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东晋铭刻书迹的体态类型

 三个小布丁 2023-05-25 发布于河南
东晋的铭刻书迹,有墓碑、神道阙、墓志、墓券,还有模印的墓砖文。这些书迹,都与葬事相关,是葬制文化的组成部分。
据《晋书》《水经注》以及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记,东晋也有一些碑刻,宋朝金石家搜罗的东晋碑刻却不过十余通,而且到了现代都不见了。
至于现存的《杨阳神道阙》《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等,都是清朝人的发现。
后来我们说东晋盛行立碑,是相对于严厉禁碑的曹魏、西晋而言的,并不能与东汉立碑刻石遍于朝野的盛况相提并论。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线:东汉大量立碑,曹魏至西晋禁碑,东晋立碑又放开而已,远不及东汉盛况。立碑的状况是与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形态密切相关的。
我们现在所见的东晋铭刻书迹,墓志是大宗。墓志文字有繁有简,繁者如《王建之墓志》,长达二百七十五字,简者如《李纂夫人何氏墓志》,仅刻“夫人东海剡县何氏”八字。
让我们来看一下东晋铭刻书迹的体态类型。
东晋时期,人们刻碑铭志仍然遵循汉魏以来的传统,以篆书、隶书为铭石书的正宗体势。出土的东晋铭刻遗迹,篆书偶有所见,隶书是大宗且形态复杂多变,还出现了楷书墓志(这实际上与应用书法书体的演变相关)。

一、篆书

东晋的篆书遗迹很少,著名者为《朱曼妻买地券》(338),属东晋早期书迹。拓本如图:

(《朱曼妻买地券》拓本)
民国年间出土于浙江平阳,那里是当年东吴的腹地。其书法与东吴的《天发神谶碑》(276)相似,字势呈方峻的态势,这应当是公元3世纪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篆书风格。
此外,东晋也有篆书砖文,但要注意,这些砖文上的篆书都杂有隶笔
南渡之后篆书衰微了,但余脉犹在。东晋初年,河东闻喜郭璞(喜好文字学的朋友一定记得他,因为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里无数字提到他)“好古文奇字”。

(郭璞像)
东晋后期,韦诞的后人韦昶还用篆书题写宫室榜额,韦昶是南渡士人,所写的“大篆”,估计与吴体所传的蹉书不一样,但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具体体态如何,不得而知。

二、隶书

东晋的铭石书大多采用隶书体,隶式比较明确的书迹有:《谢鲲墓志》(323)《张镇墓志》(325)《爨龙骧墓石》(371)《杨阳神道阙》(399)《爨宝子碑》(405)。同时,东晋的砖文大多也是隶书。
究其状态,可以将其体态分为以下四类:
1、基本延续曹魏、西晋隶法者
汉魏之际,隶书“渐有定式,波磔斩截,如用褊笔划成,有造作之气。”这一类隶书,东晋时期还能见到,如《谢鲲墓志》,如图:

(《谢鲲墓志》实物图)
它的撇、捺的收笔向上翻挑;撇笔保留着“折刀头”形态;但长横的起笔已经不是“折刀头”状,斜截如楷式;字形方扁而结构有些松散。
新近发现的《高崧墓志》是这类隶书的别派,如图:

(《高崧墓志》拓本)
它出土以后,备受关注,关注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书刻时间在王羲之逝世后不久,又夹杂楷式的写法,特别是“都、广、昌、高、崧、和”六字,类似人们习见的楷书,“月、日、伯”等字横折之笔的写法尤其接近楷法,因此许多人认作楷收。但如果细究就会发现,它存在楷笔是事实,然而志中多数字是用隶法书写,那些看似楷书的笔画形态,还需要结合曹魏、西晋隶书的特征以及东晋隶书变态的写法加以仔细地辨认,其中大部笔画还依然是隶书的写法。因此:尽管《高崧墓志》虽有楷笔,但从全篇来看,书刻的基本笔调是隶式而非楷法。它应当归于隶书体。
2、方笔隶书
方笔隶书最显著的特征是笔画方厚,字形方整,结体茂密。刘涛先生这里着重说了《爨宝子碑》,如图:
(《爨宝子碑》拓本)
《爨宝子碑》名声显赫,因此,有必要认真理解一下:
它也是方笔隶书,但笔画有方有圆。横和竖又方又厚;“点”画是三角状,连一些短撇、短竖和捺笔也改成了三角形,这“很刺眼”(其实这是它的特征与个性)。撇和捺,大多是圆笔,一些钩挑、戈笔也作圆笔。方与圆结合,厚重和灵动相兼,笔姿显出一些变化。
作者把横、竖写得平直以保持结体的整饬稳重;将撇、捺和长横、钩戈写得舒展,是要表现横张之势。这种写隶书的手法,与《鲜于璜碑》有些相似,让我们回忆一下《鲜于璜碑》:

(回忆一下《鲜于璜碑》)
但是不难发现,隶书中本来应该写得对称的撇、捺,《爨宝子碑》的作者大多写得一高一低,或者撇长捺短,或者撇圆捺方,或者撇直捺曲,几乎都不对称;有些撇捺,还用楷式来冒充。其字形,有的瘦而高,有的肥而矮,大小不一,这是由于作者不善于写斜向的撇笔和捺笔造成的。
在碑中,越是难于结构的字,越有不合隶书结构规范的“奇姿异态”。后人欣赏的一些奇态,究其本初,恰恰 是作者“想模仿八分而又学不像,字体显得很不自然”的窘态。
《爨宝子碑》的作者显然不谙隶法,更不是在胸有成竹地表现什么。
3、草率的隶书
出土的五方《孟府君墓志》(377),有三块是草率的隶书,其中,两块笔画粗略,一块笔画细,行款不一,显然是未画界格示经书丹直拉刻划,急就而成。刻工粗率,多用冲刀,未经修饰,“折”多“转”少,笔画简直生硬,翻挑分张的特点并不明确,一些字的写法还杂有楷式。
这类出于工匠手下、字态稚拙陋俗的隶书,在东晋的模印砖文中也能见到。这一部分的作品,其研究价值不大,我决定不再上图说明了。
4、美术化的隶书
东晋美术化的隶书相比西晋的装饰性砖文,装饰性明显减弱。如图:

(东晋的模印砖文)
显然,它不够整饬,美术性亦不足,或者说,作者不够用心。

三、楷书

东晋的墓志,有少数是用楷书铭刻,如《颜谦妇刘氏墓志》(345),《夏金虎墓志》(392)如图:

(《颜谦妇刘氏墓志》拓本)

(《夏金虎墓志》拓本)
这些楷书,出自不同刻手,笔体各异,结字上还有隶意,是“斜划宽结”的态势,和成熟楷书“斜划紧结”的体态有所不同,可以由此了解铭石书从隶书体向楷书体过渡阶段的楷书面貌:
它“笔画柔转,结字多欹侧状”。
下一篇,我们看东晋隶书的“分化”与“类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