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围神经MRI检查中国专家共识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周围神经 检查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

通信作者:袁慧书(北京
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083), E-mail: huishuy@bjmu.edu.cn; 李绍林(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
院影
像科, 珠海 519000), E-mail: LISHLIN5@mail.sysu.edu.cn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10.12015/issn.1674-8034.2023.05.001
本文引用格式: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
节学组 周围神经 检查中国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 摘 要] 周围神经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网络,并且长期以来其影像学成像
一直是技术难点。随着MRI技术的发展
及高场超导MRI的普及,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
aphy MRN)成为目前最具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影像学技
术,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决策有重要意义。周围神经MRI检查具有一定的
技术复杂性,在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和普及上受到限制,且目前尚未有可循的周围神经MRI检查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
学组的专家结合自身实践
经验,从临床需求出发,在充分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围神经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针对外周神经
MRI检
查的适应证、检查流程、扫描方案、图像后处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科学、具体的实践标准和建议,为全国各级医院放射
科医师及
技师提供参考,以促进该技术的规范和普及。
[ 关 键 词] 磁共振成像;周围神经;影像诊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Abst
ract
Key words
 前言 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周围神经病
3-4
周围神经病变是在许多临床环境中都可能遇
到 变的评估主要基于临床和电生理检查 ,无法直观
的常见疾病, 现有报道表明, 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 地从形态学上显示神经结构、神
经病变的位置、范围
1
约2%~8% , 涵盖多种病理的疾病, 包括创伤性、先天 及 可 能 的 病 因 。 磁 共 振 神 经
成 像(magnetic
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和肿瘤性疾病。患者最常见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经
过20多年的技术
2
的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丧失和疼痛 , 严重影响生 发展, 涌现出多种成像技术手段, 图像分辨率不断提
活质量
,也是导致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医学技 高、扫描速度日益加快, 已经成为辅助诊断周围神经
5-7
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在周
围神经相关疾 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目前,在恰当
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以满足 的扫描条件及合理的检查参
数设定下, MRN检查可以
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因此也对周围神经影 获得高质量的周围神经图像,辅助疾病的准确定位
像成像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通过影像技术实现 和诊断。MRN的成像质量受到不同的硬件设备及软
神经结构可视化、3D成像、高分辨多模态图像
融合、 件、技术参数设置、患者条件等影响,目前仍然属于
3D打印建模等, 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术前规划提供更 成像难度相对较大的影像
技术。临床上目前在周围
为丰富的信息。 神经成像的适应证、硬件要求、检查前准备、扫描方
收稿日期:2022-11-28 接受日期:
2023-05-06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编号: 2017B090912006)
·1·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案、图像后处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参 痫、严重外伤、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患者, 周
差, 为进
一步规范周围神经MRI检查, 中华医学会放 围神经MRI检查的成功率显著减低, 需评估检查的风
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的专家结合临床需
求及实践经 险及必要性, 检查时须医生或家属的监护, 必要时给
验,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此专家
予镇静剂; (6)高
烧患者,最好待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共识。
时再扫描,如必须扫描则应使用低射频特殊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
atio SAR)值扫描序列并
 周围神经成像的解剖学基础
给予患者密切监护。
周围神经MRI最小可识别的成像单元为神经纤
8

束 ,由多个单条的神经纤维及其髓鞘、周围的神
 检查技术要点
经内膜、周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及神经束膜捆绑在
3.1 设备及检查技

一起组成,而多个神经纤维束与周围外膜一起组成
3.1.1 扫描设备
外周神经干。周围神经成像主要是利用神经内膜中
由于3.0
T磁共振扫描仪具备高信号比、 合适的
的低蛋白水分子与周围组织水分子之间产生的T2时
空间分辨率及更快的扫描速度, 推荐优先使用3
.0 T
间差来突出神经纤维束的信号,利用神经内膜的水
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3.0 T磁共振扫描仪可获得
信号来勾勒出周围神经的结
构形态。
更薄的扫描层厚, 可以使2D成像获得更好的平面分
脊髓的腹侧与背侧分别发出运动、感觉, 向椎管
辨率、3D成像获得更好的
各向同性分辨率。当不能
外走行融合形成脊神经,多支脊神经汇合形成不同
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时, 推荐使用1.5 T磁共振

