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AI写的情书你接受吗?

 lenbercong 2023-05-24 发布于浙江

观观他们年级要举办十岁生日典礼,其中一个环节是读父母提前写好的信。

这件事我很早以前就跟蚂蚁打了招呼:我写过太多生日信和小作文,这次你来操刀。他倒也没推托。

昨天信纸发下来,我在微信上提醒他,还贴心地说:你要是不想手写,就准备好电子版,我帮你抄。

不一会儿他就发来很长一段,还是英文的:

Dear Son

Time flies by so quickly, and you're already ten years old ...

我认真看了一遍,有点小感动:这是早就准备好了啊。不过用英文写是几个意思?

“确定他能看懂哇?”

他又回过来很长一段中文:

“亲爱的儿子:

时间过得可真快,你已经十岁了。。。”

“哟,还双语版呢?”我略微震惊又有些迟疑。这封信似乎无可指摘,但是“爹味”十足,告诉你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年轻人,不过这风格倒也符合蚂蚁的一贯人设。

“会不会太官方了?没有个性特征,感觉给任何一个儿子都可以。”直到这会儿,我还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真相。

“哈哈,科技输出的嘛。。。”

What!原来如此。

忽然觉得刚才的感动是多么可笑。还没来得及回应,对面又发来一长串文字,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

“你选择吹单簧管是非常棒的,音乐能够丰富你的生活。。。

我们注意到你热爱游戏。。。

我们非常高兴你能遵守规则。。。”

“加上特征了。”这句话在我看来透着一股抖机灵的得意。

我气鼓鼓地回复:“你自己认真写行吗?”

“我给了核心意思,科技帮我润色的呀。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想要表达的都在了。”

我都能想象得出,他之后会不断调整参数,尝试不同方案,深入探索,并以此为荣。

“是挺好的,但是不真诚。如果有人用这个给我写情书,我一点都不会感动,这封信也一样。算了,还是我自己写吧。”

事情发展到这里,感觉已经变味。冷静下来后,我在想为什么这件事会让自己这么生气?

ChatGPT大潮汹涌而来时,很多人都说要拥抱变化,顺应时代,与其排斥,不如掌握并利用AI技术为自己服务。如此说来,用AI写信也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用它来写PPT,做报告一样。

但我觉得还是有所不同。

在其他工作场景下,大家追求的是结果本身,而写信为的不是写出一封合格的、优秀的文章,而是希望在落笔成文,见信如面的过程中创造出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情感共振。

一旦和感情相关,AI就自带了一种冰冷属性,让人觉得不够诚意。

但我又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可以接受机器输出代替亲手码字,就像如今大多数人接受电子邮件替代手写信一样呢?

或许吧,但肯定不是现在。

另外生气也可能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

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AI作图,AI模拟歌手唱歌,觉得新鲜有趣,甚至还会赞叹它以假乱真的超能力。

但是当插画师看到AI作图时却是另一种心情,那不止是被替代的担忧,而是自己凝聚心血创造的作品与机器自动学习的结果在别人看来并没有本质不同的难过。

还有被模拟翻唱各种歌曲的歌手孙燕姿本人,也以一篇全英博文回应了“AI技术帮孙燕姿老师出新专辑”这件事。

文中她语气平淡,却表达出No one is special的无奈。她说自己就像一个坐在电影院里吃爆米花的观众,看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瞬息全宇宙》。

通过写信这件事我也get到了当事人面对AI创作时的感受,那是一种感觉不太对却又说不出合适理由,左思右想也找不到满意答案的困惑。

虽然现在AI写的信略显生硬,一板一眼,没有人物特色,但在不久的将来,它应该能够做到模仿任何一个人的语气与风格,甚至让人分辨不出真假,就像现在AI制作出的视频,与真人几乎没有差别。

到那个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区分,自己收到的这封信是对方亲自写给你的,还是用技术辅助创作出来的?

当自己用心写出的东西被人质疑“说不定是用AI攒的”时,也可以做到风轻云淡,一笑了之吗?

我给不出答案,但我依然觉得事情不该只有一种方向。

就像燕姿所说:

In this boundless sea of existen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nothing matters, 

I think it will be purity of thought, 

that being exactly who  you are will be enough.

凡事皆有可能,凡事全无所谓,

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自我。

后记

在编辑器里贴这篇文时,

忽然发现排版软件多了个新功能:AI写作:

“激发灵感,释放大脑,AI让写作更简单!”

就想说:真的很讽刺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