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专题」:谈中小学班级管理(1)【杨存保】

 太行文学l苑 2023-05-25 发布于河南

编者按:

杨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很早就读过的。今日重读,仍觉收获良多,是以编辑刊发,以期能让更多的老师和班主任从中受到启发,得到益处,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就知足了。

当然,我们也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文友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写出独特的经验与体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谈中小学班级管理


谈到班级管理,大概会有教师认为:一群不大的孩子,卡严他们,抓出成绩(分数)不就行了。而我自己却从实践中体会到: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管一个班容易,管好一个班就不那么容易。管班是咱教师的事情,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当一个教师容易,当好一个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时,第一感觉首先是:活泼、天真、可爱,你总不能说他们是机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一个个学生带我们走进的是生命的原野,更是心灵的世界。我们是在培育生命;我们又是在培育心灵。我们所做的事,是育人和教书(请原谅我把教书育人这一惯用语颠倒过来讲)。当一个班主任,要把全班几十名学生建设成一个团结文明向上的班集体,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少年,再由少年走向青年,长大成人并能成为社会上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一个人从学前班算起到大学本科毕业,要接受十七年的教育啊,而小学阶段占了六年,初中占了三年,小学约为三分之一,初中约为六分之一,这两个阶段在人生长河中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既是学生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又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咱们教师如果只注重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不顾其它,很显然是违背教育的本质意义的。我觉得,咱们所从事的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育人工程,是培育健康生命和心灵的工程。

所以,班主任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一个由几十名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就应该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还应该懂得管理学一些常识。又因为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师应该是播种心灵的艺术家,而不是冷酷无情的教书匠”。说这么多费话,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管一个班,“卡严”只是一个太普通的说法。严是对的,关健在怎么去“卡”严,抓成绩也是对的,关健在怎么去“抓”。我们总得讲究个方法、原则吧,总不能违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去简单从事吧。

咱们也是从小学、初中接受教育过来的,如果你的班主任对你冷酷无情、简单粗暴,你一辈子在心中可能会有抹不去的阴影,但如果你的班主任对你疼爱有加,备加呵护,既传授你知识,又教你做人处世之道,恐怕你一生中更难忘怀。因此,管理几十名学生,就应该不仅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更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我们的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育人。育人,是很难的,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奉献。下面我讲的一些东西,仅供大家参考,以便在工作中尽量地去减少我们的主观随意性。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啥叫管理?这本是管理学中的问题。班主任要管好班级,了解一点管理学常识是有益处的。对于什么是管理,从古至今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释,我也不想赘述。我个人的解释难登大雅之堂,说出来可能是一种笑谈。我认为“管”,就是谋划和安排事、解决或者处理问题;“理”,就是说安排事情和处理问题,要有条理、合情理。中国管理学者翟立林提出:“管理是通过组织、计划等行动,把一个机构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扬最大的效果,以达到机构的目标,完成机构的任务。”这才是专家正统观点。管理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反映的是生产力和科学的情况,比如管理技术、方法等要讲科学,社会属性则反映阶级意志的一面,如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等,要讲究方向正确。班级管理毫不例外,同样有这两重属性:管理方法要符合教育科学,培养人才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班级管理的涵义就是:班主任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协调任课教师和全班每个学生个体活动,利用学校、班级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出一种比教师或学生个人活动力量大得多的集体力量,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一种职能活动。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如果说家庭是组成国家与社会的最小细胞,那么一个班级(甚至班小组)则可以说是社会组织形态的一个最小单位,或者说是社会的缩影。因此管理班级必须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

任何管理方法都有一些基本特性,比如管理的目的性、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从学校管理来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最大目的。所有管理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学校的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如教师队伍管理、后勤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其中对学生的管理又分为德育管理、智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安全及劳动管理等,并各有分工负责的专门系统或专职人员。学校这些各方面的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最基层的管理客体,也即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上来。而班级管理则是直接面对学生,班级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的综合落脚点。这正如俗语所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此,班级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班主任通过微观管理来把学校各项管理具体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体现学校管理意图,服从学校管理大局,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就应该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文明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全班学生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也是班级管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班级管理的意义是什么了: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学校全面工作的管理,有助于教育方针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助于学校建设良好的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同时,加强班级管理,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班主任要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并要与社会联系起来,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直接性。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管理,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班主任是要直接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2.综合性。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的管理,是分工到不同的系统部门或专职人员的,而班主任则要承担起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教育管理的责任,集诸任于已一身。因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呈现出综合性特点。

3.复杂性。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教育,决不可以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又各自不同,这便呈现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也意味着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4.具体性与灵活性。针对每一个学生所呈现的不同个性特征,对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要分析其生成原因,教育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地分别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才会见成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龄段的变化,教育方法也要随之灵活地变换,不能一成不变。

