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9技 而今识尽愁滋味——伏笔照应技巧-中考语文作文写作36技精讲课堂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中考写作36技系列课件中考写作36技09而今识尽愁滋味伏笔照应技巧目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
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
;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伏笔照应法”。“伏笔”与“照应”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
所谓“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
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伏笔”的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所谓“照应”,就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
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
示。 “伏笔照应法”,就是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边再进行呼应、说明,它是一种
增强文章内部联系、勾联全文的重要谋篇技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结构也更加严谨。经典解读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
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这一句既照应了前文“我最好的朋友”,又为下文杰里找爸爸来救“我”埋下伏笔。 一、关于伏笔 1.设置伏笔的方法:
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鲁迅《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时,“河流的左右都是碧
绿的豆麦田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使我的
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三次描写到触手可及的“豆麦”,就为下文看戏回来偷豆吃的情节埋
下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设置伏笔。如鲁迅《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
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
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③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设置伏笔。如鲁迅《孔乙已》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买了酒
喝了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是“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情景,“用手慢慢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是为后文的推测孔乙己“大
约的确死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设置的一个伏笔。读完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手走去的孔乙已是必死无疑的。这一结果的得出来源于前文的“用手慢
慢走去”的提示。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
是在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里的心理描写
交代了“我”不敢冒险的原因,为下文“我”爬悬崖遇险埋下了伏笔。  2.伏笔与铺垫的不同: ①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
不多,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所以,伏笔一般是“隐性”的;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
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②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
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③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是对将要在作品
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
物或事件,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等。 二、关于照应 1.照应的方法: ①题文照应。
《驿路梨花》一文中多处出现“梨花”,有物有人,与题照应,结尾处引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点题。   ②首尾照应。注重对首尾
照应的锤炼,往往能使语言不仅为信息的载体,而且成为贯通文脉优化结构的手段,以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如莫怀戚的《散步》
,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再看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段文字的照应,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
,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
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③前后照应。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能显示结构的严谨和精致,行文的流畅和通达。《白杨礼赞》除首尾照应
外,主体部分多次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类的语句,前后照应十分紧密。  ④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
》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⑤细节照应。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从
穿着新的大衣出场,到裹紧大衣退场,加上其中一“脱”一“穿”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前呼后应
,浑然天成。 ⑥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
而起伏变化。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标题设悬,《背影》用开头
