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的改变》CHAPTER 5——3.住在孤独的城堡里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3-05-25 发布于云南

【今日任务】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5——3.住在孤独的城堡里,读完后,下面两个作业任选其一来完成。

 【今日作业】:

1、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改变并不意味着必须 180 度地扭转现在的人生,仅仅需要扩大一点可能性。

 这是书中的一段话,根据这段话,请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在哪里?看了这段话,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2、在这一章里,有哪个地方非常触动你?请写下来,并且把触动了你的感受说出来,再说说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知足而乐:

《5%的改变》CHAPTER 5——人际关系

3、住在孤独的城堡里

今天这个提问者的经历我有过一段类似的。

那是在我2015年经历一场疾病,经过一学期的治疗结束,再返岗时,换了工作岗位。一方面身体还在康复期,比较虚弱;另一方面心里还没有走出面对疾病的脆弱期,心理能量也很低。那时候就很不愿意跟同事们交流,尤其不愿意听到别人的安慰。也怕听到有人提到相关字眼,偏偏又总有人会提到一些他们听到的病例,多半又是些不好的结果。也许说者无心,可我听者就是会有意地到受刺激。我一半是为了调养身体,一半为了避免和同事的交流,常常十点多在家里把午饭吃了才去学校上第四节课,然后还照样要按学校要求交伙食费。现在回看那段时间,自己应该是处在抑郁状态吧,只是当时也不懂这些。

我是怎么走出这段生命低谷期的呢?

身体方面,该吃药吃药,该锻炼锻炼,该复查复查,慢慢康复。

心理方面,爱人的陪伴和关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其次就是靠自己,我独处时常常听书,尤其喜欢听蒋勋的音频,蒋勋老师的声音就自带疗愈效果,他对人性的了知,生命态度的豁达,以及看待世事的宏大维度,特别能给人精神力量。还有就是父亲的生命态度给我的影响,父亲一生坎坷,经历波折无数,但无论是生活的重担还是遭受意外灾难的打击,他都用坚毅的态度一次次挺过难关,从苦难中熬出来。这也是一股无形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和心理的能量都渐渐上来了,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再看书中李老师给提问者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合理化

在提问者看来,住在孤独的城堡里是问题,是困扰。可在李老师看来,“在城堡里有一个很大的乐趣,那就是观看城堡外的人活得如何'不幸’。类似于在下大雨的日子里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行人一路狂奔并且屡屡打滑,这时我们就会说:'幸好我没出去!’

我猜你的城堡帮你达成了很多类似的幸运。但你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除非你看一看别人的人生,才知道自己占了哪些便宜。所以,待在城堡里的时候,请你观察或设想一种城堡以外的生活,并回答:'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_______。’李老师的这一认同,对提问者所处的状态是接纳,让提问者惴惴不安的情绪得以安放。

二、尊重主体给建议

“否则就会怎样?有待你的探索。每天可以探索新的一条。坚持七天,然后反馈给我:在这七天当中,你待在城堡里的时间,总体来说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你待在里面的心态,是更平静了还是更不平静?”

李老师,或者说每个心理工作者,每次给来访的建议都是在先认同接纳后,再本着尊重主体的原则给出,让其去探索中获得生命体验,最终自己找到解答。

“感谢李老师给我这个观察的机会、这种视角,以及我说不上为什么,一种好像是对这种行为的允许。我知道我是自由的,不需要别人允许我做什么,但我好像从这种允许里感到了安心。”

人生路上总是会有高低起伏,会有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期,关键时候需要有高人指路,照亮前行的方向,迎来柳暗花明!

水晶:

我的作业:

读了这一节读者的提问,我突然想起来应该先想想,如果我来解题,我会怎么做。于是,下意识的把下半部分蒙了起来,又端起水杯,径直到室外休息去了。

从提问者身上,我看到了我B面:不喜、不善与人交往,不喜欢热闹,不喜欢麻烦自己和别人,但同时,又会去在意别人会怎么看自己。A面呢,就是姐妹们看到的:热情、开朗、活泼、幽默。

我自己的解决办法是:读书。一个内心丰盈的人,不太可能有溃乏感。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上的那些可能是缺点的东西,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修正。如果可能,我会把她拉到我们的读书营来。姐妹们的见地,犹如他山之石,没有正面去告诉你,去“训诫”你哪里不对,哪里需要修正,但会让自己反思。

李老师的办法,可能是:建议提问者把自己觉得哪些会对自己有“不良印象”的人列出来,每天主动去跟其中一个交流,探询对方对自己的评价,坚持一个星期,看看是什么效果,目的是让提问去“确认”自己以为的是否真的就是自己以为的。同时去感受与人交往是什么体验。

(以上是未看答案之前的解题)

李老师的解题思路之第一段“在城堡时有一个很大的乐趣,那就是观看城堡外的人活得如何'不幸’。类似于在下大雨阳城 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行人一路狂奔并且屡屡打滑,这时我们就会说:'幸好我没出去’”实在形象搞笑,莞尔之余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不就是我吗?