三、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如何正确认识学生,表现出一个教师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认识。没有正确的学生观,也就不会有正确的质量观。因此,怎样来认识和看待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人的一些说法是:“小孩子家,懂什么?叫你干啥你就干啥行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学生观。普通人这样说可以,我们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就有失身份,决不可以。农民管理庄稼,要遵循农作物的发育生长规律,而我们管理学生既要遵循少年儿童身体的发育生长规律,更要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身体发育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果我们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就要从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做起。

学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自已不懂的东西。凡是向前辈、能人学习的人,都是学生。这是泛指一切受他人影响和教育的人。而我们所说的学生,是指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的受教育者,这是特指。接受初等教育的称为小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称为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称为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就咱们所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来说,我们主要指初中和小学学生,即中小学生。

下面所讲的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咱们教师都是知道的,我只不过是简单地综合了一下,强调大家应该重视。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学龄初期或童年期(6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1418岁)。37岁的幼儿入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教育,612岁的儿童为小学阶段的学生,1115岁左右的少年为初中阶段的学生。1418岁左右为青年初期,则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了。因此,我们把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统称为青少年。而小学的学生是儿童,初中的学生是少年,合起来称为少年儿童。前边所划分的各个学龄段的年龄之间都相交叉一岁,实际是指在那一岁左右。

1、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①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他们的思维很幼稚,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很不发达,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更不要说用语言表述一定概念了。所以,语文教材上安排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再进一步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是科学的。他们独立性、自觉性很差,最显著的特点是依赖老师、依赖父母。在行为上表现出爱说、爱动、爱问、爱模仿的特点。但注意力不持久,心理活动很不稳定。再就是遇事天真,头脑简单,动不动就喊报告,老师的话就是“最高指示”,不管对错都听,甚至还经常爱拿老师的话唬人。

②中年级学生(三、四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各项生理发育比较平稳,但大脑发育较快。据有关生理解剖资料证明,9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仍是比较幼稚的。他们的心理活动趋向稳定,比一、二年级的学生较容易集中注意力,语言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有时常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就是根据这一规律安排的,就是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较快,对“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概念尽管有些模糊,但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萌发并逐渐增强,开始尝试发表自已对事物的看法(“自我意识”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这就使班级工作的难度有所加大了,需要班主任妥善处理问题,继续保持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了解这些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低龄生吃吓唬,批评成啥挨啥,说啥听啥,而到了年龄大些时,学生不那么听话了。

③高年级学生(五、六年级)。这一学龄段的学生身高体重明显增长,到六年级或初一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成人依赖性减弱,在行为上常想摆脱父母控制而独立行动,出差错后又反过来寻求大人帮助。在智力方面有较大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如制作玩具、学习某种特长等。他们常常把某些脱离实际的幻想当作人生目标、盲目崇拜等。比如在笔记本封面上贴影视歌星照片,甚至有时模仿他们的动作行为。

④初中阶段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所表现出的特点,有和六年级学生上述相同之处。此外,由于身高增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了朦胧的性差别意识。比如做操站队、下课玩耍等,在小学时男女生可以不分彼此一块活动,而一到初中,女生在站队时总是要羞答答地与男生之间拉开一段距离,课间活动各玩各的,阵线分明。虽说他们对教师仍有某种程度的依赖性,但常常认为自已已经长大成人,感到自己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想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表现出不愿意处处听老师的话,爱自作主张,甚至顶撞老师和家长。同时,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交活动增多,开始关心和建立非正式群体(即意气相投的几个人常在一块,遇事抱成一个小团体),并爱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

实际上,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他们在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自我评价往往偏高,常自以为是,太过自信;有时又过于偏低,觉得自己啥都不行,自卑感较重。对他人评价有时常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行为易走极端、错误易反复。这些都是少年身心特点的呈现。少年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错的时期。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既不能用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也不能把他们当成年人对待。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能否顺利地渡过少年期,对他终生发生深远影响。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少年的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年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如何对待他们。

(二)学生是自然人。这就是说,学生个体自身的遗传素质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如身高、气质、性格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与父母相似的特征,但同时也表现出自已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而个性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法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由此才有了个别教育、个别辅导。针对学生 不同的个性特点,该刚则刚,该柔则柔,更多应该是刚柔相济,柔中带刚为最好。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求我们教师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了。

(三)学生是社会人。说学生是社会的人,这就是说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社会因素对其成长发展过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在家里,受父母影响;在学校,受老师或同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则受各种风气的影响。好风气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不良风气的影响,则使学生心灵受到污染,对学生成长有害。家里的、社会上的各种影响,都会在学校、在班级里有所反映,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班级是个小社会,班主任要努力建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原因。只有把班级当作社会看,努力建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才有可能会527

(四)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是教育劳动的对象,但同时又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思想感情的生命个体,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同于其它动物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该给予正当的满足。所以在我们的心理上,就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认识的对象,而是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诸如情感、需要、动机、兴趣等等的联系(也叫心理系统),而这种心理联系是双向的。比如尊师爱生,教师爱生,学生才会尊师。正像山谷回音一样,你对高山喊:“我爱你”,山谷回答也是“我爱你”,你对高山喊:“我看不起你”,山谷也回答“我看不起你”。这也可以称作是山谷效应吧。

