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减压智慧初探 (2)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总第373期2017年 1 月(上) Total.373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Ja
nuary 2016(A)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减压智慧初探孙丽岩王贺丽荆丽颖吴心灵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A摘要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和生存竞争的加剧增加了现代人的压力隐患,一部分人因此呈现出悲观退缩、压抑的失望
情绪。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减压智慧,现代人在进行压力的自我调适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心灵的安顿和精神的放松。关键词传统
文化心理减压智慧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Wisdom Of Psychological De
com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 Sun Liyan,WangHeli,Jing Liy
ing, Wu XinlingAbstract The chang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sty
le and the in— tensification Of struggle for living have exacerba
ted contemporary people''s stress. Some people become pessimistic,
depressed and disappointed.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rich wi
sdom Of psy— chologcal decompression, so contemporary people can
draw spintual nutnent from it, in order to relieve psychological
pres— sure, and relax the mind.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psyc
hological decompression;wis— dom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各种思潮动荡冲击的时期,人们的精神与行为模
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及挑战。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物质“饱和"与精神“空疏"之间的巨大落差卩],导致了人们的苦闷、彷徨等情绪在社会上持
续肆虐和蔓延。现代文明的发展堆砌了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通讯王国,在钢筋水泥浇筑的都市森林里,现代人正深陷于一个追求的误区,物质的丰富
并不能抚慰精神的空洞与寂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物质生活,却无法疗育在追逐和构建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压力
和创伤。便捷高效的通讯网络让天涯咫尺的沟通不再是神话,而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愈行愈远。如何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精神平衡和
心灵乐观的修养智慧,加固人们内在精神生活的根基,是当代社会对我们提出的重要命题。DOI:10.16871 /j ℃nki ·kjw
ha.2017 ℃1 ℃681传统文化中的“乐观”思维内涵和不同路径解析国内《心理学大辞典》这样定义乐观:因个体对人、事、物持积极
态度而在主观上形成精神愉悦、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或先进观念(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乐观是积极心理的重要表现状态,
在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美好"的积极品质上六如何获得通达自如
的乐观思维模式,传统文化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回答。儒家主张的养成方式有:一是“安贫乐道"。此种乐观显然是超越了传统世俗观念里的功名利禄
,摆脱现实物质条件的羁绊,乐观通达、自得其乐、自然天成的乐观。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世间万物都是生意盎然,充满自得的乐趣“子曰: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乐观是由信心、希望、乐观、
勇气等诸多正面因素构成的心态。乐观进取,奋勇有为是当代青年面对人生困难和逆境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许多志士文人深受此思想的熏陶和影
响,具有热血激情、积极人世的心态,他们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济苍生,安黎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是“修己
以敬,为人以仁"在如何获得快乐的问题上,儒家同时强调了“自省"和“处世内外兼修,对内获得内心的安静知足,对外寻求人际关系的支持和扶
植囝。针对乐观的命题和解答,道家的思路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囝。道家主张更为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的修炼和顿悟。抱持观点有:一是“不囿于物"
而寻求“自得"。道家所追求的是自得其乐,也就是不假于外物的乐。因此,想要得到真正的 “人生至乐",需要远避尘嚣,静心修炼,回归真我
,不为外物所役使羁绊,从而引导人生回归“至简至乐"。庄子指出:“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
囿于物者也。"(《庄子》)二是“安时处顺"而顺其自然,不“妄为"。这是道家关于获取乐观的重要途径之。《庄子·大宗师》中说:.且夫得
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也。"也就是说,对于凡尘俗世的追逐纷扰,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心理枯竭及督导成长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zS2014011)。作者简介:孙丽岩,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
授,毕业于吉林大学心理学系主要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吴心灵为通讯作者E—mail:xlpaper1980@sina.com
/巧5教育心理需要冷静对待,不为外物羁绊,不虑自身得失,得与失都是人生一瞬,终将回归“虚无"状态,也就可以远离喜怒哀乐情绪的浸染和
困扰。三是“天人合一"之乐。以天合天,顺道成道。遇人生险峻崎岖之处,需要拨冗沉淀,发觉自性,以自然天成的原则,回归自然本性,回归内