经丛,四肢的周围神经由此延续形成。颅神经 15
扫描仪 。1.5 T磁共振扫描仪需要更长的扫描时
(12对)、脊神经(31对)与四
肢等周围神经统称周围
间, 在3D成像方面会受到一些限制, 但仍然可以满足
9-10
神经 , 其中脊神经又形成颈丛、 臂丛、 腰
丛、 骶丛等
大部分检查需求。特别是对于近期手术后、创伤后
不同的纤维丛。由于周围神经走行迂曲、结构复杂,
的患者, 1.5 T磁
共振扫描仪因其磁场强度较低, 出
与周围组织水分子信号差异很小,且周围往往存在
血或手术植入材料相关伪影带来的图像失真相对
骨骼、
肌肉、脂肪、淋巴、血管等多种复杂组织结构产
3.0 T磁共振扫描仪更小。
生干扰, 成像难度大。目前, MRN的总体策略是采用
3
.1.2 线圈选择
高分辨各向同性的3D成像来解决周围神经结构走行
推荐使用多通道线圈,为提高图像信噪比
复杂的问题, 利用重T2
权重的序列或扩散加权成像
(signal-to-noise ratio SNR)和成像速度, 优先选
(diffusion wei
ghted imaging DWI)相关序列成像
择16通道及以上线圈, 并使用并行采集技术缩短扫
突出神经组织信号而抑制周围组织
信号,并且选用
描时间。对于四肢的MRN, 推荐使用专用相控阵列线
6,11-13
合适的脂肪抑制技术减少脂肪信号的影响 。
圈(
如神经血管阵列线圈/体表柔性表面线圈或专用
肩、腕、膝或踝线圈), 同时使用并行采集技术以提高
 适应证与禁忌证
检查效率。线圈使
用总体原则是尽量紧贴或包裹需
适应证: (1)周围神经解剖定位,显示正常解剖
要检查的区域,尽量减少线圈与肢体之间存在大的
结构及
变异; (2)制订手术或治疗计划:如外伤造成
空白(空气)区,必要时可联合应用表面线圈和多通
的神经损伤、神经卡压, 或肿瘤等占位
性病变的定性
道相控阵列线圈, 以提高SNR, 减少磁场的不均匀性
和范围评估等; (3)非特异性疼痛、感觉或运动障碍
5
带来的
影响 。若患者因自身原因在检查过程中出
患者, 电生理及传统MRI检查尚无定论, 以排除/确诊
现疼痛或活动受限, 建议使用专用的
线圈和定位垫,
周围神经病变; (4)神经相关疾病及周围组织病变累
以减少因身体不适产生运动相关伪影。
及神经的相关疾病的定性及范
围的评估,神经损伤
3.1.3 扫描视野
程度的分级; (5)术后评估; (6)为其他临床或教学活
视野(field of vie
w FOV)的设置原则是在满
动提供影像3D数据。
14
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小的FOV进行扫描,
禁忌证 ( :1)体
内有心脏起搏器、 神经刺激器和
以获得高分辨率和SNR的图像。FOV设置应控制肢体
人工耳蜗者, MRI检查存在较大风险, 需充分
评估其
周围空白间隙小于肢体面积的20%, 为了避免该设置
MR安全性( ;2)体内有动脉瘤夹、金属异物者, 检查前
造成的卷褶伪
影,可以加入过采样和去卷褶技术加
需充分明确金属物体的属性,强铁磁性材料的禁止
7
以克服 。FOV的设置在扫描层面、图像质量方面

行MRI检查; (3)眼内金属植入物有可能在强磁场中
决定性的作用,对周围神经病变的检出和诊断至关
发生移位, 不宜进行MRI
检查( ;4)骨科手术相关的非
重要, 影像工作者需与临床进行充分沟通, 尽可能通
磁性或弱磁性金属植入物MRI检查往往是安全的,