总之,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甚至就连差生,他们对教师都有一个心理期待,即希望老师热爱他,愿意教他,平等地看待他;其次希望同学看得起他,家长高兴;再就是希望取得成绩受到老师表扬。因此,我们在管理上,就要根据这些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

我们当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更应该对学生有宽容之心、有理解之心、有关爱呵护之心,去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做人处事,学会自理自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真正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看待,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来看待,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和细小事情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想象力,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句话,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是要以人为本的话,我们搞和谐教育就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一切要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决不可做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蠢事。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要搞好班级管理,最好向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学习,把握好两个原则,即民主化、科学化。班级管理的一切方法,一定要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为什么班级管理一定要讲民主、讲科学呢?这是因为:中国社会正在向民主与法制迈进,讲民主、讲科学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大家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除国有企业外,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如中外合资形式、股份制形式、以及个人投资的私人企业等如雨后春笋。在管理体制上,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人大、政协代表组成的成份代表了更广泛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党务政务进一步公开、透明,接受全国民众与法律的监督。再者像登诸报端的“民告官”案件并且能胜诉的案例,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等等,这都一一印证着中国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进程。同时,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注重了经济改革要保持可持续性、健康、和谐、有效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班级管理也必须充分讲民主、讲科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能使学生适应知识进步与历史发展的形势要求。在这里,我把自己对魏书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的理解和实践体会谈谈,与大家切磋探讨。

(一)民主化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进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做人的,他们正处在成长之中。他们与教师相处的时间,远远大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的一切管理、班级的一切管理都是为他们健康成长服务的,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是来学校“受管教”的。为学生服务,既包括指导学习,关心思想动态,还包括料理生活,甚至吃饭喝水都要关心才是。说我们的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正如说领导是人民的公仆一样,更何况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一点,班主任的心态必须端正。端正这一心态,才能避免家长作风、官僚主义、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2.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这种互助的人际关系,既指学生之间,也指师生之间。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学生在校就要靠老师,靠同学。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了困难,班主任不仅要教育同学们互相帮助,并且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养成了这种互助习惯,学生将来到社会上才可能促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古人对人性之初有善恶不同的观点。有种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性相近,习相远”。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并无善恶之分,但我认同“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习”是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经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人性都可以向真、善、美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个性发展内容较多,重点是做人品质(人性的深化)、兴趣爱好、特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必备基础,指包括动机、情感、意志、毅力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个性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人的兴趣爱好、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特长)得到充分体现。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可能都是他们的特长,只有一部分才是。特长可以是自己发现,也可以是别人发现。1983年美国学者加得勒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九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智力、视觉智力、节奏(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观察智力、存在智力。这就给我们以启示:个体之间都存在智力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学生某一方面弱,并不影响他在其它方面发展。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抓好非智力因素培养,在此基础上,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体现自我价值。这就是我对发展学生人性与个性的理解。正确与否,大家可以切磋。

4.决策过程要民主,多与学生商量。这一条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上的。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扬民主。更何况古人都知道讲民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班主任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参与班级事务决策,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民主意识,而且会使决策更可能适合于学生生活实际。当然,对不正确的意见或建议,班主任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使其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避免极端民主化,造成“无政府主义”。

(二)科学化原则。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目标计划系统。一个学期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口号为班集体奋斗目标,同时还要根据期目标来确定月目标、周目标。班级整体和学生每个人都要确定这样的分阶段目标,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保障目标的实现。分阶段目标也称为子目标,包括日常行为习惯、各科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一个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能唤起学生集体意识,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个人奋斗目标与班集体目标是有一定联系的。没有目标,就等于前进没有方向、没有动力。

2.监督检查系统。各个目标的监督检查,根据民主性原则实施。如学生互监互检,组长监督检查,班委监督检查,班主任监督抽查,由下而上一级对一级负责,主要应依靠广泛发动班内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班主任教师实际上只起宏观控制与协调作用。没有监督与检查,目标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3.总结反馈系统。对目标的落实情况,班主任可通过周评、月结、期末总评三个阶段来掌握反馈。具体在每一阶段的总结反馈,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

①每个学生总结自己的目标落实情况,逐人在班会上汇报。②组长一一检查,向班委汇报。③班委抽查并向班主任汇报。也同样是由下而上一级对一级负责。各级检查都要认真,汇报要具体,以便班主任掌握全局心中有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存保,网名雪里青松,退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曾任学区校长十年)。从小爱文学、爱文字。在职期间爱写工作随笔,并在《安阳日报》《林州教育通讯》发表通讯报道多篇。近年来有文章散见与《芝兰园》《太行文学》《当代大作家》等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