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 59 ··中国哲学· 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刘 俊燕[摘要]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圣贤文化,圣贤文化是一种智
慧型文化。智慧型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超越了知识层面,是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文化,但正因如此,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其理解和解读上的困难。人们
要么将其作知识化理解,难以涉及其智慧深意;要么将其神秘化,难以涉及其精神实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智慧性特点和精神实质的分析,来说明它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关键词]传统文化圣贤文化智慧道[中图分类号] B21从引领中华古代主流文化的儒释道三
家来看,无论是其对宇宙生命真理的了解还是就其所达到的境界来说,都可谓是一种圣贤文化。圣贤文化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型文化,而是一
种智慧型文化。它的底蕴深厚,道理深刻,但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它当知识,用理性思维分析它,用逻辑思维推理它,用实证手段检验它,用现代标准
考量它;或者在不理解其智慧深意的情况下又将其神秘化、空洞化,甚至迷信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智慧性特点和精神实质的分析,来说明这种圣贤
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该如何理解它的博大精深,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高深境界的大智慧人类对知识的理
解和讨论自古就有,就现在人们对知识的普遍看法而言,知识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主要指科学知识
,通常都有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自古及今,对于智慧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有从人的聪明才智方面理解的,有从人的知识、逻辑、辨析、判断、创
造等多种综合能力方面理解的,有从“形而上"之道的方面理解的,等等。传统文化的智慧首先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常人的聪明才智,因为常人的聪
明才智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次,也不是靠知识、逻辑、判断或推理所获得的综合能力。因为在科学知识如此先进发达的今天,对宇
宙生命的了解亦仅如沧海一粟,而几千年前我们的古圣先贤仅凭当时那点贫瘠而落后的知识就能对宇宙生命了悟得如此深刻,就能通达如此高的境界
,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这是无法从知识的角度去理解的,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更不是靠超自然的、全知全能的
神奇外力所赋予。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中就没有一个像西方的上帝那样“超自然的、全知全能的、创造并主宰着一切"的神奇外力的概念。那么
,传统文化智慧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它又从何而来?我认为,传统文化的智慧基本上与哲学上对智慧的理解相近,“智慧就是指宇宙自然之最深邃
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张志伟,第4页)· 60 · 《哲学研究》20巧年第9期与这种哲学境界
不同的是,传统文化将这种“理想境界"视为人可拥有的真实的、现实的境界。所以这是一种圣者的智慧,它来自人内在的修养,来自心灵的力量。
传统文化的智慧就是在人的内心达到一种持续稳定的安宁和寂静时所获得的一种超乎一般意义之上的高深层次的特殊的能力和境界,是一种内在的觉
知力和康凵、严口力0古圣先贤们通过自我修养通彻了这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并致力于引领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样的智慧境界。它是
一种深邃广大的对宇宙生命真理觉悟的境界,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一种真正导向和实现自由、快乐、幸福的境界。一、中国传统文化
的智慧性特点体现在超越了知识层面,深人到了“道"的层面现在我们认为只有知识才是认识宇宙万物真理的唯一和最高的手段和途径,而几千年前
古圣先贤们却发现了宇宙间存在着不同于知识的“道''''(或者说“法"),并认识到“道"才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不是只
有表象,还有其深层次的本质和实相。传统文化的境界不在于表象层面,而在于追求其中的本质实相。所以,智慧性的深层次和高境界就体现为对“
道"的求索和把握。1 · “道”的含义《周易》把“道"分为天道、地道和人道,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重要命题;老子的《道德经》本
就是以“道"为核心之作;孔子一生致力于对“道"的追求,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庄子之所以逍遥自在,是因为他追求
“道",欲依“道"而行,与“道"同化。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对“道"的通达。那么何为“道"?首先,道是宇宙及万物的本原和
归宿。“道生一,一生二 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 ·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一一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宇宙中所
有的一切都由道而生,最终又回归到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第十六章)第二,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第。,道是把握万事万物内在的本质或实相的途径
。正所谓“道者,路也",循着道才能真正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或实相。第四,道是融贯宇宙万物为一体的信息和能量。“道"遍满整个宇宙,“天
网恢恢,疏而不失",使宇宙万物能够息息相通。2· “道”的特点一是“道"不可言说。道不可以用语言表达,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老子
