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南岭山区瑶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第 35卷第 6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Vol. 35 No. 6 2010年 12月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
nn ing Dec. 2010doi:10 3969 /j issn 1671 3168 2010 06 025岭杨主泉(桂林理
工大学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 :从南岭山区瑶族的原始信仰、禁忌、生活民俗和习惯法、生产方式、乡规民约等方面阐述了
传统文化对生态的保护作用 ,揭示了瑶族的生态智慧 ,进一步阐明瑶族生态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及影响.关键词 :瑶族传统文化 ;生
态智慧 ;南岭山区中图分类号 : S718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1- 3168 (2010) 06- 010
7- 05 Key words: 南Yao2trad山ition区al cu瑶1ltur族e; e传colog统ical文wisd
化om;中Na蕴nling涵Mo的unta生ins 态智慧 2EcologicalW isdom Conta ined in Ya
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NanlingM ounta insYANG Zhu- quan(College
of Tour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
gxi, China) 南岭瑶族地区拥1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而当地的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生态旅游方面也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 瑶族人民生活在大山之中 ,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本文以对龙胜瑶族传统文
化的研究为例 ,探讨瑶族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的积极影响. 通过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 ,发现瑶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对生态的影响
. 在瑶族人的意识里 ,生态保护观念在无形中已经形成 ,世代流传下来的观念就是“我们住在大山里面 ,和动物、植物生活在一起 ,他们
也有生命”,这就造就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动、植物的爱护和对大自然的保护. 传统文化有消极的一面 ,也有积极的一面 ,在居 13位.
文中研究的龙胜瑶族主要是盘瑶和红瑶 , 都属于“勉”族系. 盘瑶、红瑶是桂北瑶族支系之一. 盘瑶是因为信仰祖先盘王而得名 ,他们
每年举行隆重的盘王节纪念盘王 ,唱盘王歌 ,跳盘王舞 ,还盘王愿等. 而红瑶则因为有了红衣而得名. 这个瑶族支系走过了风风雨雨 ,
因为古老而美丽的红衣闻名遐迩.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红瑶举办的红衣节盛大而隆重 , 引来各方的游客. 龙胜瑶族主要分布在龙胜的和平
乡、泗水乡以及三门镇. 红瑶则集中在和平乡的龙脊景区内.2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2 1 原始信仰形成的生态意识基础Abstrac
t: Positive effects of Yao traditional culture on ecological prot
ec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 original belief,
taboo, folk customs, custom law, production type and local pledg
