,而另一“名将”李牧虽非秦晋之人,却曾常年镇守在代州雁门郡,并“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以抗击匈奴,足窥此一时期秦晋军旅武术之发达。此外,还有西汉抗击匈奴的“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三国时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唐朝“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被后世神化的“托塔李天王”李靖、“单鞭夺槊”的尉迟恭,宋朝“威震三关”的杨业、杨延昭父子、“面涅将军”狄青等等,不胜枚举,灿若繁星。

文章图片3

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就对武道一途津津乐道。初了武将,还有游侠和刀客。例如,名满天下的毕阳、知恩图报的豫让、精通剑术的盖聂,他们技艺高超,急人之难,是民间武艺的奇人。及至汉唐,陕西大地上的游侠更是蔚然成风,少年更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则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等脍炙人口的咏侠佳句,从中已窥彼时秦地武风之盛。

尚武精神也让秦晋在历史上是一个将帅辈出的地域,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编著的《中国将帅名录》所收录的从远古至清末934名历代将帅中,秦晋地域就有148名,占总数的 15.8%。这些秦晋将帅,有的谋略过人,指挥有方;有的武艺超群,手刃顽寇;有的智勇双全,歼敌无数。如《史记》称霍去病“善骑射”,《后汉书》称马严“通轻侠客”,“好击剑,习骑射”,《南史》载韦睿之子韦洵“骁果有勇力,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新唐书》称刘武周“为人骁悍,善骑射”……似此等语,不胜枚举。

在兵戎相见的战争年代,江南人的花拳绣腿哪里是虎颈燕颔的北方好汉的对手,南方人文弱的身体适合于画画儿写诗,弹琵琶唱越剧,喝绿茶采红菱,要么做精明的商人或温良的小农。他们胆子太小,文思太敏捷,体态太轻盈,皮肤太白嫩,语言太柔软。总之他们不适合于战争,不适合于拔剑见血、骑马闯天下。

02 周礼、秦制、汉习、唐风

提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变革,离不开周秦,而追溯中国历史的强盛年代,则必称汉唐。如果说周、秦、汉、唐四大帝国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上半场,而陕西,则是上半场毋庸置疑的主舞台

关于周秦汉唐的历史,我认为这四个词可以高度概括:“周礼”、“秦制”、“汉习”和“唐风”。这也是陕西给中华文明的最高贡献

周礼

我所说的“周礼”不仅仅指《周礼》这本书,而是周朝对中国人民族认同、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乃至美学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如果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的幼年史,但直到周,我们才真正长大成人夏代是否存在,其实在国际学术界上其实还存在争议,从目前来看,夏代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和夏朝一样,商也是未成熟体。中原有准确的文字记录始自周共和元年,殷墟的主要发现是甲骨文,内容以祭祀占卜为主。而且《史记》对商的记载也不详细。

商代虽然发明了分封制,但统治非常不稳定,国王传位一般采用兄终弟及的办法,偶尔父死子继。经常出现严重的内乱,首都也时常迁徙。

文章图片4

到了周,历史上才开始真正有了中国的概念,相比夏商而言,周是一个极具突破性、开创性的文化商代虽然建立了分封制,但没有相对应的礼法和宗族制度。周通过《周礼》,严格的控制着各级诸侯。把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的范畴。

抛开学术之争不谈,西周也同样是个让人神迷的时代,从巫风弥漫、奇异诡谲的神怪世界步入了坦荡质朴的人文天地,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孕育了中国第一个治世,更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周人用青铜器和农耕文明构筑起一个理想社会的模范,一个东方的乌托邦,一场“郁郁乎文哉”的诗样年华。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不同于诸子百家。他一辈子没有著书立说,只是一直在讲:“吾从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为在他眼中,他不是一个开创者,只是一个践行者,把周公的道理讲好就够了,到最后孔子也成了他一直加持的那个“周公”,周礼流传下来的礼教、礼仪、典范,亲亲尊尊、君君臣臣,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以前我们总是批判“克己复礼”。如今,越来越能感受到“礼”的强大。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周礼背后的规矩、纽带和社会自治传统,不仅奠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当今的社会治理,仍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秦制