会引起明显的金属伪影,需评估其对相关区域神经 过临床相关检查对病变区域作出筛选,从而确定扫
成像的影响; (5)昏迷、神志不
清、精神异常、易发癫 描范围。
·2·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3.2 患者准备 利用神经髓鞘的存在造
成神经组织内部水分子各向
影像技术人员对患者的指导和宣教在检查中发 异性的特点进行DWI, 神经内水分子扩散受限而形成
挥着重要的
作用,包括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如何配 高信号, 在此基础上结合STIR等技术抑制背景信号,
合、如何保持体位等, 应该给予重视。影像
检查前, 实现选择性地显示神经结构。受扩散梯度的影响,
应该了解患者做MRN的目的及相关病史, 包括最相关 基于平面回波成像的DW
I结合STIR背景抑制的方法
的急/慢性疾病、任何相关的电生理诊断信息、手术 往往SNR和空间分辨率不高, 多用于显示较粗大的神

史、糖尿病史、神经病变家族病史等。如检查前有病 经,小的外周神经显示效果欠佳。利用翻转稳态进
变的体表定位,可在相应区域放置标记物
。检查摆 动快速成像(reversed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位时应该使用垫子让患者尽可能处于一个舒
适的姿 state precession PSIF)序列联合DWI可提高图像
20
的SNR及空间分辨率, 有助于小神经的显示 。

势、限制肢体随意摆动, 并要求患者在图像采集过程
中保持静止、 正常呼吸。在盆腔或腰骶丛MRN检查前 4.3 3D快速梯度回波

应嘱患者排空膀胱以避免造成T2信号干扰影响图像 利用小角度激发的快速梯度回波3D成像序列,
后处理。当患者疼痛或其他感觉异常无法坚
持配合 获取T2权重的图像以显示周围神经结构。此类方法
检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予适当的止痛镇 是基于扰相梯度回波的快速成像技
术,结合背景抑
静剂。 制而达到显示周围神经的目的。不同厂家的相关命
名有FFE、FLASH/PSIF、SPGR等。此类成像方法扫

 扫描序列的选择 时间较短, 神经组织显示清楚, 缺点是背景抑制效果
周围神经MRI的总体原则是突出神经束与周围
相对较差,
肌肉组织信号比较高。
组织的T2信号差, 并抑制背景信号。在日常检查中, 4.4 扩散张量成像
常常结合2D和3D成像进行多平面观
察。脊神经及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相关神经丛扫描时,冠状位扫描可同时实现双侧多 DT
I)是一种选择性功能成像,利用周围神经内部水
个节段神经根,易发现患侧神经和对侧神经在信号
分子的各向异性特点进行成像,通过纤维束
追踪技
16
和形态上的相对变化 , 而考虑节前神经根病变时,
术显示神经形态结构, 可用于周围神经功能性改变、
17
往往还需要
轴位扫描加以辅助 。下面介绍目前周 损伤的初步评估或外科修复创伤的评估。DTI还通
围神经成像可供选择的常用序列,以供临床工作选