es, etc.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
s revealed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Yao people. It further elucid
ated the influence of Yao ecology on the universal values and the
modern society.禁忌与崇拜上 ,迷信对人有消极的影响 ,而积极的文 2 11自然崇拜化则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功
能 ,对保护自然在远古时期 ,瑶族认为万物均有灵. 在当时的生生态与南岭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实际的作用. 产力条件下 ,人们对变
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不理解 ,对许多自然物和自然力既有所依赖和保持着崇敬的心1研究对象理 ,又有所畏惧. 他们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为具有
人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 一样的意志 ,从而对其敬拜 ,以视感激或祈求之情.收稿日期 : 2010- 08-
21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 (200809MS045、200702LX220). 作者简介 :杨主泉 (1976-) ,
男 ,福建连城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和民族生态研究。·108· 林业调查规划 第 35卷瑶族人在早期和其他民
族一样 ,对山、水、石、土地等的崇拜极为普遍. 在瑶族地区 ,桥有桥神 ,土有土地神 ,而猪栏、火塘也有各自的神. 特别是沿河而居
的瑶族更加信仰水神 ,因为水关系着他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包括农田灌溉、洪涝等方面. 对高山、怪石等也都存在着敬畏崇拜的心理. 而
土地更是神圣的一部分 ,因此 ,在逢年过节祭拜祖先之时 ,也祭拜土地公. 瑶族的男子通常会在房屋右上方的位置建一个土地堂 ,在土地
堂的旁边都种上一棵冬青树 ,象征着万古长青. 人们也很少在它的周围走动 ,在那片土地上则会形成一个小生境.瑶族人对自然物的崇敬 ,
衍生了小孩拜寄自然物为父母的习俗. 某家若孩子难产或者生下来体质较弱时 ,则被认为只靠生身父母难以养育成人 ,需要拜寄某自然物才能
茁壮成长. 因此 ,通过道公或者师公查阅《通书》,即查是缺金、木、水、火、土 5个属性中的哪一个属性 ,以决定拜寄某物为寄父母 (
刘保元 , 2007). 缺木者 ,拜寄树木为父母 ;缺土者 ,拜寄大石为父母 ;缺水者 ,拜寄河流或泉水 ;缺火者 ,拜寄太阳等
. 一般说来 ,挺拔的古松 ,婆娑的古樟和古枫 , 卧于溪旁的巨石 ,奔腾的河水等是最具有“长命富贵”象征和最具灵验的神灵 ,因而
被认为是最好的拜寄“父母”. 此外 ,还有拜寄果树、庙堂、社王等. 拜寄仪式一般在春节前进行 ,拜寄者由父母和师公带领到所拜寄物的
物体处贴红纸 ,烧三炷香 ,摆上各种食品 ,燃放鞭炮 ,向拜寄物三鞠躬致礼 ,仪式便完成. 而拜寄何物 ,就要以此物为这个小孩取一
个小名 ,他的家人平时要叫他的小名 ,至孩子 16岁为止. 例如拜寄古樟 ,就叫“樟弟 (妹 ) ”;拜寄岩石 ,叫“岩某某”等.
2 12 图腾、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主要源于对动物的崇拜. 无论是盘瑶还是红瑶都对狗有着崇拜心理. 主要原因是瑶族人对祖先盘王的敬仰.
相传古时有个平王 ,养有一只身披二十四道斑纹的龙犬 ,名叫盘瓠. 一年 ,邻国高王举兵进犯平王国土. 平王张榜招贤抵抗侵略 ,保
卫疆土.朝中文武官员无一人揭榜 ,盘瓠挺身而出 ,揭下黄榜,自告奋勇御敌卫国. 盘瓠智勇双全 ,直奔军中大帐,咬死了高王 ,并把高
王的头带回给平王 ,拯救了国家. 盘瓠为国立了大功 ,平王把最心爱的三公主许配给他 ,并封其为盘王. 婚后 ,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
平王赐予每个孩子一姓 ,称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在传说中盘瓠是一只龙犬 ,到了晚上 ,它脱掉一身狗皮 ,就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盘瓠被封王以后 ,不贪恋富贵 ,与妻子三公主隐居山林 ,开发山区 , 教孩子们打猎、耕织 ,磨练谋生本领. 后来平王老了才请盘王出
