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优解人生》: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到极致?

 wsgmail 2023-05-25 发布于上海

00:00

29:32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最优解人生》。

这是一本财商教育类书籍。市面上的这类书,大多讲的都是怎么赚钱,但这本书不一样,它讨论的是,怎么花钱,才能人生无憾。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以前,它已经有了德、日、西等八个主流语种的版本,可以说是一本全球范围内的畅销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人,叫比尔·帕金斯。他的经历很有意思。他大学学的是工程学专业,毕业后,先是在华尔街从事金融业务,后来跟朋友联合创立了一个对冲风险基金,还做过电影制片人,参与制作过好几部商业电影。虽然,看起来,他毕业后做的事情,跟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但是,经过大学四年的工程师训练,他已经习惯了用工程思维,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比如,就拿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怎么花钱,才能人生无憾”来说。“人生无憾”,听起来像一个高深的哲学命题,但是,作者认为,从工程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一个“最优化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怎么能让一生的幸福感最大化,浪费最小化。作者从刚刚踏出校园,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之后二十年的社会历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思路。

在这本书里,他给出了9条准则。书中主体部分的9个章节,就是围绕着这9条准则展开的。我把这9条也附在文稿里,有时间的话,你可以点开看看。

1. 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

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

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4. 利用所有可利用的工具实现死前归零;

5. 在钱能发挥最大作用时交给子女或慈善机构;

6. 不要随波逐流;

7. 将人生视作不同季节;

8.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财富增长;

9. 在没有什么可失去时,冒最大的险。

9条,确实有点多,不容易记住。但是看完书之后,我发现,其实它们可以进一步被归纳为两大原则,一是,注重“体验投资”,它对应着最优化问题中的“幸福最大化”;二是,追求“死前归零”,它对应着最优化问题中的“浪费最小化”。

这两条,乍一听,好像都有点奇怪。别着急,下面的解读,我们就来展开说说,它们具体是怎么回事,还有,怎么落到实践中。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怎么用它们。

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条原则,注重“体验投资”。意思很简单,就是找到能让你幸福的事,然后花钱去体验。

听起来,这个道理很明显啊。作者为什么还要特意来提醒呢?

他说,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足够地意识到,“体验”对于我们人生的重要性。

作者讲到一个他父亲的例子。他父亲在临去世的前几年,体力大大下降,生活乐趣少了很多。于是,作者送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平板电脑,里面存着几个视频,是父亲年轻时参加橄榄球赛的一些高光片段。父亲非常惊喜,他拿着平板电脑,反复看视频,看他年轻的身影,看他曾经的队友们,重温着当时的回忆,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后来他跟作者说,这是他收过的最棒的礼物。

这让作者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收集回忆的过程,最终能陪伴我们的也只有回忆了。而这些回忆是从哪来的?正是你之前的人生中,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或者一生仅有一次的那些体验。比如,跟恋人的第一场约会,一次说走就走的背包旅行,跟朋友奋力打赢的一场比赛,等等。作者在书里多次强调一句话:“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当我们年纪大了,回顾人生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自己人生的充实程度,其实就取决于我们人生体验的丰富程度。

作者还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只关注金钱的增值效应,而忽视了体验的增值效应。

金钱的增值效应,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把一百块钱存起来,在利滚利的作用下,很多年后,它会变成更多的钱。

而同样的,其实体验也有这样的增值效应:我们投入时间或金钱,去获得体验,收获的不只是当时的感受,还会有持续不断的红利。比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平常的一天,你突然听到路边的音箱里,传来一首多年前特别喜欢的歌;或者,在一家不起眼的饭店里,吃到了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或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翻出了一卷旧录像带,或一张老照片;又或者,手机相册提醒你,“三年前的今天”,你拍下了什么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那些曾经的体验又会汹涌而来,让你或感慨,或脸红,或喜悦,或流泪。所以,每一次的体验,带给你的绝不只是一时的感受;还有你在之后的人生中,每次重温到它,或者跟别人讨论起它,都会衍生出的额外体验。这就是体验的增值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在书里,作者把在体验上投入时间或金钱,也称为一种“投资”。而且,他认为,这种投资的回报,是比金钱回报更珍贵的。因为金钱是可再生的,财物是可替换的,但是,体验给我们带来的那些感受,却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注重“投资体验”。这是帮我们实现一生“幸福最大化”的一个根本路径。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只要弄清楚,什么能让自己感觉幸福,然后随心所欲地花钱去体验,就行了?

