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

 强哥的书屋 2023-05-25 发布于四川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开始暗暗流动。

冬至时节,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江南地区更应做好农田管理,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民间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习惯。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日常,也是中国人的节日符号。家与家的味道不同,饺子和饺子的馅儿自然也是大不相同。在东北人家里,酸菜猪肉长期占据了饺子馅儿的主导;而老北京人的心尖儿上,那一把茴香是挥之不去的特殊情结;渤海两端,大连和烟台的居民不约而同地把这个季节最为肥美的鲅鱼包进了饺子当中;地处中原的河南,向来是谙熟百家、博采众长,白菜猪肉、韭菜鸡蛋、香菇虾仁儿……南北方的口味在这里融合,不同地区的饺子也在这里交汇碰撞。

宁波人以自家年糕为傲。用粳米与糯米精心配比出的年糕韧性十足,绝不是“软骨头”,既适合拿来煮咸菜年糕汤,也适合做大头菜烤年糕。冬天的大头菜鲜甜无比,与年糕一起,是冬至餐桌上不可缺席的存在。

说话都带着糯米味儿的苏州人,把糯米粉揉成圆子,又把糯米化身成评弹一样缓缓流淌的酒酿,糯米香混着桂花香,把冬至过得温柔缱绻、浓情蜜意。

再向南行,到了唱着《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潮汕,糯米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名字——粿。童谣里的“咱厝人,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唱的就是冬至这天热热闹闹搓红白糯米丸子的场景,手巧的阿嬷不仅会捏鸡母狗仔,还会捏宝塔,当作泉州城的东西塔。揉好的红白小丸子倒入锅里煮,煮时加入红糖,化身一碗甜甜的汤,是嘴馋的小娃们最期待的好味。

处处飘香的冬至有米有面,自然也少不了人间至味——肉。独属于冬至的肉,自然是“鲜”字的右半边“羊”。提到会吃,天府之国的成都肯定是当仁不让。小关庙街,曾是每年冬至成都人必去之地。最盛时,整条街分布着七八十家羊肉汤店。冬至那天,街上挤满了人,空气里都弥漫着羊肉的鲜味。

而作为北方吃羊的“课代表”西安,对羊肉的热衷也是深入骨髓。寒冷的气候让西安人把温热的羊肉当作冬季必不可少的滋补佳品,羊肉饺子、羊肉汤、羊汤面,当然也少不了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羊肉泡馍。

在众多羊肉美食中,遵义羊肉粉算得上一股“清流”。它汤底清醇,撒葱花点缀,其余香料的使用极其克制,更多地尊重羊肉的本味,顶多铺上两勺油辣子,冬至日清早来一碗,不油不腻,香气醉人。

在这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日子,一碗羊肉下肚的温暖,仿佛能支撑我们走过整个凛冽寒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