如果说从商到周,中华民族褪去了青涩,从周到秦的这场周秦之变,彻底让中华民族走入盛年,走上近两千年世界文化的高峰

在军事上,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域内”,究竟是怎么干的呢?就是除了尚武精神,还要有严格的军事纪律。《商君书·境内》有录: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环规,黥劓于城下。同时也有丰厚的奖励,如: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以此类推得“二甲首”者给予百石之官 ,得“五甲首 ”者可以获得“隶五家 ”的待遇,也就是可以至少役使五人为其奴仆。

文章图片5

可以说,军事上的秦制是非常严苛的。比较而言,近代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之所以总是失败,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讲的多了,专制讲的少了(据孙中山全集语)。

严苛的军法与民间的尚武精神,让秦军成为一支集进攻性与机动性兼备的骁勇善战且纪律严明的“虎狼之师”。

在内政治理方面,秦以来改“分封世袭”,为“以战功授爵”。商鞅实行的田制改革,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大幅增强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控制力,从封建分封制度到大一统郡县制,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尽管秦始皇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专制者之一,秦之大旗沾满了腥风血雨,“焚书坑儒”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场文化浩劫,他所践行的法家思想,在统治实践上也的确出了很多问题,把秦帝国迅速带入了深渊。但谁也无法否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设立郡县制,实现中央集权这些制度,都是秦朝奠定的

文章图片6

咸阳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是一条横跨陕西、山西、内蒙三省,全长700多公里的大通道,就像秦王的一把利剑插入草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通过秦直道,秦兵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出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正如民谣所说“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秦制给我们留下太多伟大奇迹。现代人无法想象,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两千多年前,秦人如何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在沟壑纵横的土地上,修筑起这样浩大的工程,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经过了怎样紧密的勘察,因势利导避过丘陵大沟、激流险滩,秦直道一如秦人默默无言,穿越千年时光。

尽管如今,秦制已经和秦直道一同于瀚海西风中,于荒烟蔓草间,渐行渐远。但它留下的统一基因,中央集权和超稳定结构的基础,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汉习

史学界常有“汉承秦制”的说法,秦汉常统称为第一帝国,和欧亚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秦制伟大则伟大矣,但毕竟太仓促、太冷峻,也太残酷,最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朝实际成了秦制的补锅匠,并且把制度的尝试确立为习惯

秦亡之后,六国趁机回到封建分封制。贵为天子的刘邦也不得不妥协,除了同姓王(子孙当王),还封了很多异姓王。汉高祖和吕后算是携手干掉了异姓王,但同姓王还在。

到文景时代,轻徭薄赋、休养生息。50 年下来,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康,在繁荣富强的时候,社会的腐败也出现了,这就是人性的特点,饱暖思淫欲、家贫起盗心。社会已经到了腐败糜烂的边缘,内有同姓王作乱,史称七王之乱;外有匈奴铁骑一次次地践踏中原。

汉初制度仍承袭秦法,后学黄老,直到了汉武帝这个少年天子手里,终于放弃了所谓的黄老之道,内树权威,强化中央集权,外治边患,退匈奴于千里之外,勒石燕然,保证了边境的安全,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得以确立。

提到汉朝的制度改良,离不开“独尊儒术”但汉武帝的性格,其实和儒家并不怎么合拍,他更像是秦始皇再世,也喜欢巡游天下,修筑宫殿,并且性格强悍,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所谓“罢黜百家”所独尊的“儒术”,其实是披着儒家表皮的法家,汉武帝通过董仲舒的手,把孔孟和韩非嫁接在了一起。

文章图片7

武帝之后的汉朝,兼用霸、王之道,以温情脉脉的儒家为表, 法家的君王术为里,让原本冷峻的大一统制度变得刚柔相济。这种治国之道,不仅行于汉王朝,也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指导思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说《论语》读一半,而是用一半。

在汉朝,长安开始快速扩张。据史料载,靠近长安的七个县,人口平均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四百多人。这个数据相当惊人,差不多在长安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总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人口聚集区。

文章图片8

汉长安城分区示意图

百万人口,可能对于后世来说就是个三线小城市。但在当时,整个地球上都估计找不出第二个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地方了。当时长安的土地价格,就是当下北京房价的翻版,而日后整个关中地区的生态急速恶化以至于逐渐被废弃,也和人口数量爆炸有直接关系

站在咸阳原上面对汉家陵冢,遥想汉并天下的雄风,享国四百年的汉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走向成熟,更形成了汉民族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饮食、服装、建筑、到音乐,各种生活习惯在兼容并蓄中逐步定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威加海内,令天下始知有汉,这是汉朝的荣光,如今汉朝虽已远去,“汉”作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字,一种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世界依旧名声响亮