倒叙设悬等。 2.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②“伏笔”与“
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三、运用“伏笔照应法”应注
意的问题:  ①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应也是紧扣伏而来,补充前文,必不可少。只有伏、应相生,方能魅力无穷。  ②伏笔要巧,最忌刻
意显露。要看似漫不经心,随意顺笔一带而出,让人毫无察觉,正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后一经照应,读者回头看去,顿觉光彩大放,从而领
悟作者匠心而产生较强烈的审美效应,否则会弄巧成拙,劳而无功。  ③伏应要有间隔,前后不宜紧贴。前伏如果太近,后应又过急,就容易使结
构流于平庸呆板,缺乏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吸引力。真题解析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 2015年深圳中考作文延续了之前几年的命题
思路,即关注“中学生情感生活”这一大主题,在这一大主题的要求下,需要考生写出真实情感,同时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回家”这一主题看似
简单,其实需要考生更细致的构思。 从“回家”一词的涵义上而言,它既可以是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家,不管是何种原因离开了家,但离
家后的经历让自己在思想上经历了挣扎、释怀、蜕变,意识到家是充满温情的地方,是让我们栖息的港湾;也可以是回到故乡,故乡是祖辈生活的地
方,是家族的根。回家,其实是一次寻根之旅;还可以是回归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人生的信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
得到了提高,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品位的远离,道德的滑坡。我们呼吁高尚精神和崇高追求的回归。 就写作而言,第一种是对亲情的渴望
,考生应写出真情实感;第二种是对根的追寻,考生应由回故乡道出寻根的深刻含义;第三种是寻求精神的皈依,考生要避免空谈,应结合自己的经
历来点明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意义。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四个方面: 1.立意正确。这一题目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体现出初中生应有的积
极进取和人文关怀,切忌为求创新而改变立意。 2.结构清晰。考场老师阅卷快,所以结构设置上,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
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要把思念之情融入思念之事中,这样文章才显得合情合理。 3.选材新颖
。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材料,使文章独具一格,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 4.语言优美。可适当增加修辞,使语言更有美感和气势
,避免平铺直叙。回 家 不知不觉,16岁的生日快到了,中考在倒数的日子中不断临近,心情也随着愈发压抑。近来,同学间流行起写同
学录,为时光镀上一层伤感。〖“时光”也可以“伤感”,跟后文欢乐的场面形成对比。〗 这天晚上,我在餐厅买了一份面条,其实并不是
想庆祝一下自己的生日,只是意识里觉得这一天不应跟平时一样落寞。但跟平常一样的是,面条里夹杂着英语单词的味道。临近中考的这段时间,晚
上背诵5个单词成了我的习惯。〖晚上背单词的习惯更增添了中考的紧张气氛。〗 匆匆走在回教室的路上,无意中向熟悉的教室望了一眼
,发现唯有我们班灯光尚未亮,路上似乎也少了同学们的打闹,总有一丝诧异,但随即被手里的单词表淹没,我继续向前赶路。〖教室灯不亮,没有
打闹的同学,同学们都去哪里啦?这样写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走到教室旁,发现每一扇窗户都拉上的窗帘,静悄
悄的,没有了往日课间里喧嚷吵闹的氛围,难道同学们集体去上什么课了吗?轻推教室门,我分明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灯光瞬间照亮了整个
屋子,我的眼睛被猛地晃了一下,紧接着耳畔响起了熟悉的“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一张张洋溢着调皮与笑意的青涩脸颊出现在我视线中,他们有
的手捧礼物,有的手拿气球向我涌来,将我团团围住。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英语单词,什么数理化公式,通通消失了,泪眼朦胧中只是一张张笑
魇如花的面颊,泪光中我看到了何琳脸上快乐的笑,我突然想起来几天前的那张同学录。〖一切悬念在这里解开,同学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让
我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契合“回家”这一主题。〗 那天下午,何琳递给我一张同学录,我在“近期愿望”一栏中顺手写下“希望有一
场生日聚会”,中考那么紧张,我只是随便一写罢了,没想到……这种感觉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插叙,说明交代同学们为我过生日
的缘起。〗 我幸福地笑了,可两行晶莹的泪珠却顺着脸颊滑落,临近中考,这群“用心良苦”的战友们,却依然满足了我的愿望,使我满怀
温暖与感动。青葱岁月里,有你们真好。 当时光扯着长长的衣袂滑过,蓦然发现,原来他们一直都在,或调侃或耍宝,或细心或知心,一张
张青春洋溢的脸上勾画出友谊诗一般的轮廓。 16岁青黄不接的岔路口上,感谢大家庭中你们的存在,让青葱岁月的小径上开满金色的蔷薇
花。〖结尾抒情点题,升华中心。〗 1.选材新颖,切入巧妙。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讲述了同学们给自己过生日的经历,写出了友谊和情
怀,展示了班级大家庭的温馨。 2.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文章紧扣话题行文,处处设置悬念,然后逐一为读者解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和可读性。 3.形象可感,语言灵动。文章语言新颖,多处运用修辞,新颖动人,读来如饮甘醇,一股清新的感觉油然而生,向读者展示了
其扎实的基本功。真题解析◆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题◆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
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
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避免误区,审题要准。
“给予”就是“使别人获得,给”的意思。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词,它往往包含着关爱、奉献、支持、鼓励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予”
无所不在,你可以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他人也可以把相关的东西给予你。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给予外,社会、国家、自然等都可以成为给予的主体
