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这本书,心田有池上的晚风吹过,风中稻谷在低语……

 书巷 2023-05-25 发布于宁夏

那年秋天,蒋勋老师住进纵谷的一间老宿舍,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画画,让身体和心灵回归简素自然,回归宁静。

声音带领着他,气味带领着他,与池上相遇。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晨昏与正午的冷暖痛痒,有如找回儿时记忆,都在他的身体里,一点一点,落土生根。

无边的天地培育出宽阔的心胸,自然的声音映照出内在的声音。

自有山水相照的简素心境,分享自然与土地带来的真挚感动。

他说,“我们内在都有诗句,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

带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感叹、敬畏与欢喜,蒋勋老师写下这本《池上日记》,记录了池上的山河、湖泊、稻香、星云、焚风……书写着内心慢下来的宁静喜悦、富足安详:)


01  重回池上,找回内心的宁静

池上,是台湾地区一个只有6000位居民的小农村,因早期人类聚落位于大坡池上而得名。坐落于花东纵谷南部的池上,由于山脉相隔,纵谷交通不便,这里一直还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状态。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几乎遗忘了乡村。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一种必然,当生命经历过重大考验,回归自然的本心又会被唤醒。

2010年,蒋勋老师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动了手术。经历了那场生死边缘的劫难,他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换一个环境,为自己的身体节奏做点调整?

多年来,从台北生活到巴黎读书、绘画,他似乎永远生活在大都市,对万里之外的纽约、伦敦都那么熟悉,而对距离台北仅3小时车程的池上,却十分陌生。

于是,他选择回归简素自在的田园生活,重新感叹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一种新的生命状态经由这里开始,感受池上四时的变换,体悟生命的热烈和顽强。

池上,成为他心灵疲惫时最好的归宿。

02  山水自然,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让睡觉饱足的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

2010年四月,春天的大坡池,刚刚插了秧的水田,一片一片,明如镜面。一行一行的秧苗,疏疏落落,水田浅水,倒映着天光云影,如同一张才绘就而成,正等待风干的水墨画。

池上有一场“春耕”朗读诗活动,不巧碰上大雨滂沱。观众原来可以坐在斜坡草地上聆听,由于草地积水,于是都穿了雨衣,站在雨中聆听。

他们不避雨,自然而然,好像与天地之间,早已达成默契。

“诗句的声音在大雨喧哗的节奏里,也变成雨声的一部分。诗句一出口,就仿佛被风带走了,朗读者听着自己的诗句,又好像更多时间是在听着雨声、风声……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蒋勋老师谈朗读时的场景,字里行间,满是憧憬与赞叹。

当时,他背对着大坡池,看不见后面。后来才知道,当时池面上一丝一丝的雨,在水面荡起涟漪,山间一缕一缕袅袅上身的烟岚,随风飘散……

他说,“真希望自己不是朗读者,是一起分心去看山、看水、看云风雨丝的听众。”

“山水自然的声音,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吧。” 

03  风景,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阳光还没有露脸,色彩在等待,只要海岸山脉上,一线曙光亮起来,色彩便被召唤醒来,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喧哗缤纷……”

蒋勋老师说,“经常有人问我,哪个季节来池上最美?池上每个季节都是好的,不同的季节来,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最好能够待久一点,能够体味24节气,经历一个自然秩序的过程。”

好像人生啊。你说,
一个人生命的哪个阶段是最美的?是青春的盛放,还是暮年的欢喜。

大自然有它的秩序,等候风景在时间与空间中交替、变幻、对话。

“很多时候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只看到人一车车的来,一车车的走,却错过了最美的时间和最美的风景。我经常说,看风景不是看一处地方,风景是时间和自然秩序。如果你去读法国的旅游书就会发现跟中国的旅游书很不一样。法国的旅游书会告诉你,几点几分,需要在哪个寺庙等日出。旅行的地点不只是一个景点,而必须有时间,时间的美,存在于自然秩序之中。”

我大概能理解了,很多人为什么为了看日出,要提前一天登上泰山,于黎明时分就开始等候。因为风景不会为人停留,时间也不会为谁等待,所以人们宁愿前一天等候,宁愿早起,也不愿错过。

懂得在恰好的时间和空间看风景的人,自是有一番别样的心境,自在开怀。

04  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常常跟朋友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其实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生亦是如此,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大智慧。池上现在变成我找回平衡的一个地方,让时间慢下来。

