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逻辑、建构策略与价值选择

 冰城老D 2023-05-26 发布于黑龙江

编者按: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在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过程中,对“红色基因”的体认和呈现、以人民为中心构筑情感链条、基于“共同体叙事”视角重现历史记忆、在市场中探索多元类型,日益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逻辑前提。本文尝试以全局性的眼光辩证看待新时代电视剧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作突围中的实践路径与建构策略,以期推进电视剧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提升。

图片

   文丨丁亚平 龚方怡

 责编丨李璇

新时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日益在艺术追求与市场选择等对应关系中找到平衡点,能够在常态化稳定产出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品质和水准。面对新发展格局中可能出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电视剧创作者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下,思考并厘清自身的使命担当,明确价值选择。

图片
图片

01

图片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逻辑前提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目标,关键在于明确电视剧创作的预设前提与文化逻辑,这是保证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图片

(一)开放的确定性趋势与“红色基因”

电视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向多元形态拓展的发展历程,从多年来电视剧生产的态势来看,其文本内外的典型标识在于电视剧创作者对“红色基因”的体认和呈现。这种标识反映在两个维度:一方面表现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环境不断开放的确定性趋势下的电视剧景观;另一方面指电视剧在展现并挖掘中国故事时,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红色记忆的重现。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当中,“红色基因”既渗透于电视剧创作的文本之内,以明确的精神内容指引着新时代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方向,为其拓宽现代化的内容视野;亦外化于电视剧全产业链条,持续推动着中国电视剧向高峰迈进。

进入新时代以来,《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伟大的转折》《叛逆者》《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等一批电视剧作品,以彰显红色精神为主旨,向世界传达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优良品质。这批作品不仅在内容上重视对中国精神的演绎,它们的出现本身即是对“红色基因”所形成的精神动力的自觉与自为。当然,这些作品并非含有教化意味的单面表述,而是带着思想的闪光,尽力以具体的艺术形象为时代与文化做出注解。

除此之外,当下的电视剧或网络剧作品,或多或少地都能彰显出一种“中国性”的价值品格和质朴之味,它们观照生活的各个方面,力图以贴近现实的人物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观众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朝向美好未来迈进。“红色基因”与电视剧创作思维的结合都内化在了具体电视剧作品当中,建构起作品含有中国性、时代性和精神性的逻辑前提。

图片

●《百炼成钢》

图片

(二)以人民为中心构筑情感链条

区别于其他艺术与文化形态,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自它在电视荧屏上发挥功能与影响开始,便迅速以家庭传播的方式,与广大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电视剧以性格化的人物、高浓度的情感和微妙的悬念反映真实、把握历史、演绎时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分集式的播出方式使其既能以涓涓细流般的笔法去书写人民的故事,又可利用分集和时长的优势来丰满故事余味、强化每集结尾的戏剧张力,持续引发受众的注目。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电视剧愈加倾力于对人民的注目和关怀,以时代的、人民的真实状态构筑起艺术的情感链条。《鸡毛飞上天》《都挺好》《大江大河2》《装台》《山海情》《我在他乡挺好的》《乔家的儿女》《人世间》《县委大院》《风吹半夏》《警察荣誉》《幸福到万家》等一批优秀剧作,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积极向现实生活取材的创作姿态。

与过去相比,这些作品更关注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能深度挖掘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捕捉他们的复杂性格,以鲜活丰满的角色形象讲述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命运;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积极捕捉与描绘生活的琐细,发掘中国人内心的一方天地,寻索人之存在的精神内核;在人生的悲喜之中更注重表达精神的分量、品味生活的妙谛,以生动的笔触展示烟火人间,展现当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观念,提炼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寻觅方向;更注重对生命的书写和对智性、精神的攀缘,尤其聚焦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现实困境,并以辩证客观的视角反映与洞察世态人情,进而激发观众省思。无疑,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构筑情感链条,才能使电视剧作品“永葆青春”。

图片

●《县委大院》

图片

(三)回顾往昔:基于“共同叙事”视角重现历史记忆

历史,为往昔岁月拂去尘埃,为现实人生带来镜鉴。蔡元培曾言:“历史者,记载已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者也。”①从时间坐标的纵向维度审视,历史的沿革必然伴随着文化语境和物理环境的改变,但是从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上看,历史与现实实质上已形成了一条连续性的精神链条,其中体现着观念与思想的赓续。

为了不错过历史的回声、不漠视历史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电视剧更注重以“共同体叙事”的视角反顾往昔,通过重现历史记忆,召唤受众的共同体情结。