并没有这么简单。书里提醒我们,对于体验这件事来说,时机很重要。

比如,作者讲到一件往事。在他20岁出头时,有一个叫杰森的室友,跟他差不多大。当时,杰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休假三个月,去欧洲背包旅行。

旅行回来之后,杰森给作者分享他拍的照片,还有种种经历。比如,在巴黎,他和新朋友一起,在公园里吃着长棍面包,配奶酪、红酒,度过了非常惬意的一下午。在希腊群岛,他爱上一个女孩,两人一起徜徉在傍晚的海滩上。他还在各地认识了很多当地人,很多不同国家的年轻旅行者,了解了多种文化,感觉自己的世界被完全打开了。

作者非常羡慕杰森,也很后悔没跟他一起去。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经常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要去欧洲旅行。但是,时机好像总是不对,要么感觉没时间,要么感觉还要再攒攒钱。终于,在30岁的时候,作者去了趟欧洲,但是他发现,杰森当年的很多体验,他已经没法复刻了。他住不了青年旅舍,跟年轻人也玩不到一起了。而且,由于工作上的担子变重,他旅行的时间也要被迫缩短。最后,他有些遗憾地慨叹:要是我早一点儿去该多好!

作者讲这段经历,是想表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各种体验的享受能力是在变化的。就像,同样是一次欧洲旅行。5岁的孩子,去了一趟,可能什么也不记得;20岁的青年,能像杰森一样,背包跋涉,不知疲倦;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体力、冒险能力在下降;到了老年,旅游主线可能就只是浅浅散步了。

人们经常觉得,是金钱,决定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体验。但作者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享受体验的能力——这跟年龄息息相关。曾经,作者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兴奋地送给外婆一万美元。结果,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外婆用这些钱买的唯一一件东西,是一件50块的毛衣,还是给作者买的。这不是因为,外婆在刻意省钱,而是因为,她的活力已经大不如前,花钱体验的意愿、能力,都很有限了。

所以,作者提醒我们,想要把我们这一生的时间和金钱用到极致,投资体验的时机非常重要。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花钱就可以,而是要精心做好规划。怎么规划呢?我从书里提炼出了这么四条建议,供你参考:

首先,投资体验,要趁早开始。这里是化用了股神巴菲特的那句“投资要趁早”。因为越早开始投资,你后面能收获投资回报的时间就越长。金钱投资的回报率,可能时正时负,但是,体验投资,它给你后续人生带来的红利,肯定是不断正向积累的。

可能有人会担心:那我如果没什么钱,怎么趁早投资体验呢?其实,投资体验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有一项在全美国开展的调查,问人们,哪些活动让他们感觉最幸福,得分最高的包括,运动、读书、和家人聊天、和孩子们玩耍,等等,这些都不需要花什么钱。当然了,它们需要我们投资一定的时间。

这里还要说到,趁早投资体验的一个附加好处。那就是,当我们年轻力壮,而且对世界充满探索热情的时候,我们投入相对少的时间、金钱,就可能收获很大的快乐。比如作者当年的室友杰森,他住便宜的旅舍,在公园吃长棍面包,却也获得了铭记一生的体验。书里鼓励我们,去多探索那些低成本的体验。比如,即使没钱、没时间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你也可以坐公交、地铁,去探索你所在城市中的那些陌生角落;可以去参观那些免费开放的艺术街区;可以跟朋友去郊区徒步、野餐、桌游,等等。这些低成本的快乐,很多人都还没有充分去挖掘过。

不过,要注意,趁早投资体验,意思是趁早“开始”投资,好拉长你的投资回报期,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投资都集中在人生的早年里。其实,只要做好规划,不管是哪个年龄段,我们都能挖掘出适合自己的体验,让时间、金钱发挥出最大效用。这就要说到书里第二条关于体验投资的建议,那就是“时间分段”。

这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能帮你画出自己期望的人生的大致轮廓。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先画一条线,代表你从现在往后的人生。然后,把这条线划分成一个个的间隔,每个间隔代表5年或10年,其实就是一个年龄段,比如30—35岁,35—40岁。

然后,思考一下,你在往后的人生里,想要达成哪些关键体验。比如,去一次户外音乐节,跑一次马拉松,申请一项专利,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去十家不同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乘坐邮轮去阿拉斯加,阅读20本经典小说,等等。想到什么就先写下来,也不用怕这份清单不完整,你之后可以随时更新。

列出清单之后,你就要思考,这里面的每一项体验,适合在什么时间达成。然后把它们分配到对应的年龄段里去。这样,让每一个年龄段的时间、金钱,都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用。而且,过程中,你还可能意识到,有的体验之间相互冲突,或者,有的体验需要从现在就开始规划,否则可能就来不及实现了。这能帮我们在一生的维度上做好统筹安排。

