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牺牲孩子睡眠和运动时间,这位老师如何做到55%的学生上清北

 格瑞思n5c5alhf 2023-05-26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数学思维

北大教授姚洋说,“孩子智商没超过110就别考清华北大。即使考上,智商不够用也学不下来。”

智商决定孩子的升学,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认为是公理。

“数学学得好的孩子就是高智商”,“数学是属于聪明的孩子的游戏”~你是否也认同过这种说法?

但真的如此吗?曾经有一位普通中学的老师,创造过班上过半学生上清北的教学奇迹。而且他还让孩子们保持9小时睡眠,运动也不落下~他是如何实现的?

01

普通中学上清北:

不刷题,睡够9小时

这位老师叫孙维刚。他所在的北京二十二中是一所普通的学校,但真实地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奇迹:他让这个普通学校里的普通孩子,将近40人考进北大、清华。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孙老师和清北学生合照

第一轮实验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

第二轮实验班,40人中,15人升入北大、清华。

第三轮实验班,全班40人,22人考进北大、清华,占全班人数的55%。

这些孩子为了上清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埋头刷题来实现超越吗?出乎人意料的是,孙老师教学课程中,没有布置任何硬性家庭作业、每天睡眠九小时以上……

他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真实的神话”:

在成绩上,帮助孩子们面对学习挑战,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灵活的解题能力;

在智力素养上,除了大量的名校学生,还有获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西屋科学奖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维和方法,让他们可迁移到其它领域的学习。

学生彭壮壮一直很难忘记初一开学第一天孙维刚说过的话:

孩子们,读书最高的境界是,你们毕业离校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

学生们当时非常惊讶,孙维刚接着说,这句话不是我的专利,是大数学家劳厄说的。我理解这个成果就是知识之外的能力,是综合素质。

“6年数学课的时间太长,纵使智力平平的学生,一年半也足矣。”

让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对孙维刚老师而言,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摸索了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章图片4

孙维刚出版的教学理论

02

从知识、能力到思维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如何让人变得聪明起来?孙维刚最核心的教学观点是,一定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教授知识,后来被总结为“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他总是启发学生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达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

文章图片5

孙维刚的课堂

孙维刚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有一种解题方法,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写在黑板上。

他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但初一的学生们自然而然跟着他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后来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刘婷说,孙老师总是让我们用哲学思想去学习,他启发我们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发现规律,我们用3个半天掌握了三角函数118个公式,这是大部分学校一个月要讲的功课,可见哲学思想的威力。

孙维刚曾说,我教的数学一直都是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有教过任何一个章节。我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教,因为所有的章节都浑然一体,做到这一点,才能做老师,所有的知识都融会贯通之后你才能给学生讲清楚道理。

在他看来,传授知识是教育最低层次的目标和观念,刷题、猜题、押题把学生搞得机械麻木,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他认为,教育首先要建立先进的观念,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驾驭知识的睿智,面对难题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而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思维的活,还有深刻与准确。

03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却更积极?

在孙维刚的课堂上,他不是主角,而是退居幕侧的“导演”。他不喜欢安静的课堂,不赞赏把老师讲的课,甚至每句话,都听进耳朵的学生,做成笔记的人。

公式、定理、解锁例题的思路,要靠背?孙维刚就像个“船长”,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推理、论证。孩子们没有胆怯,反而是:

孩子们争先恐后,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抢到求我的前面,猜想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教?他说:

自己动手推导过的定理,由于历经险阻,熟知路上的坎坷,学生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

大脑机器高速运转并习以为常时,不正是一个强大的头脑日臻成熟之日吗?

处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相互感染激发,日积月累,大脑越用越活。

文章图片6

孙维刚与学生讨论

他对其他老师说,事实上,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这往往使我们始料未及,打开学生潜能的闸门,智慧的洪流将汹涌澎湃。

很多同行对孙维刚不留作业,不大量做题无法认同,认为数学必须要通过做题保持敏感和熟练。

孙维刚明确反对刷题,他说,题不在多,但求精彩。他如果要为学生们出一道题,一定是自己做过很多道后精选出来的题。

孙维刚提倡一题多解,一道题的方法竟多达七八种,分别从不同角度入手,面貌迥异。

然后,孙老师又给同学生提出新的课题,让他们找到各种解法之间的联系,直到学生们发现它们共同的本质,完成多解归一的过程。

他总说,题不在多,而在于把每一道题都做透彻。所以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

全面的学业成功,不是拼命超前学的结果,而是孙维刚用系统教学方法,提炼出来了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在孙维刚看来,各学科的思维机构和思维原点是想通的、有迹可循的。

在此基础上他研发出了一个复合学习模型,由6种学习能力组成:

  • 理解概念的能力
  • 研究概念的能力
  • 理解原理的能力
  • 研究原理的能力
  • 审题解题的能力
  • 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这个复合学习模型,可以很轻松自在地将其运营到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去。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孙维刚的学生除了数学,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因为综合能力和成绩优秀进入了北大、清华。

04

如何用跨学科方式提升思维?

有趣、有用、触类旁通

考入北大数学科学院的学生杨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孙老师讲课很有“心计”,他在数学课上第一次写出 α、β、γ时,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讲到二战,他顺手就画出军事地图。

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学生陈硕回忆,孙老师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要属他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头脑,他会讲很多历史,把那些看似和数学毫无想干,其实它们和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科间本无明显的界限,它们总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灵魂。

回头来看,会发现孙维刚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博雅教育践行者,他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了人文思想,作为一个数学老师,他却始终表达一个观点: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其生命意义与价值的需要。

2002年孙维刚老师去世,他的传奇便成为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孙维刚这个名字渐行渐远。

尽管在教育界他一直是被无数同行研究的对象或者课题,但很遗憾的是,社会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更遗憾的是,这套先进的孙维刚思维教学法没有被完整的继承下来,没有被广泛的普及。

2016年春天,孙维刚老师的遗孀和几位来自北大清华的孙维刚教育理念的信奉者,继续了这份事业。他们深入研究孙老师的思维教学法,身体力行,致力于给孩子们最好的思维启蒙。

到了现在,大家也发现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符合现在新课标要求的数学核心素养:

文章图片7

孩子需要一个好老师的引领:从题目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孩子思维特征弱点加以讲解,从初级的理解到抽象的规律启蒙,给初高中的抽象复杂分析能力打好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