唐风

汉之后的伟大帝国是唐,唐朝的夜市、诗歌、音乐、歌舞、绘画、胡风等,至今还在世界上传颂,是我们对大国辉煌盛世最生动的想象

唐风究竟是什么?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都爱之如一”的胸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格局,以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风流。而这一切的归宿,就是长安。

文章图片9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位于秦川之上,俯瞰中原,君临天下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都市人口最高接近百万。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最吸引人的就是再现了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天下长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名利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火箭发射台。盛唐最大的发射台和名利场就是长安。李白就是那个时代占领聚光灯和发射台的超级明星。

文章图片10

在中华帝国最为辉煌的那个时代,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谓空前,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那时被称作“胡食”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曾在长安出现过鼎盛局面。

羊美为羹,鱼羊为鲜,遵守教规,禁忌严格的回回菜真是把牛、羊肉做到了极致,到今天依旧如此。

李白有两首诗还曾描写胡食的盛况——“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美酒、美食、美女,少数民族开的酒馆、食肆成了春游的绝佳去处;“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尊。”三美毕具,长安青绮门少数民族的酒店又成为送别贵宾的场所。

当年,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专职贸易,想要买货物只能去这两处,这也是“买东西”一词的由来。而繁华东西市上的酒肆,就相当于中央电视台。

文章图片11

当年的李白在东西市中的酒肆里喝酒,整天醉醺醺,一边胡姬斟酒,一边挥毫泼墨,杜甫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篇写罢,歌姬们口耳相传,相当于现在的网络直播,没几天时间就传遍了长安,李白也就成了酒中诗仙这个响当当的网红。

不止李白,在长安这个舞台上,一茬一茬的诗人陆续粉墨登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写到“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16岁的王勃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魄的贾岛写下“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赶考士子崔护失落的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进士及第的孟郊则兴奋地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王翰边塞思乡,写下“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遥想当年,多少文人墨客,不辞风尘、跋山涉水来到长安,留下了无数歌咏长安的诗篇,天才的诗人,寥寥几笔就把盛唐气象定格下来。单每一首来看,只反映了长安的一处风光,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盛唐画卷。这种气象在中国历史上再没出现过,所以我非常怀念他们。

我相信不仅是我,许多人内心都有一种情愫,那就是“梦回大唐”。但随着朝代更迭,现在的中国已经找不到唐朝了,只有文字里依稀保留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盛景。

就像找民国最好去台湾一样,找盛唐最好去日本。日本人不仅承认中国是它的文化母亲,而且保留了我们最伟大的民族记忆,就是汉唐盛世

文章图片12

诗仙李白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一千二百年前中日关系最生动的写照。现在,日本关西、京阪神一带,其建筑,起居生活,礼仪穿着等种种特色,都是学自古代中国。打坐参禅、茶道酒道、吹拉弹唱、诗词歌赋等,这些在中国式微的文化,都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日本的歌舞伎,一饮一啄、吹拉弹唱间,还有盛唐的影子。在中国,倡伎慢慢从人字旁演化成了女字旁,从卖艺变成卖身,但在日本还保留了下来,成了高雅艺术。

唐给我们留下来的遗产,不止是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艺作品,更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气质当我们行走于全世界,每每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这种感受和精神的愉悦,是外国人很难想象的。这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陕西给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贡献

但如果问陕西人最怀念哪个朝代,不出意外应该是盛唐。唐都长安的绝代风华,也是陕西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绝唱

文章图片13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短短的一二十年,一个大帝国由盛转衰。杜甫的那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要写一部唐朝由极盛到极衰的鸿篇巨制,这两句堪称压卷之作。“落花时节”不只是他个人的绝唱,更是时代的挽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性的弱点,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轮回伴随光荣与梦想的,往往是罪与罚。人们赞美花的灿烂,但总忽略落花以后的凋零。

现在人们怀念民国也是一样,民国是被文人们夸张了的时代,当时兵荒马乱,官僚顾不上管理了,空隙里面才有了精神世界的繁盛,与之对应的,则是黎民百姓的满目疮痍。

一边就是所谓的大唐盛世,从皇上到民间都是吃喝嫖赌;一边是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场渔阳鼙鼓,十年离乱苍生。伴随唐王朝王气黯然远去的,还有陕西的背影。

盛唐已经离开很久了,陕西也是。

03

陕西的三副面孔:陕南、陕北、关中

陕西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当时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理概念,大致指的就是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以西的一大片区域。

今天的陕西,是一个由三块完全不同的地貌单元捏合在一起的省份,除了陕北的粗犷豪迈,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深沉雄浑,也有陕南的钟灵毓秀,南国风情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陕西的印象流于片面。

其实不怪别人,这个组合的确莫名其妙,白头巾黄土地的陕北和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勉强能捏在一起。但一道秦岭横亘全省东西,陕南那块山那边的飞地,怎么能捏到一起呢?