可以说,“时间分段”,是我们在投资体验的时候,一个基本的思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优化。这就是接下来的这第三条和第四条建议了。

第三条是,注重对健康的投资。这跟投资体验并不冲突,因为,一个好的身体,能让你更好地享受各种体验。在作者看来,我们能从一种体验里收获多少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健康、财富,还有自由时间。在这三个因素当中,财富、自由时间的影响是一时的——你在某一个时点上,钱多还是少,时间多还是少,只会影响你当时的体验效果。但是,健康的影响却是持续的,而且还会随年龄放大。比如,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身体,落下了一些病根,不仅会影响他年轻时享受体验,而且,还可能会让他在后面这些年里,体能加速衰退。所以,要注重对健康的投资,比如,改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多从事喜欢的体育活动,等等。而且,这类投资也要趁早开始。

再说第四条,叫“适当地用金钱换取自由时间”。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费时间,而且会让你体验比较差的事情,适当地外包出去。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家务。比如,你自己把厨房、浴室彻底打扫一遍,需要六个小时;你在工作时,每个小时的工资,折算下来是50块左右;那么对于你来说,一个可选的做法就是,花200元请一个钟点工,帮你打扫;而你可以用这个时间陪孩子去公园,阅读一本书,或者去做任何比打扫房间更让你快乐的事。

作者说,即使是在他刚毕业,收入不多的时候,他也会适当地采取这个策略,所以也给自己换来了很多快乐的周末时光。而随着一个人年龄增长,财富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值钱,就应该更多地用这个策略。这并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经验之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那些善于花钱节省时间的人,无论收入多少,他的生活满意度都会比同等收入的人更高。这也很合理,因为当我们花钱摆脱了自己不喜欢的任务,不仅仅是有了更多时间,能体验更多快乐的事,同时还减少了很多负面的人生体验,自然会感觉更幸福。

第二部分

好,在刚才的第一部分,我们说的是人生“最优化问题”的前半部分,也就是:怎么能让一生的幸福感最大化。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最大,只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对于每个人来说,你能实现的“最大”,跟我能实现的“最大”,往往是不一样的。不过,书里告诉我们,有一种花钱目标,能帮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幸福最大化。那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最优化问题”的后半部分——浪费最小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你的人生结束之时,剩下的钱要越少越好。

我知道,对于咱们来说,乍一听这个思路,会觉得挺吓人的。我们的脑子里可能一下子就会冒出各种问题:比如,万一我活得很长,钱不够了怎么办?万一我晚年得了大病怎么办?我的孩子怎么办?别着急,这些,我们在后面都会讲到。现在,我们先来听听,作者对他这个思路的解释。

他说,由于他早年受的是工程师训练,所以他有一个思维习惯,就是,喜欢效率,讨厌浪费。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最糟糕的浪费之一,可能就是浪费我们的生命能量了。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自己的生命能量换来的,所以,浪费自己的辛苦钱,就是在浪费生命能量。如果不想浪费生命能量,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死前归零”,也就是在人生结束之时,花光所有钱。

作者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说法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安尼,曾经提出过一个“生命周期假说”,关注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怎么管理自己的支出和储蓄,才能做到“钱尽其用”。设的目标同样是“在人生结束之时,花光所有钱”。

听起来可能有点极端。而且,谁能掐得那么准呢?的确,书里提到的这个“死前归零”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思维模型,是一个方向性的目标。并不是说真的让我们在生前就把钱花得一分不剩,而是要尽可能少剩一点,也就是“浪费最小化”。这样,你才算是用自己的钱,换来了尽可能多的体验,尽可能多的幸福。

好,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似乎照应了一句著名的小品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死了,钱没花了。”没错,这的确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不过,你可能还会想起,这句台词还有下一句:“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活着呢,钱没了。”

这也是很多人在面对“浪费最小化”这个思路的时候,会最先提出的一个担心。不过,书里宽慰我们说,其实,这个担心,在金融市场里,早就有人替我们考虑到了,而且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购买年金产品。它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在自己有固定收入的时候,定期,或者一次性地给保险公司打一定量的钱,然后,等你需要养老的时候,每个月就能固定从保险公司那里领一笔钱,活多久,就能领多久。这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活着呢,钱没了”的担心。

