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白露

 强哥的书屋 2023-05-25 发布于四川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我国古人将白露划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可见白露节气,古人观察最多的是鸟类的活动,并通过鸟类的迁徙、贮存食物来展示天气的变化。

白露含秋,这个季节最为写意。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般韵味,沁人的凉风,自北向南已吹遍大江南北,开始了金色的秋季。这时,我国不少地区已是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之美,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绚丽之美,也有遍地金黄的丰收之美,这就是白露节气展示给我们的美妙。

白露节气气候也是多变。其间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

在许多地区,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白露节气交接的三天,1981年到2010年的30年里,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9.6℃,日平均最低气温为4.2℃,两者之间的温差达25℃。人们常常调侃为一日过三季,早上春季,中午夏季,晚上秋季,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衣加被,否则,便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白露时节,风干物燥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过了处暑节气,北方的主导风向变为西北风,风多来自寒冷干燥的内陆,湿度小,风力大,所以,秋风在带来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浩瀚文献中形成独特的传承与记载,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包容、自信、谦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对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名称都有丰富的文献记载。以唐代《开元占经》为例,共一百多卷,记载了前朝各种文献对二十四节气的论述,并对雪、雹、冰、寒、雾、露、霾、霰、霁等天气现象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比如“雹”,《考异邮》记载“阴阳专精,凝合生雹。雹之言合也”;关于“雾”,《庄子》上有“腾水上溢,故为雾”,《尔雅》的表述则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从今天大气科学角度来看,多数解释和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故其名称也多数沿用至今。

从各种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名称。这个节气是反映大地温度变化的重要时节,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许多地域的昼夜温差可达10摄氏度。通俗地讲,地上的湿气因为气温下降,凝结成露水,古语称之为“白露”。对于“露”,《元命包》有“阴阳散为露”,曾子曰“阳胜则散为露”,蔡氏《月令》记载“露者,阴液也,曎为露”,《论衡》记载“露,秋气所生也”,《易·通卦验》记载“立秋,白露下”等。

白露时节,物候有明显的变化特征。所谓“鸿雁来,玄鸟归”,白露之后,一般候鸟会开始迁徙、储备食物来抵御冬天,也就是谚语描述的“白露雁南飞”。白露和候鸟,常被看作真正秋天到来的象征。

白露节气后,农事活动需要根据气温变化,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人们日常生活也相应调整,比如早晚变凉,需要增添衣物、逐渐增加温补食物等。各地与白露相关的民俗也很多,毕竟秋高气爽,正是登高揽胜、品味秋意的好时节。

包含白露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大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成为世界华人的共情基础。它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巨大价值的体现。而气象史对此的进一步深挖研究,无疑有助于展现中国传统气象学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价值。

当前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工作源于十几年前开始的气象科技史研究,从科学史到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这门学科发展的自然延伸,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转变。

基于气象科技史研究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有很多重要应用。这里举个例子。当前,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从气象科技文化遗产角度,或可进一步丰富北京中轴线申遗及其价值文化阐释:

其一,北京中轴线从气象气候遗产角度来阐释,还可以加一个因素——风道。古人对风水、堪舆、天象/气象都有研究,而古代中轴线建设时就可能已有这个意识,是有可能考虑水势和风势的。

其二是温度兼采光问题。中轴线建筑例如房屋的倾角,很好地展示了采光和减轻雨水影响的设计思想和视觉感受。试想,白露时节,晴空万里,仰望太和殿,朗朗乾坤、白云万丈,这个时候民众心怀肃穆恭敬,承望天下和平、国泰民安。

其三是地方性特色。二十四节气与区域性密切相关,各地风物不一,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就很好符合这样的关系,其可看作全局性加上地方性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之和。因此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当中,可适当突出地方性气象科技文化遗产特色。

其四是可从二十四节气角度阐释北京中轴线。在摄影、文学作品之外,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比如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在不同节气包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明一直在世界“汉字文化圈”中发挥主导作用,包含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内的农业文明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他们的电视节目中还会经常播报“今天是白露”这样的信息,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文化形成有着长达千年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当我们从气象科技文化遗产角度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会发现其独特的意义。

公元前7世纪,古人留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优美诗句。而今矗立大时代,深感气象史学界推进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工作是使命所在,白露在即,歌以咏志——

白璧无双风云起,露霪芊芊雨雪霁。时宜揽胜登高处,节气人伦非物遗。

自白露开始,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接管,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即形容气温下降的速度加快。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我国各地的平均日昼夜温差低可以达到8℃以下,高则16℃以上,所以白露也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节气。

白露节气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黄淮、江淮及华南等地要强抓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白露期间,华南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且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对此,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时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因此,白露时节的习俗大多与“补露”有关,通过吃一些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为进入寒冬做好准备。不过这一时节,为预防秋燥,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大补特补。

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