山管理政事 ,民众都很敬重他. 因此 ,在以前瑶族人是不吃狗肉的 ,时至今日 ,瑶族的师公或道公都不能吃狗肉 ,否则就触犯了祖先
,做法就不灵了. 而在红瑶的服装上 ,瑶族人在腰上绑的腰带被称作是宗牌. 因为腰带的尾部留成须状 ,吊在腰后 ,像狗尾巴一样 ,也
是用来纪念祖宗盘王的 ,所以叫宗牌. 逢年过节时 ,瑶族人就把饭菜摆在桌子上 ,向祖先鞠躬 ,表示对盘瓠的纪念.2 13 禁忌瑶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 ,对包罗万象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 ,因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形成了禁忌.瑶族民间禁忌众多 ,涉及到生态影响的主要
是生产、鬼神方面的禁忌.瑶族生产劳动方面的禁忌以干支日的地支禁忌为最多. 如禁在子日和酉日插种 ;禁于未日、丑日或亥日围菜园 ;
禁在立秋下田和进菜园 (刘保元 , 2007);禁秋分下地干活 ,否则会影响生产或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些禁忌的日子里 ,一般都是农
民休息的日子,也可以互相交流生产经验 ,以达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生态良性发展的目的.在鬼神禁忌中 ,一般认为古老的树、奇怪的石、
神秘的山看做是有鬼神附在上面 ,因此人们不会接近或砍伐树木 ,使得古树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在龙脊的黄洛瑶寨 ,传说有一座鬼山 ,村
民们不敢损坏山中的一草一木 ,甚至不敢轻易进入. 少数民族地区的山神崇拜或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动植物自然生长状态与生境的完整.2
2生活民俗、习惯法里的生态意识2 21 瑶族服饰里的生态意识瑶族人不懂用机器织布 ,就一直是绣衣服 ,并且被承传了下来. 瑶族长
期居住在大山里 ,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所以对动植物就特别有感情 ,在绣衣服的时候就以动物、花、书为主 ,特别是花 ,象征了花开富
贵.动物则包括鸡、羊、鸭、猴、蚯蚓、凤凰、蚂蚁等. 他们认为动物也是一条生命 ,在生活中就特别注重对动植物的保护. 在山上看见野猪
也只是会赶跑它 ,以免它吃粮食 ,而不是打死它. 因此 ,瑶族生活习惯中对动植物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生态的保护.2 22 饮食习惯里的
生态意识第 6期 杨主泉 :南岭山区瑶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109·龙胜地区的瑶族人以大米为主食 ,用红薯、玉米、芋头、木
薯等为辅. 瑶族人吃的菜大多是自己种的,如白菜、萝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丝瓜等. 但也不乏山中的野菜 ,如蕨菜、各种竹笋、魔
芋、野香菇、木耳、松菇等. 瑶家的肉食主要是自己熏制的腊肉 ,到瑶家做客 ,就会吃到腊肉炒蕨菜、腊肉炒竹笋 , 让您回味无穷.当地
的竹笋被瑶家人称为篮竹 ,实为禾本科的毛竹.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竹山 ,而他们对竹山的保护也具有生态意识. 到了春天竹笋破土而出的时
候 ,他们就会观察哪种竹笋是可以茁壮成长的 ,哪种是长不大的 ,在采摘竹笋的时候就选择长不大的 ,保留可以成长的. 竹子三四年就可
以成材 ,所以每隔三四年就可以卖掉一批竹子 ,不仅可以增加收入 ,还可以促进竹子的循环生长. 因为任其生长 ,老的竹子越来越多 ,
每年出的竹笋就会越来越少 ,只有把老的砍了 , 新竹笋才会多 ,并长得壮. 瑶族人根据竹子的生长特性充分地加以利用 ,从而促进了整
片竹林的生态发展.2 23 民族节日的生态意识龙脊的红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民族节日 ,几乎每月都有节日. 如正月是春节 ;二月初二是