当然了,年金产品分很多种,每个人的健康、财富、风险承受能力等等因素,也不一样。所以,具体到我们自己,要不要买,买哪种,还是要先跟专业人士咨询清楚。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另一个担心,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找到解决方案,那就是,疾病风险。很多人存钱,都是因为害怕,晚年可能有大量的医疗开支。针对这类担心,目前的各类健康保险,已经覆盖其中的很多情形。不过,在作者看来,除了像这样做好“后端保险”以外,更明智的是,把你的支出和时间多花在“前端”,也就是花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上。比如,很多健康保险公司,会用礼品卡等方式,鼓励买了保险的人,去定期做健康筛查。这当然是他们降低理赔支出的一种努力。但是,你也不要因为买了保险,就忽视了平时的健康维护。具体的原因和做法,我们在上一部分,“注重投资健康”那里,已经讲过了。

好,针对这些基本的担心,做好应对措施之后。如果你愿意了解一下,怎么实现这个“浪费最小化”的目标,书里也给出了操作建议。

首先就是,计算你的预期寿命。我知道,这件事,听着有点膈应。但是,作者提醒说:我们不喜欢一件事,不代表这件事不值得做。对预期寿命大致有个数,能帮我们更清醒地规划人生,而不是抱着“糊涂是福”的心态,盲目地赚钱、存钱、花钱。

怎么计算预期寿命呢?其实有很多现成的计算器可以用。作者去问了他在美国精算师协会的朋友,他们推荐了美国精算师官网(https://www.)上的一个工具,叫精算师寿命图解(https://www./)。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它就能给出一个图表,说明你活到不同年纪的概率。我把网址也放在文稿里了。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很多卖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都免费提供在线的寿命计算器。它们会问你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烟酒习惯,家族病史,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预测因子,比如坐车系不系安全带,等等。回答完之后,计算器就会给出一个大概的寿命估计。这个过程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提醒我们,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果想延长寿命,我们该做哪些改善。在做出改善之后,你再去测试,结果可能就会变。

在得到了大致的预期寿命之后,我们下面要做的,是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净资产峰点”。这个峰点,不是一个资产数额,而是一个年龄,比如55岁、57岁、60岁。在这个年龄之前,是你的财富积累阶段,你每个月的支出最好小于收入,而一旦到了这个年龄,就进入财富消耗阶段,支出大于收入。

为什么要设这样一个峰点呢?很简单,因为如果你的净资产一直在增长,那你肯定没办法实现“浪费最小化”,可能会因为一味存钱,或者总是在工作,损失掉很多原本能获得的人生体验。书里打了个比方:一个人打了一口井,装了一个水泵,然后往一个杯子里抽水,水杯很快就满了,水开始漫出来,他喝了一小口之后继续抽水,这样不断重复。等他到了生命尽头,才发现,自己抽了一辈子水,却还是没有解渴。这对于他来说,是多大的浪费。而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才感觉到,一生中的幸福体验很贫瘠,也可能会非常悔恨。

好,说回“净资产峰点”。这个峰点设在哪里合适呢?作者跟他从事金融的朋友们设计了很多“假设人物”,进行了模拟计算,涵盖了不同的健康状况、收入增速,还有利率环境。最后得出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佳的净资产峰点落在45—60岁之间。具体的峰点选择,受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大,身体强壮的人,峰点可以稍微延后,到60岁往上,因为他对各种体验的享受能力的衰减是比较慢的。

我们假设,你给自己定的净资产峰点是55岁,那么,在55岁之前,作者建议我们使用一个动态版的“平衡财务公式”,来规划自己的支出和储蓄。“平衡财务公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你拿到一个月的收入之后,先扣除贷款、房租、水电、必需品这些基本支出,然后剩下的钱,60%用于个人体验,40%用来储蓄或者投资。

不过,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所有年龄段都适用于这个公式的,我们要做适当的动态调整。比如,你很年轻,可体验的事情很多,而且预期将来收入会增长,就可以降低储蓄的比例。但是,如果你有段时间,状态不太好,提不起精神去体验,或者,随着年龄增长,想体验的事情变少了,那就可以增加储蓄的比例。

另外,关于存多少钱才够用,作者也给了一个参考公式,那就是,用你预期寿命,减去退休年龄,然后乘以你预估的,自己退休后的每年生活成本。这个成本主要取决于你退休后想在哪个城市生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如果你觉得这样算很麻烦,在我们之前解读过的《重复做对的事》那本书里,也给出过一个基本的养老储蓄公式,就是用你现在每年的基本生活费,乘以25。关于怎么达到这个储蓄目标,那本听书里也讲过,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再去复习一下。

好,掌握了“预期寿命”“净资产峰点”“动态财务公式”“养老储蓄公式”这几个工具,我们再去解决“浪费最小化”的问题,就有抓手了。

不过,这个时候,你心里可能还有一个担心没有解决,就是:虽然,这样看起来,我好像是最优化了自己的人生,但是,这样是不是太自私了?我难道就不给子女留点什么吗?