过一些参数测量,如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择和参考。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周 anisotropy FA)
、平均扩散率、径向扩散率和轴向扩
21-23
围神经成像方式和序列进行选择,必要时可以选择
散率, 提供有关正常和/或病变神经的定
量信息 。
联合应用多种扫描序列进行成像。 DTI成像时间长, 空间分辨率不高, 并且容易出现运
4.1 3D快速自旋回波
动伪影
及ghosting伪影, 应用较为受限。设置紧密
3D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 FSE)/涡轮 的回波间隔、频率
选择性脂肪抑制、图像采集前的高
自旋回波(turbo spin echo TSE)是目前最常用的3D 质量匀场以及指导患者配合静止
,有助于获得好的
24
各向同性周围神经成像序列,属于T2权重的FSE序 。DTI可根据临床需求,联合应用形态学
DTI数据
列,
可结合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reversal 神经扫描序列, 作为功能MRI的补充扫描。
recovery STI
R)脂肪抑制技术, 即3D-STIR-TSE序列,
4.5 水激发成像
实现神经结构的显示和背景的抑制。该序列为3D各 水激发成像
(water-excitation WE)选择性水
向同性成像, 允许更薄的扫描层厚(可小于1 mm), 可
激发的梯度回波序列采
用3D成像方法, 使神经组织
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重建, 更好地描绘复 内的水被激发而产生信号,也是脂肪抑制技术的一
杂的
周围神经解剖结构及走行。不同厂家对该序列 种。现常见用于外周神经成像的WE技术主要有双回
有不同的命名, 如VISTA、 CUBE
、 SPACE等。然而, STIR 波稳态水激发(3D dual echo steady state with
技术虽然可以比较
好地实现脂肪背景信号的抑制, water-exit 3D-DESSwe)、选 择 性 水 激 发 技 术
但也存在成像SNR偏低、
搏动伪影明显、成像时间较 (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长等缺点,特
别是在臂丛神经成像时脂肪抑制效果 PROSET)等。该序列的主要不足有背景信号特别是肌
受到较大影响。当扫描部位于磁场中心区域时,
可 肉信号不够低, 其他液体或脉管组织信号抑制欠佳。
以选择光谱绝热反转恢复(spectral adiabatic 4.6 3D自
旋回波翻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PAIR)压脂技术, 可以获取较
3D自旋回波翻转恢复序列利用翻转恢复
技术抑
18-19
高的SNR、 减少搏动伪影 。 制自由水信号, 并且是利用real图成像, 在颅神经的
4.2 背景抑制扩散加
权成像 显示中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有3D真实重建反转恢复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real i
nversion recovery 3D Real IR)序列、 3D液体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
pression DWIBS)是 衰 减 反 转 恢 复(3D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3·

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阵列线圈相结合。
recovery 3D FLAIR)序列。
6.2.2 扫描层
面定位
 增强扫描
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扫描基线与椎体后缘
由于血-神经屏障的存在, 静脉注射MRI对比剂
平行; 当存在生理曲
度时, 平行于L3~L5椎体后缘连
后,正常神经组织并不会强化。然而, 当血-神经屏
线进行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时,扫描范围约

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时, T1WI增强扫描可使神经强 T12椎体中份至骶尾椎水平; 横断位扫描需要包括全
25
化, 提高外周神经
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别 。当临床
部腰、骶尾椎椎体, 或对可疑病变区域进行小范围的
怀疑肿瘤(肿瘤浸润神经)、炎症(感染、妊娠、自身
免 扫描。双侧应覆盖双侧股骨头,前后包括椎体前缘
疫相关疾病)或神经病变术后患者, 推荐选择T1WI增
至椎管后缘。
26-27

强脂肪抑制序列 。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肌肉如
6.3 四肢周围神经扫描
处于失神经状态, 强化程度会提高, 增强扫描有助于
6.3.
1 体位
判断病变范围。此外,钆对比剂可缩短神经周围富
上肢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掌心向上,患
含顺磁性的组织的T2值, 而由
于血-神经屏障作用, 侧贴近检查床床面。下肢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足先
对比剂不能使神经强化,因此在T2权重序列采用
进,足尖向上,若
患处位于身体背侧时可取俯卧位,
STIR作为背景抑制的情况下, 可提高神经与周围组 以减少压迫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形。肢体周围或上方

28
织的信号对比度 。
放置小沙袋, 或用宽布带固定下肢, 以减少肢体活动
所产生的运动伪影。优先推荐使用四肢相关部位专
 周围
神经扫描参考方案
用线圈,当专用线圈无法满足时选用多通道体表线
鉴于不同的单位临床特色和需求、不同厂家的
圈/柔性线圈。
扫描仪工
作特点均存在差别,故无法做到绝对一致
6.3.2 扫描层面定位
的扫描方案和推荐参数。下面以3.0 T磁共振扫描
冠状位及矢状位扫
描需要平行于神经的长轴或
仪为参考, 列举常见的周围神经成像扫描方案, 扫描
短轴; 横断位则需要垂直于神经的长轴。扫描范围
参数
及序列设置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患者配合程
尽可能选择小范围扫描以提高图像分辨率,缩短扫
度以及设备特点等进行调整。在条件合适的情况