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但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 “道",“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二是“道"看不见摸不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第十四章)三是“
道"大。道包容一切,一切都在道中,一切都有道。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道为宇宙中之最大。道不但大,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从宇宙到社会,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道,一切都在道中。宇宙的运行有规律,社会的发展有规律,自然
界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规律;从政有政道,经商有商道,行医有医道,当老师有师道,喝茶有茶道,下棋有棋道“一正如庄子所言:道无所不在,就连
杂草、蝼蚁、砖头瓦块、屎溺等等都有道, 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切都在道中四是“道"可感悟、可得。“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却能够感悟它、得到它:“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古人通过用心感悟掌握了得到“道" 的
途径和方法,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老子》第十五章)得到了 “道"的人,深奥得无法描述,“稀韦氏得之,
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
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
子·大宗师》)。不但圣人可以得“道",而且人人都可以得道,因为万事万物中都有道。庖丁解牛的技术之所以高超到如此地步,庖丁自言是因为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佝偻承蜩(粘蝉)之所以就像在地上拾取一样,正如佝偻老人所言是“吾有道也"(《庄子·达生》)
。正因为他们都得到了道,把握了规律,所以把事情做到了极致。从道的含义和特点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它的探索不流于现象层面
,不流于可见层面,不流于物质层面,而是深人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万物的本原、规律、本质和实相中,用整体的、全息的、内在的、联系的观
点认识宇宙生命之真理,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的确是一种高深层次的智慧。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圣贤们通过亲身实
践体悟出了通达智慧与回归本性,觉悟宇宙生命真理,实现自由、快乐、幸福和成就人的伟大是相辅而行、彼此不分的同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即是
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这个过程的实现既非依靠知识,也非依靠外在力量,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凭借内在的智慧和觉悟来实现的。1·回归本
性与通达智慧本是同一个过程从中国的主流文化看,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讲人的本性清净完美。“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成尧
舜",“人人都有佛性",这些都旨在说明人的本性是完美的,一切具足。人只需向内发现、回归自身即可以实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即可实现自己
的完美。所以儒家要回归本性,道家要返璞归真,佛家要觉悟佛性。因为回归本性本是一个向内发现的过程,需要依靠内心的感知力和觉悟力。这样
回归本性的过程本身又是启迪智慧、提升智慧、通达最高智慧境界的过程。2·人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智慧来了解生命的本质、觉悟宇宙生命之真理庄
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庄子·齐物论》)说明古代圣人的认识已经追溯到了整个宇宙还没有形成之前,认识到整个宇宙经历过没有什么具体事物的时候;后来宇宙开始
有了万物,可是万物还没有分别;再后来万物虽有了分别,但却还没有是非。了解了“无始以来"宇宙的本原和规律(也即道家的“道",佛家的“
法"),了解了宇宙生命的本质,了解了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至大到至精,从可以言说的到不可以言说的等等,这种认识甚至超越了是非、善恶、
美丑、贵贱、生死、大小、有无等的分别,古代圣人对宇宙万物的了解可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这种智慧境界却不是靠外在的手段去探索和认知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在古人看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通过外在
有限的手段去探索无限的宇宙奥秘,只能让自己的生命陷于疲累的境地,实在不足为取。古人能够拥有这样的智慧完全是通过亲身实践,儒家讲“修
身",道家讲“修道",佛家讲“修行",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智慧回《哲学研究》20巧年第9归自身,认识人的本性,进而了悟宇宙生命之本质。
因为人本具有向内发现的能力,人的内心深邃无比,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的本性具足,了解了自己也就了悟了宇宙生命的真理。古人能够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荀子说“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苛子·非相》),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这样的智慧的确非同寻常。3·向内发现、提
升自己内在的精神境界是人实现自由、快乐和幸福的重要途径了悟宇宙生命之真理并不是人最终的目的,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快乐和幸
福。人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幸福。人们追求幸福的手段和途径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种即外在追求与内在追求。传统
文化的重点就落在了内在追求也即通过向内发现、提升自己内在的精神境界来实现人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首先,古人发现向外追求得来的幸福是暂
时的、靠不住的、不确定的。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讲 “无常",《周易》讲变易,说明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没有确定的东西,“易之为常也不
