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仇池”地名考述「总第27期」

 泰荣林黑皮 2023-05-25 发布于上海

历史上的西和之仇池风云

史海钩沉

图片

透过历史烟云,让我们从地理、沿革、人物、战事、遗迹、轶事各个方面来讲述西和苍桑与变迁,演义西和地域先民们生生不息,奋进前行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仇池”地名考述


作者/袁智慧

图片

仇池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中国古代许多典籍有记载。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部50公里处。万山丛中,有一奇山,拔地而起,形似舰船,呈南北走向,两河相夹,三面环水。山北面与另外的山脉连接,但地形地貌相对独立,连接处地形为牛脊式山梁,民间称为“天桥”,两侧悬崖绝壁,“天桥”宽度不足两米,地貌为红色丹霞。西汉水从仇池山西面向南流,又转而东流,在南面山麓流过;山的东面洛峪河由北向南流,在山的东南脚汇入西汉水。仇池山四周为悬崖峭壁,难以攀登,山顶上却地形平缓,有田地、有泉水、有村落,林木茂盛,风景优美。仇池山最高峰名为伏羲崖,位于仇池山北端山顶,海拔1793米;伏羲崖与仇池山脚的相对高度791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仇池山地形有专门描述:“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

仇池,也是一个地域名,泛指仇池山及其周围地区,大致范围相当于今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流域,即今陇南市全境和陕西、四川边境。在古代,这里是少数民族白马氐族的居住中心,此地同时居住着白马羌和参狼羌。殷商时期,氐族先祖就生活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氐人逐渐发展;到两汉氐人势力壮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杨氏家族以此为中心建立仇池国,延续300余年。不同时代,仇池山的名称不尽相同。汉代史书中称之为“仇夷山”。《遁甲开山图》记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和东汉班固《汉书》把仇池山地区称为“武都”,即指“武都县”和“武都郡”。“武都县”也称“武都道”,是“武都郡”治地,具体位置在今西和县洛峪镇。“武都郡”辖九县,范围相当于今陇南市大部分及陕西凤县、略阳县地。《汉书·地理志》还记述,“武都县”有“天池大泽”。三国时期,仇池山附近仍设“武都县”,隶属于“武都郡”,但该地名称还是“武都”。《三国志》为西晋时人陈寿所著,书中称仇池地区为“武都”和“百顷”。如《三国志·魏志》载:“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众万余。”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述仇池地区时云:“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同时也记述“武都县”有“天池泽”,这与《汉书》记载基本一致。此“瞿堆”,即仇池山;“百顷”与“瞿堆”并称,说明不是一座山,按照实际地形,笔者认为应指仇池山东侧的山,即今西高山。两山地形、地貌相似,而且后者面积更大,山顶田地更广,居民更多。现在,仇池山有3个小自然村,构成一个行政村,人口800多;西高山为一个乡,有22个行政村,人口1.6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将仇池山称之为“瞿堆”,并对“瞿堆”地形、位置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且明确指出“瞿堆”,“《开山图》谓之仇夷也。”由此可以肯定,汉代“仇夷山”就是“仇池山”,也即“瞿堆”。

“仇池山”和“仇池”之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即“仇池国”时期。当时已有郭仲产《仇池记》专著。《仇池记》中记述:“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竦起数丈,有逾人功。仇池凡二十一道,可攀缘而上。”这里又将“仇池和百顷”并称,究竟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按照并称,应该是两座山;按照“周回九千四十步”计算,似乎仅指“仇池山”。同时,郭仲产的另一著作《秦州记》和范晔《后汉书》也有“仇池”之名的记述。《秦州记》中载:“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形似覆壶,上广百顷,周数十里,高二十余里,壁立千仞,分置均调,竦起数丈,有如人力也。”范晔《后汉书》记载:“有白马国,氐种是也。”“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居于河池,又名仇池,方百顷,四面陡绝。”此外,当时另有辛氏《三秦记》也记载:“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沧洛二谷之间……”由以上记述可知,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又称“河池”。几种资料都记载,仇池山顶有“百顷”田地。计算一下,一顷约百亩,“百顷”就是万亩。现在的仇池山很难有万亩土地,但仇池山东面的“西高山”却真有“良田百顷”。汉魏南北朝的地理著作对仇池山的记述,大同小异,大概是相互抄录,是否到实地观察不得而知,所记内容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也许由于当时南北割据,战乱频繁,很难有人作实地考察。

隋唐时期,仇池山被称为“百顷堆”和“仇池山”。《隋书》(唐代魏征等撰)中称为“百顷堆”。仇池山,魏晋称为“瞿堆”,这里称“百顷堆”,又与“百顷山”混同。杜佑《通典》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均记为“仇池山”。《通典》载:“成州,今理上禄县。古白马氐国。”“上禄,汉旧县,有仇池山,晋永嘉末,为杨茂搜所据,其土地百顷,四方壁立,陡峭险固……上有岗阜泉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西南夷自冉駹以什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上有万家。”此外,《旧唐书》(五代时后晋刘煦监修)记载:“上禄(县)……白马氐之所处。州南八十里仇池山,其上有百顷地,可处万家。”上禄县,为成州治地,即今西和县城所在地。从《元和郡县图志》和《旧唐书》记载来看,仇池山上有“百顷地,可处万家”。显然应包括“西高山”在内,否则难处万家。唐以后“仇池山”之名一直延续。