描时间。可对患侧进行单侧扫描或双侧同时对比
下, 推荐增加T1、 T2权重的增强扫描。
成像。
6.1 臂丛神经扫描
6.4 颅
神经扫描
6.1.1 体位
6.4.1 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下颌紧收,双手置于身
患者头先进, 保持头部自然舒适状态, 两
侧缝隙
体两侧,颈椎取常规体位, 以患者舒适为首选,肩背
用海绵垫固定, 减少头部运动导致的伪影; 双手自然
部或头部可垫高使颈胸
椎生理曲度尽量变直。双肩
放置身体两侧或置于胸前。采用高头部、颈部多通
部可放置盐水袋/小米袋, 以减少空气与软组织交界
道阵列线
圈。
面的磁场不均匀性。推荐优先选用神经血管阵列线
6.4.2 扫描层面定位
圈,或头颈-脊柱相控阵列线圈, 必要时可结合体表

神经有十二对,不同神经的走行方向有所不
线圈两侧分开扫描。
同,在扫描定位方面尽量根据目标神经的走行分布
6.1.2 扫描层面定位

确定扫描范围,可以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判断。
当颈-上胸椎排列呈直线时, 扫描基线与椎体后
选择适当的成像平面有助于提高颅神经的
显示率,
缘平行; 当存在生理曲度时, 扫描基线则平行于C5~
如矢状位有助于显示眶上、眶下神经, 横断位有助于
C6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应覆盖C4椎体上缘至T4椎体
显示嗅神经、视神经、面听神经、三叉神经颅内段, 冠
10,29
水平,横断位扫描时C4椎体水
平至T2椎体水平即
状位有助于显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 。
可; 双侧应覆盖双肩关节; 前后包括椎体前缘和椎管
3D扫描可
根据神经走行选择相应的重建平面。
后缘。
6.5 参考扫描序列
6.2 腰骶丛及坐骨神经扫描
用于周围神经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在不断发
展,
6.2.1 体位
不同成像技术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本共识根据当
患者取仰卧位,四肢完全伸展,双手置于胸前,
前临床常用的磁共
振扫描仪及相关检查技术实际运
以减少扫描过程中出现的卷褶伪影; 嘱患者平静呼
用场景,将主要的外周神经成像扫描序列进行汇总
吸。定
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棘连线中点(约平
(表1), 以供参考。
L4椎体棘突); 腹部放置小沙袋, 或用宽布带固定大
腿中部,以减
少腹壁运动及肢体活动所产生的运动  图像重建
伪影。使用脊柱阵列线圈,可以与患者前部的身体 利用3D各向同性的MRN所获得的图像数
据,可
·4·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表1 周围神经 参考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
回波时 层厚/ 层间距
/
扫描序列 重复时间/ms 其他
间/ms mm mm
常规2D序列
T1-TSE Tra/Sag/Cor 500.0 8.0
4.0 0.4 —
T2-TSE Tra/Sag/Cor 3000.0 120.0 4.0 0.4 —
T2权重3D序列3D-T2
-FFE Cor(FLASH/SPIF) 7.9 3.9 1.0 0.0/-1.0 翻转角30°/8°
PROSET/DESSwe
Cor 28.0 18.0 1.0 0.0 翻转角8°
3D-STIR/SPAIR-TSE Cor(VISTA/SPACE/CU
BE) 3500.0~4000.0 170.0 2.0 0.0/-1.0 反转时间160 ms
扩散相关序列
2
DWIBS Tr
a 9000.0 69.0 3.0 0.0 b=800 s/mm
2
DTI Tra 9000.0 85.0 2.0 0.0 b=
800、 1000、 1200 s/mm ; 25~30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
液体敏感反转恢复序列
3D-FLAIR-real 60
00.0 140.0 1.2 0.6 反转时间2000 ms, 翻转角90°
3D-real IR 7000.0 300.0 1.
2 0.6 反转时间1600 ms, 翻转角90°
注: 增强扫描可用于常规T1WI、 T2-STIR; Tra为横断面, Sag
为矢状面, Cor为冠状面; 扫描参数需根据具体设备等情况进行调整。
对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提高图像SNR, 进行多平面 的变化进
行观察, 如神经通道狭窄、周围肌腱肌肉或
重建和曲面重建,以更好地描绘周围神经解剖结构 骨质的病变、 关节炎、 滑膜炎、 占位或肿
块等。
及神经走行, 有助于沿其长轴显示神经, 描述沿其长 8.2 神经损伤
30
轴的形态改变、不连续和病变 。神经组织MR数据
常见病因包括拉伤、撕裂、骨折后继发伤、穿刺
高分辨3D重建还可以与CT等3D数据融合配准, 形成 或注射损伤等,并可分为神经失用
、轴突断裂、神经
18
多模态3D模型, 更好地展示神经与其他组织结构的 断裂不同严重程度 。神经失用仅伤及髓鞘, 导致一
31

