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开心国学院联班基础知识第14讲:对联修辞手法与创作手法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开心国学院联班基础知识第14讲:对联修辞手法与创作手法。整理者~云诗雷情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大家知道,对联形对意联中,有一条,上下联修辞
手法要相当。对联有哪些修辞手法,怎么分辨修辞手法呢?一定很想知道吧。让我们先看一下修辞的作用: 比喻:作用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
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化生疏为熟知,使表达生动形象、逼真传神而且富有情感。比拟: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化呆板为灵动、化腐朽为神奇,
使表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夸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人物的情感,增强感染力,并且具有浪漫色彩。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突出和强
调自己的情感、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观点,加强说服力。引用:增强议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表达情感,并使表达富有文采。排比:结构紧
凑,一气呵成;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层层推进,增强气势,加强感情,节奏 鲜明。以之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
得更严密、透彻;以之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以之叙事可以把事物叙述得井然有序;以之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设问:引
起注意,突出题旨、重点、方向等等,还可以承接过渡。反问:语气强烈,加强语势,激发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对偶:形式整齐,结
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清晰,增强节奏感;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语:增强
讽刺性,表达强烈的贬斥情感,使文字含蓄有味;或者轻松诙谐,使文章具有幽默感。 注意,这些只是基本作用,在阅读分析中必须灵活运用,依
据文章或语句作针对性分析。另外,还有应该有所了解的几种修辞格: 借代:使文字简洁而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并且可以使文字形象化。 通感
:与比喻作用近似,能够使描写更传神,在形象化的表述中寄寓情感。 双关: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顶真:承接紧密,流畅自然。 用典:文字
简洁,含义深长,可以很好地借古喻今,抒情言志。修辞手法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就一起学习对联修辞吧。一、 比喻1. 比喻的概念比喻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
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2. 比喻的分类比喻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
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1)明喻明喻
是指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如:她好美,好像一朵花。她比喻花云诗总
打错字,是个笨蛋。这里不是比喻。明月入窗一案雪【中楹联友】这里把月光比喻为雪,中间省略了喻词(像,如) (2)隐喻(又称暗喻)隐喻
是指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如:他是笨猪。(3)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如:笨猪,你又打错字了。笨猪就是喻体,本体是你。圆盘挂树梢。圆盘就是喻体,本体是月亮3. 比喻的作用(1
)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2)能使人物形象鲜明。?(3)能使景物形象化。?(4)能给人丰富的想象。?(5)能使语言简练、明快、
生动。?(6)能使标题醒目、动人。二、比拟1. 比拟的概念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
、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2. 比拟的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
想感情。例如:楼外飞花轻叩门【中楹联友】把花拟人了。(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
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如:他脸上乐开了花。3. 比拟的作用(1)增添特有的情味;(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
感情。(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三、借代1. 借代的概念通俗地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
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槛外暮江帆远近【中楹联友】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也代指船上的人。2. 借代的方式(1)形象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
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2)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专名代泛称。(3)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其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
们。 (4)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其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
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
的一个是西装。3. 借代的作用(1)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2)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
果。四、移就 1. 移就的概念移就是指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2. 移就的分类移就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
人、移物于物三类。(1)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
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
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2)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例如:吴荪甫突然冷笑着
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
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3)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例如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
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咆哮江声流枕上=咆哮,一般用于形容人
的,这里形容词江水声。3. 移就的作用(1)表达力强,使语句生动形象;(2)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诗意。五、夸张1. 夸张的概念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
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2. 夸张的分类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
普通类又可分为两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
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 夸张的作用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
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1)童话夸张童话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夸张。对环境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小说即便用最
夸张的笔调,也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不会离开真实生活太远,而童话则不然。它出奇、大胆的夸张正是为了表现那种虚构的幻想境界。例如,《
胖子学校》描写三个小胖子的肥胖,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球球跌跤,会像皮
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夸张。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
品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童话的夸张却是普遍、大量的,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环境气氛的描绘,故事情节的发
展等等,无一不是极端的夸张,童话里的人物也是稀奇古怪的。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观念等等都可以充当童话的角色,并在童话展
开的幻想世界中自由活动。即便是人类,只要在童话中出现,也变得异乎寻常。例如,《枪炮国去打糖果国》中,用橡皮糖做城墙,敌人被跳跳糖吓
跑,吃了酒心巧克力醉倒,小朋友乘棉花糖气球飞来……这一切都构成了夸张的景象。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时,夸张的作用还在于它
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更单纯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例如《胖子学校》对小胖子的肥胖作了
强烈的夸张描写,使读者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并产生更强烈的震撼。夸张还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
光彩。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博得读者的笑声而滥用夸张,那样只能陷于浅薄和庸俗。 (2)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
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蜀道难》李白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
东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郭茂倩六、通感1. 通感的概念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
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
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
通感”。2. 通感的产生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
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
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
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
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
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
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3
. 通感的作用(1) 通感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
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像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雊
(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
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
,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
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
”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
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2)运用通感,可突破
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3)运用通感,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4)运用通感,以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
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例如:红红的桃花好香。红红的桃花是看觉,好香是嗅觉,这就是看觉嗅觉的互通。她聚精会神地弹琴,真好听。
前面是看觉,后面是听觉。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看觉,就是通感。她的琴声很好听,弹得很认真。
听觉来说看觉红红的太阳好暖和看觉到触觉。七、对比 1. 对比的概念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
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
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和启示。2. 对比的方式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3. 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
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例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
终究不过是苍蝇。远亲不似近邻好【网络】 海阔何如心阔【云诗】八、排比1. 排比的概念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
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并列,动补)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
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
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
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例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
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形象生动之效果例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
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
《浔阳即景》(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例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
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