如果我是提问者,李老师的这个方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的答案可能会更具体,比如会是“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没时间陪伴儿子”之类。当然,提问者还在年轻,不似我这一把年纪,历尽千帆,有些选择虽有不得已,更多的选择是基于深思熟虑——怎样做更舒服更有利。

提问者的“观察者”视角,让她觉得轻松和安全,她其实也在一定的关系场上,学会了保持“安全距离”,不过份投入,参与,也不会被卷入某些关系里面去。即使是心理学老师,也会有想把自己掩蔽起来的时候,何况普通人呢。这可能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心理需求,只是有人做到了,有人做不到,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

李老师也“揭秘”,“我请提问者思考待在家的好处,背后的逻辑是:它可以被看成一种理性(好处大于痛苦)的选择,而不必当成一个问题。选择本身带来的困扰,也许并不比“觉得自己有问题”的困扰更大。”这跟我的选择是一致的,同时我理解为:转移视角重心,不强化固化问题,认清接纳自己,问题不是问题。

zhf:

住在孤独的城堡里       作业

虽然提问者在提问之初说:“我的困扰是,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回避人际关系,甚至根本是在切断和他人的关系。″这种诉求初步判断是想改变这种现状,要建立与外界的多一些的联系。但从后面的描述中,好像也不是一定要与外界有多少联系,只要保持现状,做到心安理得就行。

如果把这本书中的提问者看成病人,我认为这节中的提问者是病情最重的一个。他患上了人际关系焦虑症,从他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缺乏极大的安全感:不想走出城堡,不想工作出错,不想多说一句……这种种不想,就是为了避免出现预想不到的评判、批评、指责。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不热悉的,他觉得不安全的东西。

虽然对提问者有了一些认知,但如何破解,我给不出方法。

李老师的方法是:让提问者观察城堡外的人活得如何不幸。然后按照”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一一″的格式记录七天。李老师的做法实际上是让提问者建立我在城堡里不出去,但我心安理得的心理支持。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应该都存在要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时间段,不想在人际关系中让人有意无意触碰心理的敏感区,但随着时间推移,事事变迁,时过境迁,心理的敏感区就会自动消失。当然在敏感区存在时,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渡过,也是很必要的。比如:独自一人爬爬山,让大自然去疗愈;独自一人逛逛街,用满足需求去疗愈;独自一人吃美食,用美味去疗愈……

李老师在复盘中说:"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可能,改变并不意味着180度的扭转现在的人生,仅仅需要扩大一点可能性。”

是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性,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希望的那种生活就会出现。我在过去的作业中曾说过,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看电视的人,看电视让我愉悦,放松。晚上的时光基本在看电视,从加入学习群后,我开始边听直播边看电视,后来逐渐发展到少看电视,现在是基本不开电视,甚至是想不起来看电视。是电视不好看,不看了,还是不看了,才觉得电视不好看。我这么爱好的事情,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行动按钮一一读书,做作业改写了,而且是短时间内,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彩虹:

“呆在城堡里不想出来”作业:

看完这个案例,提问者属于妥妥的一个社恐者。按一般的想法,应该是劝他走出去,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交往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松蔚老师又来了一个“就不出去”的建议。让提问者找出不出去的好处,记录下来。

他要让提问者知道:它可以被看成一种理性(好处大于痛苦)的选择,而不必当成一个问题。选择本身带来的困扰,也许并不比“觉得自己有问题”的困扰更大。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待在城堡里的快乐,不要把它看成不正常的事。

其实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是自己不饶过自己。自己要按大多数人的活法来活,稍不合大众的大流就觉得自己有问题。

说来也有趣,疫情严重以来我戴惯了口罩。自己觉得戴着口罩蛮好的,别人看不出来这人是啥样,做个蒙面侠很自在,在冬春季节还暖和。我暗自在想,如果疫情再严重些时日,我会不会“见不得人”,彻底也变个社恐。

当然了,个人觉得还是要稍改变一下社恐状态,融入社会,有些时机才不会错失,有些误会才会因多一句话而消除。

彦绫: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5——3、住在孤独的城堡里

孤独,是很多人害怕的一件事。能享受孤独的人不多,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年轻的人时候,我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人,曾经在高中毕业后的一年里,每天晚上和好友两个人去青少年宫跳舞,跳了整整一年。但是,在舞厅热闹的人群中,我不但没有通过跳舞驱散了孤独,反而觉得自己是游离在热闹外的孤魂。

