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门子弟上大学》

 老玉米棒 2023-05-25 发布于广东

《寒门子弟上大学》试想呢,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出生贫寒,第一个孩子在18岁之前从来就没有见识过什么是精英生活,他在贫民窟长大,念家门口的学校,身边全部都是斗殴、吸毒或者是堕胎的同学。18岁之前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同时也非常的一致,所以他形成了一套非常坚固的自洽的价值观,那就是永远不要找关系,要靠自己的实力。

第二个孩子呢,也同样出生贫寒,但是因为某个机缘巧合地机会,比如说奖学金或者政策扶持,他18岁之前意外地进入到一所他本来进不去的精英学校读书,在那里度过了他三观尽碎的青春期。面对着根本难以想象的财富、地位、教育资源和社会交往方式,他感到割裂而迷茫。

18岁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同样以优异的学业进入了这个国家一流的名校。一所被精英乃至是被富豪家庭垄断的学校。大家觉得这两个孩子,谁会过得更快乐一些?

《寒门子弟上大学》首次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准而深刻的对比概念,叫做“双重贫困生”和“寒门幸运儿。”

双重贫困生体现在他不仅在经济条件上贫困,在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本上也非常贫困。他们对于名校和那个围绕着那个名校产生的精英世界一无所知、局促不安。而相反寒门幸运儿的幸运之处在于他提前体验到了精英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资源。于是当他18岁成为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一切早已驾轻就熟。有人可能会说大学是完成学业的地方,我们来看一看学业表现吧。双重贫困生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非常讨厌向他们求助,他们不习惯于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旦遇到学业不顺的情况,他下意识的反应是我应该再努力一些,而去找教授呢,是在浪费对方时间。相反寒门幸运儿理直气壮,他们相信师生本就可以成为朋友,所以不管是教授还是系主任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只要我需要都可以变成我的朋友。而如果我的出现了问题,第一反应也不是我应该更加努力,而是直接找到老师去问他,打分标准是什么?我对我的分数有异议,我觉得我可以得A,为什么我只得了A-?

我曾经一直坚信人就应该待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我也曾经不理解如今的教育焦虑。但这本书,最起码给了我三个不同的角度:

一,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二,年纪越小,这种能力可能就越强,越能把外在的冲击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

三,我知道仰着头很累,但天空不会因为我拒绝仰头就不复存在,而如果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仰着头,甚至坚持仰进了深夜,我们又如何想象除了蓝天白云天空还会有星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