这其实要从省域划分的原则开始讲起,中国划省都秉承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的原则。从政治上的考虑来看,一般一个省域内包括着2到3个文化差异明显、历史传承、习俗、群体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这样从省域统治的角色来讲,就会出现冲突与制衡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实现对省级政务强有力的影响。

文章图片14

在宋朝之前,关中、陕北一直没有和陕南捏到一起过,尤其是陕南的汉中,从其文化传承和地区群体特征来讲,是应该完全同类于“蜀国”的,且汉中市陕西入川的必经之路。汉江浇灌而成的“陕南小江南”,其生活习性、民间性格完全迥异于秦岭之北的关中和陕北。

汉中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地位非常突出,历代都被看作是“咽喉要地”和“大粮仓”,为了防止蜀地据险自重,成为国中之国,自元代起,统治者特意把陕南划分给了陕西,形成犬牙交错的省域格局。

商洛是战国时期商鞅的封地,也是李自成屯兵养马、休养生息之处,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商洛与湖北十堰地区连成一篇,可谓山高林秘,历代都是义军藏身和中央集团斗争的重要根据地。

说完陕南,再说陕北,陕北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属于半干旱农业区,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文章图片15

从历史上看,陕北历来都是少数民族的地盘,也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鬼方、白狄、匈奴、党项、蒙古,民族大融合一直都在这一地区进行着。这使得陕北地区既有农耕文化的躯体,又有游牧文化的毛皮;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色,又有边域文化的花边。

相比关中文化,陕北文化更接近晋文化区。与此类似,晋南的运城临汾一带,也算是关中文化的余响。陕北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说陕北多出美人和英雄。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婵就出生在米脂。即使现在陕北小伙的英俊刚毅、陕北姑娘的俊美多情也是很有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剽悍的民风也让陕北成了个动乱窝子,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北走出来的。我想这与多民族的互相融合不无关系。

文章图片16

陕北虽然称得上人杰,但很难说地灵。连绵的黄土、起伏的山丘、纵横的沟壑和干旱少雨的气候,让这里显得苍凉粗粝。除了一点红色文化的资源以外,被边缘化了的陕北人,向来也比较自卑。作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历来看不起陕北人。

直到能源经济兴起,地底冒油,山里挖煤,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下子蹦出了许多大款来,情况才有所改观,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暴发户的习气,如今随着能源经济的回落,陕北应该会步入正常的发展阶段。

陕西最重要的还是关中。

关中平原四面皆山,又有黄河为天然壕沟,平原上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等历史上称之为“八水绕长安”的情形。山环水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

关中的“关”字,指的是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座关卡,四关一锁,八百里秦川可谓是“金城千里”。如果说关中是最早的天府之国,那么西安就是天府中最珍贵的收藏。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

文章图片17


“秦”这个古老而极富传奇色彩的部族,饱经苦难与风霜,在剑戟与硝烟中浴血而生,它源起于东夷族群,立国于陇东之谷,盛起于关中沃野,用铜戟铁锤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集权帝国。所以在它的发源地陇东地区,当地理老师手持教鞭,向学生描述“八百里秦川”沃野的时候,眼睛总是流露着绿油油的神光。

“秦”国虽从立国至覆灭仅有区区数载,但就在这短暂的十五年中却融汇了漫长物质文化播种后所结出的丰硕果实,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极具创造力的文化性格。“秦”国虽灭,但秦人刚毅坚卓的进取精神所创造的开放、包容的价值体系,为此后中华民族两千年封建社会留下了物质文化的框架和标杆。