关系 。 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MRN主要表现有T2信号增高和轻
度肿胀。轴突断裂为轴突损伤后不连续,但是神经
 阅片及报告要点

膜和外膜仍保持完整,病变以远可出现华勒氏变
影像诊断医生进行周围神经图像阅片时,一定 性, MRN表现除了神经粗大、 T2信号增高
之外, 还可以
要充分结合临床病史、不同成像技术及图像重建进
表现为节段性信号混杂、缺失,远段变细或不显影。
行综合判断,对结合神
经组织的解剖定位及影像学 神经断裂是指神经束完全离断、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征象进行描述,得出相应的诊断。影像报告应包括
急性期MR
N可直接观察到神经断裂、分离的部位, 并
神经组织病变的位置、形态信号变化、邻近组织结构
可见相应区域积液;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神经
断端可
7
的改变等内容。 见条状低信号(纤维化)或局部瘤样改变 。当损伤
正常周围神经常规T1WI及T2WI序列均与骨骼
神经仍
保持连续性时,DTI可以正常显示神经束形
肌信号相仿, T2权重脂肪抑制影像上神经结构呈等 态, 但DTI无法追踪断裂的神经结构,
可表现为病变
30
信号或轻度高信号, 增强扫描无强化。从形态学上,
区域信号紊乱 。
正常神经束走行自然, 近端至远端逐渐变细
, 不出现 8.3 系统性周围神经病变
局限性变细或明显增粗; 神经周围脂肪界面清晰, 并
系统性周围神经病变为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的

可见伴行动脉、相近管径与神经相仿。当出现周围 变, 如代谢性疾病、中毒、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
神经局限性增粗(管径大于伴行
动脉)、局部T2信号 病或遗传性疾病。临床常见的系统性周围神经病变
增高(高于T1WI静脉信号)、 信号减低或缺失(比如纤 有继发
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淀粉样变性)、自身
维化、萎缩、断裂等)、增强扫描出现强化(血-神经屏 免疫性疾病等。MRN的主要表现是受
累神经的水肿
障破坏)、所支配肌肉出现萎缩、水肿、脂肪浸润等情 增粗、T2信号升高, 以及所支配肌肉的失神经改变:
32-33 6

况时, 均提示神经组织病变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 水肿(急性期)、萎缩和脂肪浸润(亚急性、慢性期)。
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表现
。 感染等炎症病变继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MRN往往表
8.1 神经卡压 现为长节段的神经水肿增粗及相应T2信号增高改
36
常见的有
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尺管综合征
变, 并且增强扫描可见到不均匀的强化 。
等, 诊断仍然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和电生理检 8
.4 肿瘤
查,影像学对病变的具体定位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显 最常见的周围神经肿瘤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
示有帮助。MRN主要表现为相应
卡压部位突然变窄 瘤、纤维脂肪瘤性错构瘤等, MRN主要表现为神经走
呈“缺口征” (神经长轴切面显示), 邻近神经束肿胀 行区域
的占位性病变,根据不同肿瘤的形态及信号
增粗, T2权重压脂序列信号增高, DTI显示FA值下降 特点对肿瘤性质和来源作出判断。在
影像报告中,
7,34-35
而ADC值升高 。此外还要注意对周围组织结构 需要对病变的数目、大小、范围、分布及周围组织改
·5·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变等情况进行描述。 描序列、参数及推荐扫描方案, 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进一步
推动周围神经MR扫描的应用, 以使更多的患
 新技术及发展方向
者受益。
周围神经相关疾病的患者常常无法坚持长时间
执笔者:张晓东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
的磁共振扫描, 这限制了周围神经MRI检查作为一种
学影像科, 广州 510630)
常规检查手段应
用于临床。因此, 快速成像成为MRN
专家组成员(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排名不分先
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常联合应用并行成像技术、