很多人去池上,就觉得整个人都放松了。

春季的池上,山水相映成趣;夏初,云瀑蔚为壮观。池上的秧田宽阔平坦,浅水倒映着云天,让人暂时远离城市,远离繁华,卸下一身疲惫,只与天地融为一体,内心宁静空明。

蒋勋老师写道:“一个人忘本,就会有漂浮的感觉。稻田,让我看到真正的土地跟根的关系。

植物如此,人亦如此。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我们身上延续着他们的血脉。一生走得多远,也要记得,永远是他们的孩子。走得再远,都会回来。

在池上,人们会因为清晰的四季变换,也开始思考自己身体的“春夏秋冬——经过童年、青少年、壮年、中年,又如何安乐步入老年?

“像一条河流一样,慢慢知道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的景象,了解并学会如何与不同阶段的自己相处的方法。”

蒋勋老师的句子,如小溪,缓缓流淌进心里,冲刷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叹息,进而是觉醒,是悲悯,是谅解与宽恕。

生命说到底,是一场与自我的和解。明白了人生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便会原谅童年时的无所顾忌、青春时的狂妄不羁,原谅自己的脆弱与敏感,笨拙与迟缓。在时光低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找到一种生命的平衡。

慢慢来,也是一种成全。

“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好的,你要学会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欣赏不同的美。”

05  美,就是回来做自己,简素的生命,不会对豪华自卑

“你知道吗?为了让稻谷在夜里好好休息,池上许多地区没有路灯。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因此,几条我最爱在夜里散步的路,都没有照明,如果没有云遮挡,抬头时就看到漫天撒开的星斗……有时闭起眼睛,聆听天上星辰流转的声音,升起或沉落,都如此安静没有喧哗。 ”

读到这里,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连自己都如此匆忙,会真正理解稻谷、麦田,理解那些生来不喜欢喧哗的生命吗?

池上的农人对待稻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精心照顾。除此以外,它们敬畏天地,懂得感恩,别无所求。

一旦你为某件事情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就会让它变得与众不同。

池上的稻谷之所以谷粒饱满,因为它们都是被“驯养”了的,每一粒都睡足了觉,在天地间自顾自地生长着。

蒋勋老师说:“人类的确知道如此有限,因为自大,就被无明蒙蔽,因为谦逊,或许才会看到更多真相。

我们有共同对“美”术“的理想,希望不再重蹈只重术科分组的错误,不再重复训练“匠”的错误。我们都盼望,试图以美学为核心设计课程,强调创作的人文内涵。术科的课程,各种“技术”,应该只是辅助,油画是技术,水墨是技术,素描是技术,版画、书法、篆刻、雕塑、装置、录影,所有美术系的“术科”都只训练技术,但“术”无法成就真正个人的创作,无法成就人文精神,无法成就美学品质。在所有术科之上,应该有更高的美学精神来统合一切技术。技术失去美学,也就是“匠”,而且是没有创意的“匠”。照着莫奈的技术画油画,和照着一再临摹的《兰亭序》写书法,只是初学者的入门,以此为终极追求,只会出来一批一批同样没有创意的“匠”,或文人画的“匠”。美,毕竟是要回来做真实的自己。莫奈,或《兰亭序》,都必须大胆踏过,才有真正的创作。

什么是真正的美?我想起董宇辉在直播间的一段话:“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美,那便没有了美;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对,那便没有了对;如果我们眼中只有了成绩,那也便没有了孩子……”

当人的生命得到充分理解与尊重时,是怎样的幸运。

美,不是复刻,不是千篇一律的精致。

真正的美,是回来做自己。回来感受真实与宁静,敬畏生命,用生命“创作”——属于你的作品。

池上的稻谷是美的,它们默默生长,将生命绽放到极致。

池上农人的心灵也是美的。他们年复一年的忙碌,即便在收成不佳的时候,也不会对天地有一句怨言。

他们敬畏生命,自知在认知范畴之外,还有着自己所不知道的因果。

感恩遇见蒋勋老师,遇见这本《池上日记》,遇见美,遇见宁静、欢喜。

有时候发觉,阅读,就是一种洞见,洞见自己的内心,明心见性,知不足,知敬畏,知进退。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池上,亲身感受下那山、那水、那片土地的宁静,吹吹池上的风,倾听暮色下稻谷的低语……
* end *

作者:驿路笔记 |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找到人生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