从历史上说,秦、汉、北周、隋、唐这个能够建立帝国,以长安为根基统御神州,其权力基础离不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中本位是帝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关陇军事集团的柱国大将军,也是这几个朝代的核心统治集团。帝国在统一前,皇帝的优先目标是一统天下,贵族军事集团能够带来相对理想的组织效率和战争能力,与皇权的需求一致,双方天然是盟友。但帝国统一之后皇帝的优先目标又会转化为皇权的扩张,力图压制住军事贵族对皇权的制衡作用,博弈于是从外部转向内部。

文章图片18

一个故事就是隋文帝曾经喜欢上一个女子,独孤皇后发觉后暗中杀掉了该女子,隋文帝大怒,“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一个人扬马跑到了秦岭山里,依旧愤愤不平。高、杨等身边随从赶紧策马狂追,追上后扣马苦谏。隋文帝在山林间感伤良久,说:“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身边人赶紧劝解:“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天子的不自由,其实就是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下,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对独孤皇后身后的关陇军事集团颇为忌惮;其随从一语道破真相,不可为此事而“轻天下”!

文章图片19

为了摆脱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束缚,皇帝只得不断从军事贵族集团之外吸收新鲜血液进来,以充实到其官僚治理体系中来,以制约和约束军事贵族集团。影响中国文人近二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这样因为一件情杀事件而被创立了。科举制虽由隋文帝首创,但真正发扬光大,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那要等到唐代以后了。

典故就是唐太宗曾要求礼部编修天下谱牒,结果第一等氏族竟是关东崔氏卢氏(依旧是军事集团的)。太宗不满,要求重排,不再追溯数代以前的血统,仅以当下的官职高低来决定氏族排序。这代表着,身份的高低,从此取决于君王的意志。

千年黄土,十三王朝故都,古来天下说长安。帝国立都于此一千二百余载,正所谓“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从资历上来讲,西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圣地”。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同于古代中国权力和文化是从北向南梯次转移,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涟漪恰恰是从沿海的南方向内陆的北方梯次推进,使西安这个千年帝都的风采日益黯淡。

04

陕西文化的三副面孔:路遥、陈忠实、贾平凹

讲到陕西的三幅面孔,离不开三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这三位最为读者所熟知的作家就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分别来自榆林(陕北)、西安(关中)和商洛(陕南)代表了陕西迥然不同的三种文化气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文学界的“陕军东征”成为文学界相当瞩目的焦点。很多人对陕西的认识,就来自于“陕军”的文学作品,如《白鹿原》上令人直掉口水的一碗油泼辣子面;如《废都》里那座颓唐迷离的西京城;如《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路遥为我们描绘里一幅粗犷、苍凉、阔大的陕北地域特征和深沉、凝重、刚烈的美学意蕴;其朴素、单纯、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真诚的宗教情怀与天地之子的自我身份认同;遥远的古典情结、宗法理想与走向现代的矛盾与追求等,在一个思潮纷起、众声喧哗的大环境中,为读者造就了一处能让心灵栖息的思想高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经引发大学校园里无数青年学生争相传阅与热烈讨论。路遥的名字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不屈、奋起、坚韧、执著、自重等品格,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超越苦难,走向成功。

陈忠实笔下的关中,则展现的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他写到:“秦岭东山群峰的巅顶,清晰地映现在蓝色的天幕上,夜的帷帐正从那里徐徐消退。稀稀落落的星星暗淡无光。乳白色的水雾,在已经吐穗扬花的麦田里浮游。沿着河堤和灌渠排列着的高大的白杨林带,在清凉的晨风中发出呼吸一般轻微的吟唱。知更鸟儿吵闹不休,追逐嬉戏。坐落在黄土源下、小河岸边的冯家滩,一座座被榆树、槐树和椿树笼罩着的庄家院,开始从夜的沉寂中苏醒过来。”这段景物描写徐徐展开了一幅诗如梦般的关中平原的图画,这凝聚着千年历史的秦地山川,与它南部的野山翠竹、北部的大漠黄沙截然相反,“豁然展开一个广阔无际的原野,麦苗返青,桃花缀红,杨柳泛绿。”

秦腔是秦地的戏曲,曾经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羊肉泡蟆一起构成了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文章图片20