纪念祖先从龙脊的平安迁到黄洛瑶寨的日子 ;三月初三是歌仙节以及种蓝靛的好日子 ;四月初八是牛魂节 ,慰劳农耕牛和保护禾苗的日子 ;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六月初六是红瑶的红衣节 ;七月初七是五谷大王的节日 , 这天就不能进田 ,以保护禾苗 ,使之有一个好收成.很多
民族节日都是与促进生产和保护作物有关的,特别是六月六这个红衣节最为隆重 ,主要是纪念最早在龙脊开田的祖先. 相传红瑶的祖先潘有龙是
一个十分勤劳的人 ,为了子孙的生活而开造出大片的梯田. 日积月累 ,盘有龙在一年六月初六开田的时候劳累过度 ,死在了田里. 他的子
孙很伤心 ,在每年的这一天用叶子包着几颗米 ,放在田边纪念他. 久而久之,就有了包粽子纪念祖先潘有龙的习俗. 每当在三月三、四月八
、六月六、七月七这种纪念生产的节日里,寨老都会组织村民集中在一起 ,向村民讲述种植蓝靛、五谷的经验 ,把好的经验代代相传. 寨老也
告诫村民要爱护赖以生存的土地 ,珍惜祖先留下的财富.2 24 民居建筑对环境的适应龙胜地区瑶族大多居住在山上 ,所以房屋都是依山而
建 ,户与户的住房并不相连 ,近者相隔数米 , 远者相隔数百米以上 ,房屋的建造并没有大面积地开垦土地. 居住在河流旁边的则临水而
居 ,沿河而建.龙胜地区盛产杉木 ,瑶族地区也不例外 ,瑶族民众就地取材 ,用杉木盖起吊脚楼. 这种木屋干燥、干净、通风性好 ,可
以防潮防病 (风湿病 ) ,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在瑶族地区的夏天 ,几乎可以不用电风扇 ,晚上甚至还有丝丝凉意. 所以吊脚楼
在其构造上有着实用性. 无论是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对生态的保护都有重大的作用.23 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龙胜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告别了
斯威顿农业式的刀耕火种 ,进入到精耕农业. 并在生产中也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龙胜瑶族地区的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 ,兼经营林副业以
及一些第三产业. 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产业占主导地位 ,手工业、商业和林副业生产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一般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 [6].
稻作生产与生态保护在农业生产中 ,瑶族人以种水稻为主 ,其主要是粳米和糯米. 在龙脊 ,水稻耕作遵循这样一个规律 :“四月八下秧
,五月八种田 ,十月收稻谷”. 在龙胜瑶族地区还是以农耕为主. 稻作农耕的程序首先是播种,整个播种期从清明开始到夏至前结束 ,前后
历时 2个多月. 浸种是农耕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种出好苗”的耕作经验 ,其方法就是把谷种用盐水浸泡,达到杀除病害虫和催芽的要
求. 育秧田是育苗的基地 ,要选择出水匀便、朝阳、高低适中、土质松软、肥沃的田块. 做育秧田 ,从冬翻、打水开始 ,要经过犁田、耕
耙捣碎、平整、捣沟、削平、耘秧田、推秧板、刮秧板等七八道工序. 稻作生产的真正种植是从插秧开始的 , 即将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大块的稻
田里[6].从移栽开始就要进行水利的良好灌溉. 在龙脊的瑶族地区 ,灌溉是用竹简把水从远处溪水中引过来,然后在每块田头挖一个小缺口
,让水从第一块田顺着一级一级往下流至最后一块. 在灌溉的时候 ,竹简就代替了水沟 ,或是其他的喷洒模式 ,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竹
简也显示了原始的生态性. 这种灌溉方式体现实用性的同时又不缺乏其科学性与生态性 , 且在可持续利用上也是行得通的. 以前龙脊瑶族人
以农家肥做肥料 ,现在只是在插秧之前用农家肥 ,耘耥则是用化肥 ,农家肥与化肥并重 ,禾苗的产量更高.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农业技术员
的指导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农历八月是水稻的收割季节 ,由于龙脊瑶族地区的水稻种植在山上 ,农民只能用双肩把稻谷挑回来.·110