《觉醒年代》《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换了人间》等一批电视剧,基于开放的文化语境和现代的审美范式再现重大革命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厚重的精神力量感染观众。例如,《觉醒年代》用影像重现1915年到192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揭示了思想觉醒和理性召唤的必然,并从叙事与观看两个维度表现出建构共同体的自觉:在叙事方面,这部作品以文化救国和政治救国为主线,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共同体意识;从观看角度,这部作品为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搭建起一道精神沟通的桥梁,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勾连起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

图片

●《觉醒年代》

图片

(四)在市场中探索多元类型

电视剧以艺术的方式反映历史真实和时代发展的新气象,表达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分量,联结起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推动电视剧市场供给端和收视端双向驱动的互动态势,形成中国电视剧蕴涵的文化逻辑的当下性。

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新时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生产注重“减量提质”,推出了《庆余年》《对手》《琅琊榜》《三体》等带有鲜明类型化特色的作品,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播映过程中掀起评论热潮。

如《对手》以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处理国安主题,在破题角度上体现出新意;《三体》填补了国内科幻剧的空白,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注重对悬念和氛围感的营造,拉近了观众与科幻想象世界的距离。

此外,电视剧收获的播放量和评论,不仅能够用来检验一部作品的质量,同时还能以数据和舆论形态反哺创作,对电视剧供给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带来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由需求牵引供给,仍是新时代中国电视剧提升创作质量和实现减量增效策略的重要逻辑前提。

图片

●《三体》

图片
图片

02

图片

电视剧行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与建构策略

新时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场行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旅。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生态健康发展,以全局性眼光辩证看待电视剧创作突围的实践探索、关注电视剧赋形于产业结构的建构策略,显示出必要性与重要性。

图片

(一)提质增效,酝酿精品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指出,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繁荣创作生产,扩大精品供给,全面提质增效,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视剧”。②纵观新时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整体上秉持着“提质增效,酝酿精品”的理念和策略。

从2012—2021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数据(见表1)可知,电视剧产量自2012年起就处于收缩态势。这种持续“去产能”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电视剧市场资本溢出和结构性产能过剩衍生的不平衡现象,使市场主体能够集中资金投制于优质剧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确保电视剧市场的有效运行。

尽管电视剧市场“减量”,但是电视剧的观看量并未受到波及,如电视剧收视比重由2017年的30.9%升至2021年的35.9%,③充分表明电视剧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同时,电视剧市场在保持健康化运行的同时,以“优胜劣汰”的思路强化了“头部”内容的生产力,最大限度上达到提质增效的生产诉求。

图片

在题材划分上,新时代中国电视剧以现实题材为主,《人世间》《大山的女儿》《风吹半夏》等作品,以人物成长勾连国家发展进程,播出后持续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人世间》围绕周家三代人及邻里亲朋在“光字片”居民区的平凡生活展开,以现实笔触书写人生冷暖,通过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讲述中国人的伦理情义和生命态度;《警察荣誉》《向风而行》《理想之城》等行业剧,以主要角色的职业经历为切入点,对不同行业的职场图景进行了细致勾勒;《我在他乡挺好的》《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等作品通过书写当代女性的奋斗与成长,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现实题材之外,历史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近年来亦佳作频出,与现实题材作品形成合力共舞的态势。

图片

●《人世间》

同时,近年来电视剧在深化主题、表现情感等方面,也显现出更为多样的创作策略。如反映基层干部形象的电视剧《县委大院》,致力于破除“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套路,并在保持戏剧性的同时直面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情节铺陈令观众体味基层县域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都挺好》《乔家的儿女》等电视剧,不仅将“家”作为叙事的中心意象,亦以家庭问题为切口,关注其潜在的伦理冲突和显在的社会痛点,并通过戏剧张力对不公平或不正常现象予以揭露……这些电视剧以艺术的形式洞察世事,以或严肃、或戏谑、或调侃的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审视。

图片

●《乔家的儿女》

图片

(二)发挥传播的联动效应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据算法的介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路径也更为丰富。一方面,“台网联动”使电视剧新作能快速吸纳关注,引发线上线下的观看热潮和互动讨论,经典作品也能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再次焕发生机、发挥长尾效应。另一方面,电视剧在国际传播数量增长和影响力提升方面,亦有不少建树。