后):艾松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
缩感知成像等快速成像方法,实现周围神经的快速
科)、陈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放射科)、陈伟(陆
扫描。提高神经显示能力也是MRN技术发展的重点,
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程晓光(北京积
MRI开发者
不断开发出多种序列联合成像技术, 总体
水潭医院放射科)、丁建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方向依然是抑制背景信号如移动的血流信号以及

影像科)、李小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
出神经组织信号, 这样有助于对神经的精确定位和/
济医院放射科)、牛金亮(山西
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放
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术前评估。一些新的扫描序列逐
射科)、王绍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
渐证明了在周围神经
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比如
科)、徐文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曾献军(南
超短回波(ultrashort echo time
UTE)成像 3D
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曾自三(广西医科大
UTE-Cones技术用于神经内短回波时间的成分(如髓

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查云飞(武汉大学人医院
37
鞘等)的定量检测 , 现已证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
放射科); 秘书: 陈焱君(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的可行性 ;磁化传递对比成像(magnetization
医学影像科)、王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放

transfer contrast imaging MTC)可以提供神经组
射科)。
织的组成、蛋白含量、胶原蛋白完整性及脱髓鞘信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 全体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38
息 , 以揭示脱髓鞘和轴突丢失所引起的神经组织的
变化;定量磁敏感图(qu
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参考文献[ ]
mapping QSM)、化 学 交 换 饱 和 转 移(c
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等技术
在神经组织代谢及退行性变等疾病的
定量检测方面
39
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综上, 新的扫描序列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神经的识别及损伤提供新的信
息,但其在周围神
经成像以及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
值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确定。
在增强扫描方面, 除常规钆对比剂的应用外, 新
型对比剂Gadofluorine-M对检测神经损伤导致的血
40
神经屏障破坏的敏感性高于传统的Gd-DTPA增强 ,
41
有助于追踪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和再生 。炎症细胞
19
MRI对比剂如超顺磁氧化铁颗粒和氟碳增强 F等可
40,42
作为外周神经炎症细胞浸润的体内生物标志物 。
新型MRI对比剂还未常规应用于临床, 但为未来周围
神经增强扫描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可通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式实现图像去噪和伪影校
正,提高图像分辨率。未来可能在提高图像空间分
辨率及增加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实现细胞水平磁共振
扫描,在无创性检查基础上实现更精准的周围神经
病变的诊断。
 小结
综上所述, 伴随着磁共振扫描技术的迅猛发展,
费佳 翁得河 赵聪 等 外周神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实现快速、规范化的神经扫描有利于受检者病情的
评估, 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准确信息。
本共识就规范化周围神经扫描提供了相关重要的扫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
·6·
临床指南·专家共识
磁共振成像 年 月第 卷第 期
学分会磁共振成像学组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
华放射学杂志
吴绯红 孔祥泉 郑传胜 等 颌面部肿瘤颅神经外周段增强磁共振
成像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陈煜辉 张晓东 王见 等 基于增强 和 的三维图像拟合技
术对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诊疗价值 中华骨科杂志
吴婧 卢铃铨 顾建平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在骨与关节病变中的应
用 医学影像学杂志
骆磊 李筠 左孟哲 等 磁共振 在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
应用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张付龙 胡潇方 闫呈新 等 基于磁共振 与 后处理的膝部
神经三维成像显示 临床放射学杂志
田瑶天 李春媚 陈敏 从科研走向临床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退
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磁共振成像
·7·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