图片

宋代绍兴年间,有人立了一块石碑,取名“仇池碑记”,后来,碑佚,碑文留存至今。碑文中说:“仇池福地,本名围山,《开山》谓之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上土下石,屹然特起,界于苍洛二谷之间,有首有尾,其形如蛙,丹岩四面,壁立万仞……”《仇池碑记》的记载更有综合性,把“仇池”“围山”“仇夷”都联系起来了。这“围山”与《秦州记》所说“仇维山”是否一致呢?《仇池碑记》所说“仇池福地,本名围山”。此“围山”是何意义?有趣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仇池山下修梯田时出土围棋,材料为石质,年代尚未确定。围棋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已有。伏羲诞生在仇池山,围棋棋局与伏羲时代的《河图》《洛书》图案极其相似,“围山”之名是否与此有关呢?近现代仇池山一带民间有一种游戏名为“狼吃羊”,类似于围棋,或许就是围棋的原始形式。当地方言中,“wei”和“yi”读音相通。如“马尾巴”的“尾”,既读“wei”,又读“yi”,这与“仇夷山”又叫“仇维山”相似。围棋,古代也叫“弈”,下围棋叫“对弈”或“弈棋”。仇池山,又称“围山”和“仇维山”,可能是一回事。仇池山也叫“河池”,又是伏羲诞生之地;伏羲女儿也称“宓妃”,是洛神。曹植曾作《洛神赋》。仇池山下的河流名叫“洛谷水”,西高山东侧河流叫“洛溪水”,这一切都是多么的巧合。由此,笔者大胆猜想,围棋是否发源于仇池山呢?清代至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官方称“仇池山”,仇池山周围的群众把“仇池山”称为“大山寨”,相对于大山寨而言,在仇池山南面的西汉水南岸山顶还有一个“小山寨”(今大桥镇小山村),小山村地形与仇池山非常相似,俨然一个小仇池山。

总之,仇池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围山、仇维山、仇夷山、瞿堆、百顷山、百顷堆、河池等等。不同时代,名称不同。仇池山的地域范围也不局限于仇池一座山,应包括今西高山镇所在地西高山在内。因为,这两座山一大一小,山形相似,又紧靠在一起,中间隔着洛峪河,人站在山顶上能够互相眺望。仇池国金印就是在“西高山”上出土的。“仇池”之名,范围更不限于一山,泛指以仇池山为中心的大片地方。两汉时期,仇池山地区设立武都郡,管辖地方较大。西汉“武都郡”管辖九县,范围相当于今西和、礼县、武都、康县、成县、徽县、两当,以及陕西省凤县、略阳县等地。东汉“武都郡”管辖七县,范围相当于今西和、成县、徽县、宕昌,以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所以,史书中称仇池地区为“武都”。汉以后多称“仇池”,所指地域与汉武都郡差不多,与杨氏仇池国的活动有关,范围不固定。前仇池国以仇池山为中心,后仇池国杨定以历城(今西和县城北)为中心。到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时期,仇池山仅仅是杨氏氐人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中心地域已远离仇池山。然而,当遇到战争吃紧时,还退守仇池山。

关于“仇池”地名中“仇”字的读音,存在分歧。一种读音为“qiú”,与姓氏有关。认为仇池山曾有仇维道人居住过,以姓氏命名此山,按照普通话读音,读为“qiú”。乾隆版《西和县志》记载:“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民国版《西和县志》从此说。《辞海》也将仇池山的“仇”注音为“qiú”。今西和县与仇池山相距不远的蒿林乡有“仇”姓,当地人读为“chóu”,不读“qiú”;此外,该县工作人员中也有宕昌籍“仇”姓者,读为“qí”,也不读“qiú”。再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仇”注为“巨九切”。由此可知,汉代“仇”读“jiu”,仇池,应读“jiuchi”。今仇池山洛峪河谷有黑虎峡,古代称“鹫峡”,与仇池山相连的山脉最高峰为香山,清代香山碑文中称为“鹫岭福地”。这里的“鹫”与“仇”字在汉代读音“jiu”相一致。今西和方言中也把仇恨的“仇”读成“shóu”。仇池山的“仇”,与“仇恨”之意关系不大。按照现在当地方言中的姓氏读音,应读“chóu”;追溯古代,可读“jiū”。再者,乾隆版《西和县志》所载仇维道人,依据何在,仇池山之名,是否源于仇维道人,有待考证。

下期推出——仇池诗萃

图片
图片

    资料来源:新天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