例如,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承办“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力图与海外观众“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精彩故事”。⑤近年来,“视听中国”展播活动相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带动了国产电视剧“出海”的数量扩容,使《山海情》《在一起》《三十而已》等多部电视剧作品走出国门,提升了国剧的影响力。国内国外的传播联动正日益成为促进中国电视剧向上生长和对外交流的续航动力之源。

图片

●《在一起》

图片

(三)加强网络评价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环境愈加开放,在信息多维流通和持续覆盖过程中,受众在信息传播平台上发布的观剧评论,日益成为电视剧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舆论更新迅速和持续发酵的当下,观众在选择和确定观看一部新剧集之前,往往会先在各大网络评论平台寻找相关信息,对剧集的品质形成预设判断,这种新的剧集选择方式为电视剧的传播与观看带来更多可能性,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例如在互联网造就的“流动的”观看经验之下,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发表言论时,由于参与者的来源掺杂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其言论是否具有可信性存疑。近年来网络“水军”刷分控评、扰乱网络评分机制的现象不时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加强引领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舆论话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问题,应当在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信息平台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发挥专业人士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使命自觉与价值提升

寻求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使命自觉与价值提升,需要着重关注电视剧艺术本体及其生产流通机制,令电视剧在守正创新的路径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久展现活力。

图片

(一)面向现代化:以现实之光照亮电视剧的发展方向

电视剧与现代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待,其一,国家现代化进程是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二,电视剧可以在题材、主题等方面深入展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艺术与现代化构成了相互参照和彼此推促的关系。


与之相应,寻求电视剧的现代化方向,亦要从两个维度发力:首先,要以现实题材为抓手,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现实人物的捕捉,继续在叙事内容层面强化创新性表现;其次,要基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探寻电视剧发展的新契机。

《鸡毛飞上天》《安家》《风吹半夏》《警察荣誉》《人世间》《幸福到万家》等作品都显现出创作者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自觉融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努力。

具体而言,新时代现实题材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关注眼前的现实,比如《安家》《警察荣誉》《三十而已》《小欢喜》《幸福到万家》等,从日常生活入手,融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呈现城市与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显现出世相的深度和厚度;另一类则以年代剧的形式刻画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如《鸡毛飞上天》《人世间》《风吹半夏》等作品,以带有历史感的讲述方式,通过描摹人物在行为逻辑和心理层面上的成长揭示大时代进程中的百姓生活。

此外,现实题材剧要探寻发展的新契机,还应积极融入全球文化语境,一方面要参照海外主流的电视剧叙事形态,并将之融入本土化的中国式表达之中,继续探索中国现实题材剧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现实题材剧也要在坚持中国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尝试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众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图片

●《风吹半夏》

图片

(二)面向世界:以品质赢得市场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若想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新的突破,需要在明确自身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拓展全球化的空间视野,形成更大的传播效应。波德里亚指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⑥由此理论延伸,伴随着生产与消费交换系统的生成,所有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被编织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内,电视剧市场亦不例外。全球化的空间视阈下,通过保障电视剧的品质常量来对抗外在的不稳定因素,是推动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

第一,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继续提升优质剧集数量。近年来优质剧集的数量持续上涨,主题性电视剧的市场表现尤其亮眼。《觉醒年代》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讲道:“谁说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不喜欢重大革命题材,不爱看历史剧?我反复检讨,是我低估了年轻人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⑦从《觉醒年代》到《山海情》,新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主题性剧集实现“破圈”传播,在国内国外皆获得不俗的反响,这种现象充分验证了电视剧的内在品质仍是取得“市场密钥”的关键。

图片

●《山海情》

第二,让类型传播的划分依据更加清晰。目前,电视剧在类型划分上仍存在泛化问题,以各大视频网站对电视剧的类型划分为例,常见的分类有“古装”“战争”“谍战”“言情”“武侠”“都市”“农村”“青春”“偶像”“穿越”等。这种划分方式本是为方便观众选择而设,然而仅以“青春”“偶像”与“言情”三类为例,在网站点击这三种类型之后,搜索结果重合度极高。这种类型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何尝不是对类型精准传播的障碍。

因此,厘清类型传播的划分依据,明确区分“类型”与“题材”,既有利于电视剧创作者找准定位,又能规范化电视剧传播的平台和渠道。

第三,在技术可供性的前提下,持续探索电视剧影像修辞及表意功能的艺术创新。进入数字时代,电视剧画面与声音的表现形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不仅在影像维度上能够给予观众更为舒适的观剧体验,在增强表意性上亦有了较大进展。

