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无常啊!时而青云直上,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宏图大展;时而穷途末路,心灰意冷,苟颜残喘,偃旗息鼓。商鞅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的人生故事可谓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商鞅,战国末期卫国贵族后裔,姓公孙,名鞅,祖姓姬。因秦给他封地在商,后世称他商鞅,商君。 商君少有大志,常习刑名之术,以李悝为样榜,欲行法治国。后为魏国相公叔痤门下。青年才俊,受到公叔痤赏识。公叔痤病重时,向来家探病的魏惠王推荐公孙鞅,魏王未采纳。 公叔痤能识人才,知道公孙鞅的确有治国之法,可算是伯乐能辨千里马也。魏惠王不识英才,实属遗憾矣!公叔痤对魏王言,若用鞅,必是匡邦之良才;若不用鞅,必除之,以绝后患。魏王未答应公叔的话,后来的历史史实应验了公叔痤的话:魏起用鞅则可使魏国富民强,魏弃鞅必遭不测。 时逢战国末期,群峰并起,中原逐鹿,竞相称霸,周室衰微,礼乐崩蹋。秦居黄河西,偏安一隅。秦孝公意欲图谋霸业,彰榜招贤纳士,求贤若渴。 公孙鞅得知招贤之事,遂入秦。鞅君在秦臣章典引荐下向孝公献计献策。秦孝公应允卫鞅革除弊制,推行改革。这正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卫鞅为秦图谋霸业,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在推行新法前,受到秦朝世袭贵族百般阻挠。因新法推行奖励军功,取消贵族世袭制,兴农抑商,鼓励秦人勤奋耕田劳作,反对好逸勿劳者,这势必得罪秦朝既得利益者。他们联合一起反对鞅的改革,这一股贵族势力以重臣甘龙、杜挚为代表,极力反对改革,他们推行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利无百不变法,法无十不易器。卫鞅针逢相对: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卫鞅据理力争,在秦孝公主持下,力推改革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推行改革。卫鞅徒木取信,得到秦地老百姓的认可。新法颁布后,有七百人作奸犯科,卫鞅下令杀无赦。秦孝公顾虑重重,当时秦国力衰弱,刚吃败仗,几欲蹋顿,经不起折腾,秦孝公怕立刑七百,引起社会动荡。卫鞅为了推行新法顺利进行,树立法之威严,立杀七百罪徒,一时血染渭河,天下惊愕,一时法权确立,无人胆敢一身试法。太子触犯法律,因其少,太子师傅公子虔受刑,。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进一步确立了法权之威严。卫鞅胆识过人,执法酷严,使新法在秦贯彻执行。历经二十年,先后两次改革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变公田为私田,土地可以买卖,激励耕农,振兴农业。取消贵族世袭,奖励军功。兴农抑商,轻罪重罚,户藉管理实行连坐制,利于管理。迁都咸阳(从栎阳今阎良与富平交界)统一度量衡。这些改革变法,促进了秦朝社会向前发展,富国强民。从此西秦逐步国富兵强,为以后秦一统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鞅变法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他非凡的气魄,卓越的胆识令人佩服。后来西秦因卫鞅有功给他封十五邑地在商(今陕西丹凤一带),后人称鞅为商鞅或商君。 但凡改革,必然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得罪人的事在所难免。虽然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支持下,经历十八年推行,卓有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路不拾遗,家有户足的景象,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惠王公子师傅公子虔因泄私愤,竟然污蔑商鞅谋反,欲置商君于死地而后快。商鞅逃避魏国,魏王记仇,也不接纳他。因为商鞅之前带秦兵与魏军打仗时,商鞅以诱骗的方式杀害魏公子昂,使魏军大败。后来商鞅逃回封地商,组织人马与秦军对抗,战死于彤地(今陕西华州西南地),后被拉尸回咸阳施车裂之刑,全家被杀。 商鞅以法治国,在西秦推行锐意改革,使秦由弱变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虽死犹荣,至今令人钦佩。 千古垂名,留于后人评说。关于商君,有人为他成功变法喝采,有人对他酷法吏治批判。有人客观解读商鞅,有人却偏激议论商鞅。是是非非,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汉司马迁《史记》在《商君列传》后面评论商鞅:刻薄之人,少恩也。之所谓刻薄,言其刑酷也。这是法家的特质使然,刑法不严酷,无以治众,无以彰显法之威仪,即现在宣传的法纪严明。少恩,是说商君行法时,一视同仁。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太子少小,师傅代罚,太子师傅公子虔受鼻刑,公孙贾黥面。与魏国打仗时,诱骗魏公子昂之事。 于内据刀锯,于外兴甲兵。有人评论商鞅,虽然改革非常成功,但是,刑法过于严酷,轻罪重罚,户籍管理采用连坐,一人犯律,刑及无故。燔灭诗书,取法去儒,不利教化。对外强兵黩武,收回西河之地,迫使魏国割地迁都,令河东诸国对西秦刮目相看。 商鞅变法,使西秦逐步国富兵强,为秦以后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他推进了社会向前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期推动社会前进的成功革新范例。商鞅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商鞅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后人效法的楷模!(作者:王金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