秦人,发源于野蛮荒凉的西部边陲,从西垂到雍,再到咸阳,大秦帝国的历代国君先后用了500多年时间前仆后继完成了千秋霸业,为此这个歃血的民族付出了许多生命代价,就连诸多秦君都战死沙场,悲剧性的民族历史造就了秦人悲凉苍劲的心理,从而使秦腔拥有了“激越,多为杀伐之声”的特点,也因此产生了慷慨悲歌的艺术魅力。刘禹锡有诗云:“秦声一曲此时开,岭泉呜咽南云断。”陈忠实领悟到这种秦风秦韵,《白鹿原》里运用了“风搅雪”,“十样锦”秦腔曲牌营造出一种紧张喧闹的氛围,使人有了“英英鼓腹,绕梁尘,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的感觉,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虽说同属陕西,但来自商州山地的贾平凹与关中秦川的陈忠实截然不同,他们有各自地域所带来的文化底色。商州,处于秦楚的过渡地带,贾平凹深得秦头楚尾商州地气的滋养,是三人中阴柔色调较浓的一位。贾平凹在从商州到西安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秦楚文化的交融,从而艺术风格大变。讲古拙、重鬼神、尚雄浑,楚汉文化在贾平凹的文本中,愈加浓烈。在现代化的推进,贾氏的黍离之悲滋生,颓废之笔渐重,巫鬼描摹滥筋。审美不仅走向具有现代意味的怪诞,而且也取得和古老的楚汉文化的契合。

商州,从文化上来说,是秦楚文化的走廊。战国时秦国以“火烧石壁,凿洞架梁”的方式修建了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驰道,是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古时不仅许多商贾到南方经商需行此道,唐宋以来,诸多遭贬文人也是由此前往南方荒蛮之地。李白、杜甫、韩愈、王禹榕等都走过此道。因而,商州古道上留下了可观的历代文人吟咏碑刻。白居易《登商山最高山顶》云“下有一条路,通达秦与楚。”王贞白《商山》道“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李商隐也曾有“六百商朴路,崎岖古共闻。”的诗句。因此,商州处于沟通南北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商州,从军事战略上来说,拥有著名的秦楚分界墙。据说它曾经绵延千里,为春秋战国秦楚疆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原始野性的商州盛产几种特产:

其一为狼。“因为气候的原因,商州的南部曾是野狼最为肆虐的地区,这和商州西北部盛产一种矮脚叫驴一样有名,传统习惯上,西北部的人就被称为西北驴,南部人就叫做南山狼了。

就楚文化而言,充溢着人兽交杂、鬼神交织的神话传说故事。至于狼,一般在东西方民间传说中都被对塑造成凶残的形象。然而,近世纪以来,在西方,无论是北欧神话中的芬利斯狼,还是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荒原的狼,都是充满了原始野性、勇力、反叛精神的肯定性形象。因此,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当贾平凹翻开商州南部的镇安、柞水、山阳三县的县志,分别一记载着在呈三角状的三县交界地,曾经因狼灾而毁灭过古时三县合一的老县城。曾经无情地攻击人类的血腥的狼,在贾氏笔下却成为和人类和平共处的动物,贾写道:“他坐下来吸烟,狼也坐下来看他吸烟,他把烟袋从口里拔出来让狼吸,狼也就接过来烟袋吸。”

其二是匪。按照贾平凹所讲,商州的土匪可能最早要数李自成了,后来的李长有、长毛等流寇在商州时间也较长。民国年间最有名的匪患就是从河南流串到陕西境内的白朗。当白朗过境时,“总有许多人家在这个时候要趴在了窗户缝里往街上看,就看见了一匹白色的大马上端坐着那么俊美的少年大王,晨曦或者月光之下,那额角分明鼻梁高耸,双目炯炯若星,简直是天神一样的人物啊!多少青春少妇和妙龄的女子从此心族飘荡,夜里的风雨多么紧,她们是不会醒的,婴儿的啼哭多么吵,她们是不会醒的,而街的那头一有了哒哒的马蹄声和喤喤的马鞍上的铃挡声就翻身起来了。”

文章图片21

商州的“匪”,关中的“侠”。汉、唐时期的“游侠”,是匪的职业化的一种存在,影响巨大。汉时游侠横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却让广大平民群起效仿。其中有一个“网红”游侠,叫阳陵游侠朱安世,他的影响力已经能够介入上层政治生活,左右到政治决策,让皇帝都感到了不安。于是诏捕朱安世。丞相为了邀宠,请缨逐捕朱安世。朱安世获知消息后,哈哈大笑,说“丞相这是拿他家族的性命和我下赌注呀!”后来,朱安世被丞相缉捕,但朱安世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告了御状。朱安世告丞相什么事呢?其一,丞相的儿子与阳石公主有不正当性关系,其二,丞相通过巫术在暗中诅咒皇帝。皇帝通过调查,最后将丞相一家诛灭九族。当时,公孙贺贵为丞相,儿子公孙敬声为太仆(相当于父子两个都是政治局常委),却因逮捕京师大侠招来灭门之灾,足见游侠之威。