心质朴之处,由此产生内心和谐富足、乐观自得。知足自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2传统文化中关于乐观的心理特征提炼2· 1 “内圣外王”拥有强大的内心儒家强调“仁德之心"的修炼,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内在道
德的完成,以圣贤人格为最高理想,从而做到 “内圣外王",这就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摆脱现实束缚、超脱于宗教神学意识的。
“成圣成贤"的价值系统在中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在这条路上需要个体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来完成道德内化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儒家观
念认为,自省是君子人格修炼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反躬内省"与“慎独"。“反躬内省"就是在困境和磨难发生时不为情绪所
左右,不盲目埋怨他人和社会,此时更需向内自观,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遵循礼仪之道。同时,儒家文化强调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慎独"的重
要性。“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慎独"的内涵在于,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需要更加遵循内在法则和道德的召唤,不断自我
省察和反省,远离自私贪欲,抵制“利"和“欲"的诱惑,严于律己,真正做到表里一致,内外兼修。《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传统文化提倡我们信奉自然之道,人生境遇的兴衰更替,仿佛日月星辰一般,运行有常,不为外物牵绊和改变。君子之行,昭昭如日月,光明磊落,
奋勇有为,人格独立,逆境自强。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不同,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并非指物质生活的跨
越和提升,而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自我坚守和升华超越,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阎。2.2中庸平和,淡然处世“中庸"之道,即“不偏
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孟子》谓:“孔子,圣之时者也。"又谓:“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
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这些精辟的话所论述的都是君子要审时度势,根据情境变化和他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不偏不倚,言语和行为
都容易使他人接受和理解,既不违背真诚的原则,又能兼顾周围人的心理需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人
们疲于应对,很多人情绪处于焦虑紧张之中,精神苦闷难以纾解,甚至有一些人不堪压力重负,导致精神和情绪异,甚至以自伤和自杀行为寻求解脱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庸"之道就更容易发挥其灵活价值,对于生命中的成败我们不妨扩展自己的观点范围,不必局限于狭隘的观点,因为一物一
事的损失认定自己陷人失败,而引起情绪的巨大波澜。在面临人生的变巧6故,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庸",避免“过"与“不及",
以坦然、平和的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阎。2 ·3世事洞明,夭人合一古人在人生失意之时,往往寄情山水,放达人生,疗愈身心。其中深
人人心的“天人合一"思想浸染着传统文化的血脉。老子有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由一"而生发,待其生命尽终之时,复归于安
宁和质朴的“虚无"状态。当下所囿于的事情和心绪,跨越千年回首,都不过是烟云一场。凡为外物所累之时,不妨回归自然,回归生命质朴的最初
,从而摆脱羁绊,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轻灵状态。在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中,传统文化主张“动静相宜"、 “修炼心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所呈现的就是一种互动辩证的养生观,主张以动养形,以静养神,二者循环结合,从而达到内心安宁和情绪平和的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含义也是万事万物的循环更替,不妨依据道之原初,顺应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法则,同时认为人们顺应自然的目的是要减
少人生欲望,做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才能身心健康囝。2.4逆境涅蕖,超我境界灭谛的意义在于说明摆脱生灭无常的唯一出路就是寂灭即
涅槧寂静,超脱生死轮回,进人没有一切烦恼的境界。《周易》认为“磨砺坚强意志"是君子形成良好人格素养的必要条件。“困,德之辨也",凡
事皆有两面,他人眼中的困顿对于自律自强的人反而可以磨炼心性,逆风飞扬。正如孟子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 “ "(《孟子》),内心强大的人在所处逆境之时,必然可以自我沉淀,自我反省,自我梳理,自我成长,自我超脱,
自我实现,从而实现豁达洞明、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8]。参考文献卩]霍涌泉,陈永涌,郭祖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
[耳心理学报,2013,45(( l):1305一1312.[2]朱翠英,付在汉,胡义秋冲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团.船山
学刊,2013(1):116.[3]霍涌泉,陈永涌,郭祖仪冲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心理学报,2013,45((1)
:1305一1312.[4]史艳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忍"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12):51一54·[5]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168一169·[6]张丽.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心理学要素探析团·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57一59.[7]冯丽娟,姜永志·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湃前沿, 2013(1):142一144.[8]黄雨田,汪风炎.《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J]·心理学探新,2013,33(2):99一1 ·编辑李前锋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