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而且外在的追求刺激人的贪欲,
欲壑难填,当人被困在欲望的囚笼里难以自拔时,人的自由便了无踪迹。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
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第4页)其次,外在追求即便得到了暂时的利益,但祸患也会随之而来。老子认为祸福相依
,相互转化,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等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生相成,这是永恒的规律。所以圣人考虑 “利"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害"
,要防患于未然,正如庄子所言 “计其患,虑其反",“不以财· “ · · ·害于性,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庄子·盗跖》)不
以外在的财、利、名誉等等损害自己的本性和生命,所以圣人教我们向内寻找幸福。再次,人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内在的精神境界,从自身完备的本性
中获得本有的幸福与快乐。当人们以外在的金钱物质、功名利禄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时,意味着他们也正在用人为的价值标准破坏着人本有的幸福,
人为地制造着不幸的概念,人为地把没有或缺少这些外在条件的人都贴上了不幸的标签。然而圣人告诉我们的却是富也能乐,贫也能乐,穷也能乐,
通也能乐。人最可靠的幸福不在外面,而在人的内心,这是一种“无待"的幸福,却又“无以益其乐"(《庄子·缮性》),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内心
的安宁和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少私寡欲,知足常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准
也》)以卖草鞋为生的庄子拒绝了楚王请他为相的优厚条件,自在地享受其精神上的逍遥与快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逍遥游》)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经历了“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
,围于陈、蔡"(《庄子·山木》)的困厄,却达到了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论语· 述而》)的境界,成就了自己最大的自由和快乐。老子辞掉了周“守藏室之史"的职务,去悠然自得地享受一个得道的隐者的自
在与快乐。这些都足以说明,人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内在的精神境界、通过内在的智慧实现最大的幸福与快乐。4·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成就人
的伟大人通过内在修养不但能够通达智慧、觉悟宇宙生命真理、实现真正的幸福,而且能够成就人的伟大,使人成为大人、君子、贤人、圣人、真人
、至人、觉者。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中的四大,人占据其一。(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
灵秀,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人的伟大不在于占有
了多少物质财富,不在于发明了多少先进的工具与武器,不在于强大到可以藐视自然界中的一切并把它们踩在脚下任由自己为所欲为。古圣先贤告诉
我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宇宙中最伟大的生物,首先在于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能够效法、顺应自然规律,“上合于天,下合于地"。(《黄帝内经
·灵枢》)其次,在于人能够在认识宇宙万物之本质、了悟宇宙生命之真理的基础上,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关爱万物,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境界,因为只有成就天地万物,才能成就人的伟大。古人把人放在整个宇宙中进行思考
,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境界,甚至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中国传
统文化提倡通过内在的修养、通达的智慧了悟宇宙生命之真理,以实现人最大的幸福,成就人真正的伟大,这难道不正是人类所要追求的终极价值吗
!反观当今西方文化,它主要靠向外追求、索取来满足人的欲望,证明人的价值,虽然现在物质如此丰富,科技如此发达,使人类成了地球上最强大
的生物,但与此并存的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等一系列危机证明其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人类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人的处境却变得越来越
危险,这无异于“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一· ·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庄子·让王》),失去的太贵重而得到的太轻微,这岂不悲乎?当然,我们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并不是要否定西方文明的价值,虽然西方文明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它的求真务实、注重实证等理性精神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且,作为一种智慧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是境界太高,普通人难以企及。此正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说:“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因此,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境界能为普通人所理解并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参考文古籍:《韩非子》《黄帝内经》《老子》《礼记》《论语》《张子语录》《中庸》《周易》《庄子》等。卢梭,2-年:《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张志伟,2(年:《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责任编辑:冯国超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