或客体。很显然,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考生讲好“给予”故事,针对“给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无疑是一道人人有话可说的好题目,充满了
人文关爱。 不过,题面简单,并不代表着审题不会出问题。审题时,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给予”仅指物质
层面的东西。物质上的支持、帮助当然是“给予”,但精神层面上的关爱、表扬、鼓励等同样是“给予”。如果在审题时局限于前者,就会使写作的
空间变小,从而自缚手脚。 误区二:认为“给予”只能写正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给予”传递着正能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无
论是你给予别人的,还是别人给予你的,都不可能全是正面的东西,也会有负面的,比如“痛苦”“羞辱”“伤害”等。事实上,题目中导语给出的
三组对比性质的短语:“明月清风”与“荒漠戈壁”“成功快意”与“失落伤怀”,“点赞鼓励”与“吐槽鞭策”,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考生构思时,正面的、反面的内容都可纳入视线。 误区三:认为“给予”等同于“恩赐”,甚至是“施舍”。这三个词确实都带有“给”
的意思,而且都包含善意,但“给予”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一般是平等的,而“恩赐”与“施舍”则有一种怜阀的味道在里面,甚至是居高临下。如果
不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别,那就有可能写偏。 因此,考生在审题时,应该深入挖掘,全面准确,避免一叶遮目,以偏概全。否则,就会影
响立意、选材和写作,最终影响作文质量,影响得分。 2.拾级而上,立意要新。 意高文自胜。意是文章的灵魂。考场作文,如果
立意新颖,与众不同,那就能令阅读者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从而斩获高分。考场作文如何立意呢?方法是尽可能地避开常见立意,拾级而上,
力求出新。比如别的考生都围绕人与社会立意,你却聚焦人与环境立意,写自然对人类一直以来的无私给予,反思人类现在应该给予脆弱的大自然什
么,这样的文章,阅卷老师能不刮目相看吗?再如,别人都写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你却写人与国家之间的给予,抒发爱国情感,这样的立意更是不同
凡响。 除此之外,立意时我们还可转身向后,反向立意,一样可以出新出彩。“给予”这道题目,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从正面立意,写
爱的给予、美的给予;如果你能反向思维,去写恨的给予、丑的给予,比如别人给予的痛苦,自然给予的警告、惩罚,这样的立意也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反向立意最后应“化负为正”,以正面的情绪作结。 当然,如果立意时你愿意向深处挖一挖,一样有可能获得新的发
现。比如“给予”这个词,表面上是“给”,其实它还牵涉到“获得”这话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给予”与“获得”的关系。你如果能挖到这-
一层,认为一个人不能总是获得,也要给予,这样的立意,就要比普通的立意深刻一些。也许就因为这一点,你的作文会提升一个档次。
3.谋篇布局,思路要清。 写“给予”这道题目,首先,要确定一下文体,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甚至可以写说明文,介绍动
植物之间的相互给予等。其次,要在精选素材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果写记叙文,就应该设计一条线索,比如以时间先后
为序,想好“给予”的前因后果,想好写哪几件事、哪几个人物,想好怎样开头和结尾,如何制造悬念和波澜,结尾如何点题等。如果写议论文,则
要考虑如何引出议论的话题,何时亮出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进行论述,如何总结等。最后,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边想边在草稿纸上把
关键词按照思考顺序逐一写下来,这样一来,动笔时就可随时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唤醒记记忆,校正自己的思路。给 予 “一路走来,你将给
予别人什么?”面对今年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里的询问,我也和考场里的学生一起陷入思考。回顾走过的日子,我渐渐清晰了我的答案。 太阳
的位置可变,但温暖人的心却始终没有变过。大地是宽厚的,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会有沉甸甸的收获。诗人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早就告诉了我:人生不已,给予不已,奉献不已。  “谁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培养成才。如今两鬓斑白,年老多病,是该我挑起家庭重担的时候了。主动为他们延医问
药,嘘寒问暖。尽量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力所能及地让他们乐享天年。给予父母最好的东西,就是一颗孝顺之心,给他们送去保障、安慰与快乐。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从踏上讲台,陶行知的这句话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面对单纯稚气的孩子,面对一双双孜孜以求
的眼神,你能不付出百倍的努力吗?不然,我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对我的信任呢?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是我最大的满足。给予学生最好的东西,就是一颗责任之心,尽自己所能,给他们送去知识、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教育我如何对待人民、对待自己的国家的正确态度。是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迎来新中国的春天,是亿万人民战天斗地、辛苦付出,才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予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走上了今天繁荣富强的道路,在世界舞台上骄傲地挺起来我们的胸膛。国家给了我们安宁、富强和幸福,我能给予国家什么呢?唯有一颗报效之心,一颗奋斗之心,尽我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路走来,又将一路走去,不问收获,但求耕耘。在这条路上,让我们记住“我能给予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催促我们不断奋进的号角! 我给予,我奉献,我骄傲! 结构上前后照应。考生用了开头结尾式的前后照应,在文中也多处注意照应。在概括的叙事中体现出叙事散文的特有风格。 诗句、名句的引用体现考生宽广的知识面和不同一般的语言功力。谢谢观看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