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例如: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
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保卫家乡,保
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土匪伪军鬼子【云诗】杀人放火掠财由于是排比,且联
内自对,或者鼎足对。上下联,结构可不对。雨落酒醒舟已远=【云诗】风寒天暮泪偷零题月 云诗雷情时似钩,时似舟,时似盘,满装悲喜事;或
如友,或如影,或如镜,总伴离合人。前三分句,是排比句。九、双关1. 双关的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
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2. 双关的分类(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
义双关。例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
人的境遇。如:出句:赤壁鏖兵,权当亮剑z对句:荆州到手,备感舒心【云诗】权,备,明为副词,也暗指孙权,刘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
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如: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3. 双关的作用(
1)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
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十、叠字 1. 叠字的概念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
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2. 叠字的作用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
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例如:风风
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
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
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
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潇潇叶雨纷纷落【中楹联友】十一、顶针1. 顶针的概念顶针又称顶真
、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
的特色。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选自《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
《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
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2. 顶针的分类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1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连绵(连绵)。例如:长沙白沙井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按七言联“
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2)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
例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二十
二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3)句句顶真即无论
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A. 小连环小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例如:四川青
城山天师洞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 大连环大连环是指三次以上的顶真。例如:寿比南山,山不老,老
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
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
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请看一副风景联: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
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
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3 顶针的作用(1)结构整齐,语气贯通(2)
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3)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十二、互文 1. 互文的概念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
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类句子比
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
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2. 互文的分类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常见的有两种)。(1)单句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
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
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
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
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2. 对句(上下联)互文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
现的词,出(上)句中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也叫互文相补。例如现行教材里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
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一般上下联时间空间互补对句,
就可以成为互文手法如:出句:黄昏归倦客 [林海蓝天]对句:旅馆起箫声【云诗】黄昏时旅馆,倦客归来,吹起箫。如果时间对时间,搞不好会
时隔。这样时间空间互补,形成互文。再如:出句:空亭吟瘦月——凤儿对句:一夜白青丝【云诗】空亭一夜吟瘦月,白了青丝。同样的互文手法。
如果地点对地点,搞不好或者两个不同地方,形成景隔。或者一个人两处跑。垂杨尽处人家几=z明月升时桂酒香同样的:垂杨尽处,明月下,人家
几,桂酒香。十三、指代 1. 指代的概念指代~代表;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 用该物的特色特点来写,如‘红’‘翠’本意指花树,这
种方法叫指代。 例如:老可情怀常作竹【网络】‘竹’这里具体指代像‘竹’一样坚韧、高洁的品性。 2. 指代的作用(1)突出事物的本
质(2)达到含蓄婉转的艺术效果 十四、用典1. 用典的概念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
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2. 用典的方式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1)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例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
遂以代“舅氏”二字。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
愁边。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
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
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2)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
体会。例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
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
古事,莫取旧辞”是也。(3)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如: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
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
,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
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3. 用典的作用(1)可使诗歌语言精练(2)增加内容的丰富性(3)增强
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4)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十五、谐音1. 谐音的概念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
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例如:莲子心中苦【古人】莲子谐音“怜子”。 2. 谐音的作用(1)新奇机智,幽默生动(2)凝练简便,语义
丰富(3)含蓄婉转,起伏曲折十五、衬托1. 衬托的概念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叫衬托。2. 衬托的分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1)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
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2)反衬海鸥在大海上飞蹿,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3. 衬托的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
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用甲事物 (宾) 陪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十六、设问1. 设问的概念设问就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2. 设问的
方式(1)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2)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
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3)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
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4)问而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 设问的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十七、反问 1. 反问的概念反问也
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 反问的方式(1)问而无答的反问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用肯定句表否定
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2)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
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3. 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
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十八、几种修辞手法的区别 1. 借代跟比喻有什么不同?(1)相同点它
们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借代的构成成分是本体和借体;比喻的构成成分是本体和喻体。(2)不同点它们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同。借代的本体和借
体是相关的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帆代指船,也代指船上的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有相似点。如,《沙家浜》中的阿庆
嫂说“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这里的“草包”是比喻中的借喻。本体是“胡传魁”,喻体“草包”,两者的相似点是“笨拙、无用”。可以改
为明喻就是:“胡传魁就像一个草包。”(注意:如果是借代就不能改为明喻的句式了,不能说“帆像船,或者帆像人。”)鲁迅《故乡》中的“圆
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这里的“圆规”其实是比喻,属比喻中的借喻。因为喻体“圆规”和本体“杨二嫂”之间,不是相关的,而是相
似的,可以转换为明喻:“细脚伶仃的杨二嫂就像圆规。”2.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
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
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作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2)比喻和比拟,都
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
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
,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做进—步的全体阐释。(3)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
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
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
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
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
了。(徐海东《奠基礼》)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月亮一露面,漫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
塔夜月》)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一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二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三“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四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4)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3.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3)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反问和设问在对联中用的很多。例如:不知天上千年月?=z可解心中几缕愁【云诗】提篮何处去=z拾趣野林行【云诗】曾经年少几多梦【青青】此刻鬓衰无尽愁【云诗】苦短人生秋几度(紫韵)沉浮世事乐千重【云诗】云梦谁能解【青青】清风你快说(今)【云诗】借问桃花春几许=z欲知人面影何方【云诗】山花灿烂时,可同行否=z水月清幽处,当久赏之【云诗】莫问梅花开几度【心怡】当修傲骨守今生【云诗】若问红尘多少苦=z且看双鬓万千霜【云诗】对联基础到今天就讲完了。今天的作业就是,课后大家多看群文件讲义,基础知识是对联的钢筋混凝土,学好基础知识,你的联才能站得稳,站得高!下阶段,我们学习析联,对句!
献花(0)
+1
(本文系云诗雷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