三是隐士。在商州最有名的山是商山。“商山一名楚山,形如商字,汤以国号,郡以为名。”“秦始皇时四皓共避世于商山。”《史一记·留侯世家》载“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年,公避逃我,今公何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因为司马迁的史笔,商山四皓化身为人们心中神仙似的高洁雅士,他们隐居在商山,把知识文化撒播在这片荒远之地,使当地的风俗和老百姓的语言有了些典雅之风。加之商州古道上诸多文人墨客的笔迹,李白、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杜甫、王维、温庭筠以及宋王禹偁等诗文辉映后世。另外, 仓颉曾在阳虚造字,玄王于商地敬敷五教,造就了商州文风兴盛的风气。

从商州山地走出来的贾平凹,来自陕北黄土高原的路遥,从关中白鹿原一带走出来的陈忠,三个都是陕西知名的文豪,但三人的文化底色则完全不一样,代表了三秦的三种文化原色。纵观历史,在西安留下足迹的文人,罗列起来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

05 伟丽雄浑的“长安画派”

其实不止文学,陕西在书法、美术、摄影、影视等方面的人才也有相当积累和成绩。

西北雄浑、苍茫的山峦、高原和海涛般的大漠包蕴着一种神秘和力量。这里文明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从上古传说中的日月出入之所,到“秦王扫六合”的开疆拓土、华夏一统,再到汉唐盛世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文物典章,代有辉光,这里的山川大漠为诗人艺术家们提供了足以唤起壮美和崇高感的审美对象。

同时,这里也是多民族及其文化的集粹地,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扎染、民居、石窟艺术、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等,有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成为西北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涵育了西北地域粗犷大器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西北地域艺术文化伟丽雄浑的基本特色。

文章图片22

长安丰厚的文化遗产积淀,为陕西文学艺术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丰盛的土壤。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长安画派”,“长安画派”的发端,离不开西北艺术文化的滋育。在中国艺术史上,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李思训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巨擘,以及以吴道子“吴家样”为代表的宗教艺术、以周昉“周家样”为代表的宫廷仕女人物画、以华原范中立“峰峦浑厚,势状雄强”之山水画,以及于右任首创之“标准草书”,无不显示出浑厚、大器的艺术特色,似乎在向人们说明:一个“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

建国以后,以西安为圆心,陕西又形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长安画派”。“长安画派”画家以其多角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总体风貌上的质朴、浑厚、雄伟、深沉之美的集群风格,将一股雄浑有力的西北风刮到了北京和江南。他们的作品“重视了当代生活与革命题材的表现,重视了现实对象与现代人物的描绘,他们力求体现出绘画手法及审美情趣的时代风格与地域特色”, 以西北的自然、风物、人情为载体,将一种新时代革命浪漫主义的价值理想和阳刚雄伟的美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并运用中国画传统笔墨,将西北荒凉峻拔的自然景观转换为一种美学上的崇高与磅礴大器。

06 推陈出新话三秦

中国诸省中,陕西属于特色鲜明的省份。如果说浙江的风中都是吴越春秋,湖南的水里都是霸蛮血性,那么陕西的每块城砖上刻着的都是穿越千年的沉重

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陕西国庆彩车成为网友打趣的话题,“拉着一车砖”就来了。而其实,用砖块形容老陕真是合适不过,砖块质地坚硬、外表土旧、称量起来压手,老陕的性格也差不多如此。

第一,陕西人倔,陕西人冷,自古就有“关中冷娃”“陕西冷娃”的说法。什么叫冷?就是他有他自己的逻辑,你怎么死拽都拉不动,有时候看起来像神经病,但其实是一种义薄云天的英雄气!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冬,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来自秦地的四万唐军战士全部战死。杜甫《悲陈陶》诗云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况复秦兵乃苦战”,四万秦地士兵同日阵亡,与八百名关中壮士集体殉国有着同样的悲壮,体现出秦人刚烈之英气。