但,越是这样,我就越要往热闹中去凑。后来,我看过不少的哲学作品,发现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其实都是孤独的:人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无法让别人理解他们的思想。

沟通中存在的障碍,阻断了双方语言和思想的交流。

现在的我,更多的时候都是孤独的,因为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才能安心把时间用于我想做的事情上。所以,现在我并不觉得孤独是件坏事,只要把它利用好,那么它就可以让我更自由(这里是指精神与时间管理上的自由)。

我接触过不少患有抑郁的孩子,很多患有抑郁的孩子很不愿意和外人交流:无论家人怎么期盼他回归正常,他就是不开口,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把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包裹起来。

拒绝与外人交流的人,我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所有的引导方法,对他们都不起作用。只有还愿意寻求外界支持的孩子,愿意说一句两句话的孩子,我才有办法尝试着帮他们走出孤独。

我有过这样一个帮助孤独的孩子回家的案例,但是,我的方法和李老师不同:我是一点一点的引导,耐心地等待,李老师的方法是,让孤独者一个人去面对自己,记录自己,从而找到出路。

有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身在外地打工,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后来现自己可能出了一些问题,于是去当地医院做了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他给妈妈发了信息,说他病了,他想辞职去海边走走,去大川南北走走。

他妈妈吓坏了,害怕孩子出事,于是向我求助,并把孩子的微信推荐给我。于是,我有了机会和这个孩子开始交流。

最开始,我只是每天简单地向孩子发个问好的信息:早上好,小朋友,今天吃的早餐是什么呢?孩子会很久了之后才回复我的信息,再多的就不会说什么。

我不着急,还是坚持每天换着花样的问好,并不急于得到一个好的答案。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孩子愿意多说几句话了之后,我就好奇地对他说,如果他辞职去到海边,那么请他拍几张日出或者日落的照片给我,因为我虽然去过海边,但没有看过海边的日出与日落。

就这样,我没问他生病的事,更没问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无论他在玩什么、考虑以后怎么做事,我都会陪他一起想,甚至想得比他还要多,引出他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

这个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的父亲在他五岁时就意外去世了,她觉得重新组建一个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更好一些,于是孩子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她就再婚了,孩子经常放在奶奶家,她没有带在身边。

但是,现实很打脸,重组的家庭矛盾重重,孩子不但没有从重组家庭里得到爱与接纳,反而变得更加敏感与叛逆。孩子的妈妈无法平衡重组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孩子在高一的时候,自作主张地退学,外出打工。

她找到我的时候,她的愿望就是希望离家三年的孩子回家。我引导着她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我在和孩子聊的同时,她也要保持对孩子的关注,而这个关注的重点,不是孩子现在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孩子现在的感受。

在孩子妈妈的努力配合下,半个月后,孩子打消了流浪天涯的打算,决定回家。孩子说,在奶奶家,奶奶种了一片黄花梨,他非常喜欢黄花梨开花的时候,也喜欢收获黄花梨的季节。

我就引导着他畅想:假如这片黄花梨是他的,那么他如何通过黄花梨,过上自己期望中的生活。就这样,孩子慢慢地讲述着他的梦想,讲述着他的规划,直到他回到老家,回到妈妈的身边。

现在我不知道这个差点把自己关在无人理解、没人接纳的孤岛中的孩子,现状如何,我相信他的妈妈经此一劫,应该学会了如何接纳孩子,而孩子也因为长大了,不需要和母亲住在一起,那么他再次关闭自己的可能性,会非常的小。

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认为自己孤独的,基本上都是期望别人认可与接纳自己的人。有些时候,帮助他们走出孤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去倾听、去理解,陪着一起做梦、陪着淡淡聊天,都是帮助孤独者走出孤独来的方法。

这个提问者身处孤独中走不出来,通过他自己的描述,完全不难看到,他的父母在他的小时候,可能是非常忽视他感受的人,甚至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人。所以成年了的他,害怕的东西还非常的多。

走出孤独,不仅仅需要自己内在的力量,更需要有人持续不断的帮扶,所以,虽然提问者最后有所醒悟:“感谢李老师给我这个观察的机会、这种视角,以及我说不上为什么,一种好像是对这种行为的允许。我知道我是自由的,不需要别人允许我做什么,但我好像从这种允许里感到了安心。”但我不认为提问者的醒悟,就能走出困境。

因为,他缺少帮扶他的那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