书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你当然可以把钱留给你在意的人,比如子女。但是,一定要等你死后,再把这笔钱交给他们吗?你完全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在这笔钱能给子女带来最大效用的时候,把钱给他们。给了之后,这笔钱就跟你没关系了,书里说的“浪费最小化”,指的是你自己的钱,不包括这笔。

为什么作者会给出这个建议呢?他解释说,如果我们一直等到死后才让子女继承遗产,其实就相当于“听天由命”——在随机的时间,把随机的剩余财产数量,留给了他们。而随机,怎么能算是真的为他们着想呢?你已经没法知道,这些辛苦钱到了他们手里能发挥多少效用了。数据表明,人们大多是在晚年才拿到遗产。而这个时候,却往往不是他们享受体验的能力最佳的时候。

作者曾经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问的是“你最想在什么年龄获得一笔遗产”。有几千人参与调查。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的是26—35岁,还有接近1/3的人选了36—45岁。可以明显地看出,如果有选择的话,人们其实大多都不想等到老了、没什么用钱需求的时候,才拿到一笔财产。而如果我们能把那些想给子女的钱,在他们需要,且有能力享用的时候拿出来,让这笔钱发挥最大效用,其实也是在帮助子女靠近他们的“人生最优解”。

另外,书里还有一个提醒,我觉得非常值得记住。那就是:你给子女留下的,真正的遗产,其实不是金钱,而是你们共同拥有的体验。特别是,你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他们的教诲,还有相互陪伴的美好回忆关于这一点,书里有一个故事,让我很受触动:

作者有两个女儿。她们在年纪很小的时候,经常会拉作者一起看一部关于“长鼻怪”的动画电影。作者也很享受这种时光。但是后来,有一天,当作者抽出时间,主动邀请小女儿再看一次这部电影的时候,10岁的小女儿竟然不愿意看了,因为她觉得那是小孩子才看的。

作者说,如果有人提前提醒他,会有这么一天,那他很可能会抓紧时间,陪她们多看几遍。但不幸的是,在现实中,你很难知道,哪一天开始,你就没法再继续拥有某一种体验了。

从一定意义上看,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亡”无数次。意思是,每一个阶段的你,存续时间都是有限的。比如,身为大学生的你,单身未婚的你,初为父母的你,身强力壮的你,他们都不可能一直存在。

或许,“死亡”这个说法不太好听。那么我们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前行”,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像是拥有一条崭新的生命,可以去获得新的体验,去活得淋漓尽致。

就像,虽然作者跟女儿们共同观看“长鼻怪”这个人生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他依然可以跟她们一起享受别的人生体验,比如看她们踢足球,欣赏她们的舞蹈表演,带她们去旅行,等等。当然,她们终有一天会长大,这个阶段也将会过去,而新的阶段又会开始。

不过,不管是哪个阶段,“长鼻怪”的故事,都不会停止上演。所以,作者说,在每个人生阶段,他都会认真地问自己:在这个阶段,你的“长鼻怪”是什么?你有好好抓住它吗?

结语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可以说,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财富人生指南。它努力告诉我们的,不是如何增长财富,而是如何充实人生。

作者从工程学的角度,把“怎么花钱,才能人生无憾”这个问题,转化为了一个“最优化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怎么能让一生的幸福最大化,浪费最小化。

关于怎么实现幸福最大化。作者的观点是,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而且,体验的时机很重要。所以,要注重对体验的投资,而且要趁早开始,做好一生中不同时段的体验规划。

关于怎么实现浪费最小化,作者给出的思路是,追求“死前归零”,并且给出了“预期寿命计算”“净资产峰点”“动态财务公式”“养老储蓄公式”这几个工具。

“死前归零”是一个理想化的思维模型。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承认,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就算我们严格遵守了书里的每一条建议,最后可能也没法达成。但是,这并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它真正的使命,那就是,促使你走在追求“最优解人生”的方向上。它能帮你更加审慎、自觉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随波逐流,盲目地赚钱、花钱、存钱。

随波逐流的人生更容易,但它会让你的生命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深思熟虑的人生或许更费心神,但它能让你更加明智地分配宝贵的生命能量,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时间。

每个人都无法做到绝对完美,但无疑,我们都需要珍惜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机会。今天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生就是不断收集体验的过程”。所以从现在开始,多思考一下如何使用有限的时间、金钱,获得尽可能多的幸福体验。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将度过极为充实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