陈忠实文章里讲到关中冷娃,冷,就是执拗、倔犟、认死理。对许多老陕来说,关中是最好的地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偏执的程度。其实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因为在“冷”之外还隐含着一种民族的正义和关中“尚义好气”的精神。

1937年,日军侵华,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奉命阻击来犯日军。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武器落后,后援匮乏,损失惨重,但一直死守阵地,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其中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白刃肉搏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黄河,“冷娃”再一次用血与火印证了执着不回的秦人精神。

文章图片23

第二个特点说好听叫传统,也就是土在春晚上,奸商说的是广东话;小男人说的是上海话;如果一个人土的掉渣,一般说的就是陕西话,尤其是关中话。陕西话成了土的IP。

张艺谋算是陕西名片,国之巨匠了,骨子里其实没怎么变。据说有一位做餐饮的朋友曾经请张艺谋吃饭,精心准备了一桌山珍海味。张艺谋最后的结论是“东西的确好,但你别给我这么吃,整一碗面就行了”。面要宽,碗要大,最好背靠墙“圪蹴”着吃,能晒太阳更佳。

《废都》也充分的体现了陕西土的一面,可以说是本乡土气很浓的都市小说。庄之蝶表面上是个风流才子,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民,他的梦想就是做当代的西门大官人,把睡别人家的女人当做最大的荣耀。

其实陕西本来不土的,自西周开始,以陕西语音为标准的关中方言就被成为雅言,也就是官话。既指发音优雅高雅,也是所有官员必须要学习的语言。就连孔子讲课,用的都是陕西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现在陕西话里的很多用词还相当典雅。随着地位逐渐衰落,陕西才逐渐变得土了起来。

第三陕西人还是厚重,当然也可以说是保守有陕西官员讲到陕西保守风气的时候自嘲说,有这么一个段子,一个广东的老板过来要找婆姨要困一觉,后来看到了一个白白净净的米脂婆姨,就掏出了300块钱,婆姨说:“呃才不是那种人呢”。老板又掏出600,婆姨犹豫地说:“呃还要做人呢”。老板拍桌子上1000块,婆姨马上说:“呃脱裤子你关门呢”,这就是典型的陕西故事。

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其实不怪陕西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陕西同样经历了一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文章图片24

述及过往的荣光,陕西人总是如数家珍。但说来历史无情,宋代已降,陕西的荣光开始暗淡,皇城成了废都,土地愈加荒凉。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逐渐自西向东、由北往南移动

陕西也从昔日的昂扬刚健、纵横捭阖变得沉郁下来。周故原、秦直道、汉宫阙、唐三彩,乃至吃面时手捧的海碗,都带有某种落寞的意味。

夕阳下坍圮的角楼和起伏的城垣,几个村民赶着驴车,车上满载着玉米秸秆,一个年轻的农妇坐在高高的秸堆上,路边农田里有一座两三米高的土丘,立着块无字石碑。

走近一看,依稀写着“唐昭陵陪葬墓群——魏征墓”,扑面而来的苍凉与凝重,这就是下半场的陕西。

自近代以来,陕西开始迎来大发展。作为辐射西北五省的桥头堡,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前沿。

文章图片25

抗战时期,山河沦陷,大量企业和学校内迁,陕西迎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熟练工人,也使得西安成为了北方第二强的人才中心。

随着60年代中苏交恶,陕西在三线建设中再度获益,形成了拥有航空、兵器、卫星、核工业的国防工业格局,甚至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航空大国的摇篮。西交大、西工大中走出了很多人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西安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晋升为超大型城市,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与枢纽,也是大西部战略的支点,无数机会纷至沓来,国家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等利好政策,正是国家对西安的无限期待。

与此同时,西安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其他市相形见绌,这当然也正常,西安作为省会,西北的中心城市,一城独大使其历史地理发展的必然,但如何让满天星斗不至于淹没在一轮明月的光辉之中,既是西安引领、带动陕西发展的责任,也同样是值得其他地市乃至省里思考的课题。

今天西安的火爆,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是陕西的缩影。这片黄土之上,有写不完的文章,做不完的课题,皇城复兴不再是昔日自娱自乐的过家家,也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而是明天的奶酪。

陕西这锅沉淀千年的老汤,还有太多故事可以挖掘,随便舀一勺,就足够生猛鲜活,震惊世界。对于老陕来说,灵光已逝的旧日时光是神秘斑斓的无边锦缎。面对无边漫长的未来,陕西,又会带来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