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治·斯坦纳与阐释理论

 置身于宁静 2023-05-26 发布于浙江

阐释理论

Interpretive Theory

图片

阐释理论就是假设人们通过把意义赋予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来积极地解释他们的经验的一种理论视角。

它们一般强调语言是体验的中心,认为语言创造了意义世界,个人在此世界中生活并通过它理解一切体验。阐释理论描述活跃的头脑,揭示各种各样体验的意义过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阐释学往往“形影不离”。也因此,诸多学者会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研究,其中乔治·斯坦纳提出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研究。

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图片

英国翻译学家乔治·斯坦纳是西方翻译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以斯坦纳为代表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普遍关注。

1975年,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阐述了语言研究与翻译的本质等重要问题。此书被称为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步骤分析//

01 信任

辜鸿铭认为道德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欧洲所有邪恶的来源正是因为道德的缺失,而中华文化中蕴含着拯救世界的大智慧。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在儒家文化中享有连接道统之枢纽的崇高地位,它从道德本体、道德主体、道德伦理和德性宇宙等方面对道德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

02 侵入

译者,作为翻译的媒介,为保证译文与原作风格出入较小,充分诠释原作的中心思想,必须要尽最大努力理解原文。译者在进行“侵入”时,首先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原文当中,结合原作者所处环境,个人风格特点等,充分了解原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原作进行一个从内到外的突破。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The ordinance of God is what we call the law of our being. To fulfill the law of our being is what we call the moral law. The moral law when reduced to a system is what we call religion.

图片

“教”在此处原本的意思是“教化”,和宗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辜鸿铭将“教”译成了 “religion” (宗教),体现了辜鸿铭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理解,他看到了儒学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和西方宗教的相似性,并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这与辜鸿铭早年在西方留学的经历和对西方宗教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03 吸收

斯坦纳认为, 在“吸收”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同化类型,这些类型处在“完全归化”和“持久的异化、边缘化”两个极端之间。辜鸿铭在翻译《中庸》时选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积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带有明显的时代和个人色彩

04 补偿

译作和原作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词汇、语法等的不同,文化方面表现为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原作信息的缺失。在上述过程中,“信任”之后,翻译倾向于原作而失去平衡,而“侵入”、“吸收”过后,翻译又向译作倾斜,再一次失去平衡。因此,最后需要“补偿”来交换和调节以恢复平衡。

鸿

道阻且长

彼方尚有荣光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