· 林业调查规划 第 35卷经济生产与生态保护在龙脊的瑶族地区 ,经济作物主要是玉米、红薯、芋头、木薯、蓝靛等 ,每样农作物都有种
植的时令. 红瑶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 :“正竹、二木、三棕、四桐、五谷、六粟、七产、八面、九藠头、十月种菜放浪牛”. 红瑶地区林业也
是副业之一 ,所以也有树木种植的时令 ,这些时令是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并代代相传下来的. 除此之外 ,由于瑶族人喜欢打油茶 ,
茶叶的种植成了经济作物的一部分 ,所以在瑶族地区也流传许多关于采茶的山歌. 例如 :“谷雨摘茶特别香 ,三月摘茶茶又短 ,四月摘茶
茶又长 ,叫哥摘茶莫摘尾 ,要留茶尾长茶山”(农学冠 , 2009). 这些瑶歌不仅道出了采茶季节 ,也道出了采茶方式. 龙脊的红
瑶每年都要种植蓝靛 ,蓝靛是瑶族衣服的主要染料. 蓝靛的种植也是在农历的三月份 ,几乎与玉米、红薯等同期. 红瑶妇女喜欢穿民族服装
,并且都是自己织出来的 ,因此对染料特别重视.除了农业生产方式 ,龙脊的瑶族地区还开展了旅游业. 龙脊地区瑶族人基本上以旅游业作
为经济的依托. 在龙脊 ,农家旅馆随处可见 ,而农家菜更是必不可少. 饮食是收益中很大的一块 ,收入也较多. 另外 ,制作和出售瑶
族服饰及装饰用品也是经济收入之一. 瑶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收益 ,他们在获利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
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地村民和生态旅游的相互依托 ,使得龙脊地区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 4 乡规民约与生态保护2 41
寨老制在龙脊的红瑶地区 ,寨老掌管村民生活中的大小事务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寨老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 ,一般每个村有
3、4个寨老. 现在的寨老对政策、法规类的事物基本不掌管 ,主要是处理居民的纷争 ,主理筹钱活动、建设募款等杂事. 例如 ,村里修
公路 ,具体的路线寨老都亲自勘察 ,对于不合理的路线 ,寨老则提出意见 ,选择绕弯较少的路线 ;在修公路之时 ,必定会经过某些农户
的山、田等 ,针对农户山、田受损的状况 ,给予受损农户合理的补偿 , 具体补偿细节 ,都由寨老召集村民商量 ;由于种土豆的经济性比
油菜稍好 ,因此村民不愿种油菜 ,寨老就规劝村民种油菜 ,以增加龙脊景区的景观性 ;景区才开放时 ,村民争相去接游客 ,贩卖旅游产
品 (民族服饰等),忽略了生产 ,也造成了贩卖混乱的局面 ,寨老就对村民接游客进行了规范 ,把十几户分为一组 , 几组轮流去接游客
,没有轮到的那天村民就进行日常的生产 ,从而规范了村民接游客的秩序与公平性 , 也保证了整个旅游活动的有序性. 此外 ,寨老还告
诫养马的村民处理好马粪的问题 ,保持整个村寨环境的清洁.2 42 乡规民约、习惯法民族民间乡规民约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
古以来 ,保护境内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 对破坏者给予惩罚都是各地乡规民约始终强调和贯彻执行的一个主要内容 ,也成为瑶民生态意识
显性的文字表达和具有强制执行法力的习惯法 ,其精华部分已形成今天构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基石(徐祖祥 , 2001). 最初
,每年的清明节前 ,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商量制定出一些条款 ,在清明节时告之公众 ,一经宣告 ,村中所有的人都要遵守. 因为清明节
前后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 ,这些规定一般是禁止村民上山随意砍挖竹笋和树木幼苗 ,不要到他人田地里随意践踏等. 到了这个时节 ,寨老也
会通知各农户看好自己家里的牲畜 ,以免到田地里践踏作物幼苗. 这些习惯法对村民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同时对竹林的自然生长也起到了保护
的作用. 在龙脊村 , 对于违反寨规的人 ,如乱砍乱伐 ,特别是砍掉寨中风景树等 ,会受到整个村子人的排斥 ,不承认他是寨中之人.