例如《大江大河》是中国第一部全程使用变形宽银幕镜头完成的电视剧,其摄影指导曾表示:“变形宽银幕镜头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对我们还原那个年代的氛围以及刻画细节有相当大的帮助。”⑧当下,电视剧制作者愈加重视丰富电视剧影像修辞的表意功能,如《装台》《觉醒年代》《人世间》《风吹半夏》等电视剧,运用影像画面或展现秀丽的自然景观,或凸显故事背后的人文景观,或勾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的工业景观,有效烘托了故事的内容和氛围感,显示出电视剧创作者利用新技术制作精品的创作自觉。

图片

●《大江大河》

第四,把握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平衡。艺术性是保证电视剧专业水准的关键,思想性是衡量电视剧文化品质的标杆,在二者之外,商业性亦是电视剧生产不可回避之所在。作品品质并非仅仅指涉电视剧在某种单一维度有所突破,而是强调电视剧整体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关系。

图片

(三)面向未来:电视剧艺术品质的观念自觉

从根本上讲,作品质量是保证电视剧生命力和传播力的关键。如何捍卫电视剧的艺术品质、使之形成电视剧创作和生产的观念自觉、进而助推电视剧的良性发展是创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面对受众面极宽泛的观剧群体,电视剧制作者应当在明确剧作目标观众的基础上,有效把握内容生产。

其一,秉承文化责任意识,将中华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核作用于电视剧创作中。影像呈现的文化符号往往显示出电视剧植根于何种精神,如《山海情》中,李水花为了生活,用一辆破旧的木板车拉着年幼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前往金滩村,面对生命中的疾苦,她没有失去信心,也不愿屈服于命运,而是选择负重前行,显现出坚毅、勇敢的精神底色。

与《山海情》相近的还有《鸡毛飞上天》《装台》《人世间》《风吹半夏》《幸福到万家》等作品,通过书写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中国人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和仁义至上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中华文化精神滋养了电视剧创作者的心灵,众多带有独特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的作品才得以诞生。

图片

●《山海情》

其二,不断创新叙事,为电视剧创造更为耀眼的人物。近年来,观众对影像表意的理解力和审美力都逐渐加深,其审美期待的阈值亦得到提高。然而,当前尚有部分电视剧作品存在内容低幼化、逻辑牵强化和人物形象刻板化等问题。电视剧创作者唯有不断探索讲故事的能力和手法,在实现逻辑自洽的同时着力展现人物的深度,才能有效提升作品内容的合理性和艺术性,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三,加强电视剧评价体系建设。评价体系是电视剧与大众联结的桥梁,一方面,受众群体通过评论介入对作品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进而嵌入电视剧行业的结构当中;另一方面,电视剧通过评价体系获知批评声音,转而在剧集创作中生成新的思考和启发。立足于健康有序的评价体系之上,电视剧才能在融入现代审美意识的镜鉴的目光中,重新体认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观众的审美诉求。

其四,以类型叠加和内容创意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新时代电视剧已逐渐显露出类型叠加的创作趋向,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多元类型化特征。当下诸多同质化、同类型的电视剧作品难免使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因此,只有深化电视剧类型化探索,着力于开发内容创意,才能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

结语

在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语境下直面现实社会和真实人生,是时代赋予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历史机遇,在多样化的创作中灌注时代性和精神性则构成了电视剧创作者的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

有学者认为:“视频语言的崛起正在开辟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并将再造国际传播秩序。”⑨面对新的格局,新时代中国电视剧行业如何凭借已有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适应未来的种种挑战?创作者要如何在再现和反映现实的要求之下令观众产生惊异与欣喜,又应如何在探索并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让作品具备创造力和感召力?或许,回答这样的问题,仍须回到新时代电视剧的内在性上来,以继承与发扬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逻辑为基础,明确使命担当,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与观众建立起真诚、珍贵的情感链条,进而提升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品质、精神和底蕴。

(作者丁亚平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龚方怡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博士研究生)

①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页。

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http://www./art/2022/2/10/art_113_59524.html.

③李红玲:《2021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收播特征盘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第1期。

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局举办“壮丽七十年 荧幕庆华诞”—“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活动启动仪式》,2019年8月27日。http://www./art/2019/8/27/art_112_47250.html.

⑥[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⑦王嘉音:《如何用电视剧艺术宣传好党史—专访〈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中国广播影视》2022年第1期。

⑧ARRI:《专访〈大江大河〉摄影指导雷鸣:中国首部全程使用MA拍摄的变形宽银幕电视剧》,《影视制作》2019年第1期。

⑨廖祥忠:《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