此外 ,普遍订立了护山育林、兴修水利以及桥梁、公路并禁伐、禁猎、禁渔等乡村规约 ,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增补、添加 ,改革开放后又将
这些内容吸收、纳入各村的“文明公约”. 随着景区的开放 ,龙脊生态旅游的发展 ,村委会又设立了生态旅游协会 ,呼吁村民齐心协力保护
环境 ,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在生产上 ,对生产时令与节气的运用和忌讳使得瑶族人充分掌握了生产方式 ,丰富的生产经验不仅在农作物
上获得丰收 ,也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循环利用. 唯有如此 ,龙脊地区才会有这等好山好水,也让红瑶脱离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和吃一山过一
山的生活 ,能够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3瑶族生态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借鉴第 6期 杨主泉 :南岭山区瑶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111·调查数据显示 ,瑶族人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很高.瑶族在其生产及日常生活中 ,或显性或隐性地显示出了其生态观念 ,对整个生态
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 ,瑶族人的生态观念对现代社会也有借鉴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 ,当代人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
济利益 ,而后又以更大的代价来挽救生态. 在这点上 ,可以借鉴瑶族人的生态观念 ,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在利用和改
造自然时 ,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对森林资源 ,要从多方面进行保护 ,不仅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更要落实到实际
当中来 ,只有做出实际行动 ,森林生态才能维持平衡. 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 ,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
限度. 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 ,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与自然和谐相处 ,走人与自然同存共荣
的发展道路.人类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 ,就必须依靠自然资源来求得生存 ,利用自然来维持生命的延续. 龙胜瑶族人民能够遵循自然法则、
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适度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保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4结语瑶族传统文化精彩纷呈 ,对生态的保护
而言 ,瑶族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瑶族人从一开始就秉承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 ,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加注重对动物的保护和对植
物的合理利用 ,所以才有今天龙脊壮观的梯田及完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如何利用自然 ,自然会给予人
类同等的回报.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大自然会带给人类灾难 ;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大自然会造就一片美好的蓝
天. 在这一点上 ,人们可以借鉴瑶族传统文化里(上接第 106页 )] 喻庆国 浅议“长防林”工程的幼林抚育 [J ]林业调查规划
, 1994 (2) : 11- 14] 镇雄县交通概况 [ Eb/oL ] 镇雄县交通局网站. http: / /ztzx X
xgk yn gov cn] 镇雄县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 Eb/oL ] 镇雄县政府网. http: / /zt xxgk
yn gov cn[16] 吴长宽 ,李旭 与野猪共舞 [N ] 昭通日报 ,2009-11- 08[17 ] 王云贵 镇雄县积
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 Eb/oL ] 镇雄县委政府网http: / /www ynztzx com的生态意识 ,自觉地保护自然环
境 ,让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参考文献 :[1 ] 邓文云 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J ] 世界民族
, 2002 (3) : 56 - 60[ 2 ] 格玛江初 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 林业调
查规划 , 2004, 29 (4) : 23- 26[3 ] 何星亮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 J ] 云南[12 ]
张健 1东山瑶民俗文化中1 的生态适应及1 生态1 意1 识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4 (1) : 48-
56] 黄海 ,刑淑芳 盘王大歌—瑶族图腾信仰与祭祀经典研究 [M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06] 江帆 生态民俗学 [M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3] 景跃波 ,张劲峰 ,陈隽 云南藏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J ] 福建林业科技 , 2007 (4) : 210- 213] 刘保元 瑶族风俗志 [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7] 农学冠 ,李肇隆 桂北瑶歌的文化阐述 [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2009] 秦红增 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和文化变迁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8] 徐祖祥 瑶族文化史 [M ] 昆明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2001] 杨红 ,穰青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 J ] 西昌学院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6 (4) : 124- 128[D ]. 广西师范大学 , 2004] 陈勤 镇雄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 Eb/oL ] 云南省水利厅网站 http: / /www wcb yn gov cn] 关于镇雄县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 )的报告[ Eb/oL ] http: / /zt xxgk yn gov cn雷加富 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 Eb/oL ].http: / / scholar google com李旭 镇雄扎实推进林产业发展 [ Eb/oL ]镇雄网县委政府http: / /ynztzx com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