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前 常宁那些县长当得怎么样

 wwm5837 2023-05-26 发布于湖南

      中国秦代始设郡县制。县长在清代称为知县。民国元年,改称知事,至民国15年(1926年),才称县长,县知事公署改称县长公署。

       常宁解放前的县长很多,其活动情况,无法一一叙述。大抵属于正常的活动,届届皆同;属于特殊的情况,则分别记述。

Image

     从民国元年至解放前夕,为时38年。这38年中,常宁更换53个县长,平均每任只有8个月零1天,任期短促,接印未稳,又要移交,简直象走马灯一般。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原因有三:


      民国初期,战乱频仍,军阀势力所到之处,都要放出一批县长。例如民国7年,北兵攻入常宁,知事雷恒携印退至郴县,旋立公署于板桥;北兵则立公署于柏坊,任唐家丰为县长,分治常宁。民国12年,谭延闿与赵恒惕混战,谭兵败撤退,赵即委派李公望来接县长文鹿鸣的印。

      再者,战局混乱,提拔县长,不拘资格,不论能力。如民国19年(1930年)龙门乡里一个名叫王农的师公(巫师),曾帮桂系军队带路,就赢得紫袍乌帽,当了一个月的县太爷。用人如此之滥,当然力不胜任,任期何得不短!这是原因之一。


      县长薪水,历来为一般科员的两倍以上。如民国33年(1944年)10月,县长谢轶南应支薪水380元,生活津贴440元,伙食津贴300元,特别津贴600元,合计1720元,而科员谭忠文应支薪水100元。生活津贴300元,伙食津贴300元,合计700元。只有支取公粮尚一律平等,每人每月能得两石。35年,薪水改发实物:县长月支谷15石,养廉金折谷15石,合计每月实领30石;而主任秘书(等于副县长)月支谷10石或12石,科长月支谷8石,科员月支谷6石。县长薪水如此之高,收入如此之厚,必会引人觊觎。这是原因之二。


       过去的县长,集一县大权于一身,既管一县行政,又兼管军事,独断专行,一呼百诺,操生杀予夺之权,俨然是一方的土皇帝。有野心的人,自然会产生“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如民国5年,张伯厚纠集县里绅士杨信孚、尹求之等人,以反对袁世凯为名,赶走知事周寅,自封县长。过了三天,周寅搬来救兵,逮捕张伯厚,强迫下台,如此巧取豪夺,你争我抢,也是促使任期短促的原因之三。

Image


      还有其他种种,不须细述。总的一句话,在旧社会想当县长,就得预先吹拍钻营。如说我是人家三顾草庐请出来的那是骗人的鬼话。然而光是钻营,没有后台,还是徒劳无功的。民国30年以后的常宁县长,都有强大的后台:

      邓少云的后台是冯玉祥,少云的父亲曾在冯部当过秘书。李馀的后台是他一位当过建设厅长的哥哥,他未来常宁之前,就在建设厅当主任秘书。谢轶南的后台是胡宗南,他原是胡部的团长。周仲衡的后台是省府主席薛岳。李萼辉的后台是他一位当过军长的老兄。钟显尧的后台是国民党 C · C ·派头子陈果夫。陈煦的后台是程潜。欧阳耆有更多的后台背景:上面有欧冠、朱有为提携,下面有常宁三将军唐南熏、袁峙山、邓竹修撑腰。

      当县长的人,一拿到委任状,一般都要搞以下的活动:

      接印、接移交:关于县长交接的定例,新旧县长并不碰头会面,大都是卸任县长闻讯即走,一切移交手续,全权付与主任秘书代办。首先移交县府官印,办理移交清册。举凡锅子、水桶、以及办公用具,都要移交。至于文件表册、积谷、公产,自然更要一一登记册上,具报存档。新县长得认真过目验收,签名盖章。

Image

     张贴安民告示,通告全县:告示写着:“案奉湖南省人字第 xxx 号派令,内开'兹派 xxx 署理常宁县县长,此令。'等因奉此。遵于 x 月 x 日接印视事,除呈报上级外,合行布告周知。”


      调整人事:过去的县府职员,工作全无保障,关于人事安排,全凭县长任免。有的县长初来,带来心腹一大批,淘汰掉前任职员一大群;有的县长虽不全部调底,但起码要带几个得力帮手,如主任秘书,民政、财政科长,出纳,总务,要组成能够操纵全县大权的班子,方能高枕无忧。如果县长调走,这帮人马自然随之而去。一朝天子一朝臣。


      联系士绅:这是当稳县长的关键之关键。每逢县长初到,士绅们定会来府祝贺,县长必须回拜。对德高望重的人,更须采用礼贤下士的态度,虚心请教,对个别权威士绅所提的要求,必须设法解决。在旧社会,有的绅权胜过官权,稍一不慎,就会惹祸。俗话说:“恶虎难斗地头蛇”。所以庸懦的县长,从不敢放手办事,有时,他反而俯首帖耳,唯绅士之命是从。


      县长最忙的阶段,是刚上任的头一两周,既要了解部下情况,又要接洽社会人士,还要准备“放三把火”、“砍三板斧”,来个上马威。到了人马配齐,班子稳定,那就袍笏登场,正式办公了。


       清早:听到起床的军号声,整个县府马上集合跑到民众教育馆的广坪上,举行升旗典礼,然后早操。县长亲自带头,日以为常,故无人缺席。

Image

                     笔者收藏的民国五年的卖契
     

     上、下午办公:整个县府职员(约60名),都到大堂上集体办公。各科分行坐好,县长坐于主席台前,居高临下。上班时,人人签名报到,到规定时间,主任秘书取走签名簿,以作考勤之用。办公时间,不得会客,不得无故走动,偶因公离位,必写便条放于位上,说明原因。整个大堂鸦雀无声,无人交头接耳,更无人敢看报纸,规矩森严,如坐考场。一般事情归主任秘书处理,重要事情才请示县长。县长说的,如同圣旨,无人敢违。


       县长总管全县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军事五科工作,任务繁重。因此除办公时间处理日常事务外,公余时间,既要应付突然事件,又要应酬人事往来,有时还要批阅文件、电报。当时,县长没有副职(科长也没有副的),认真负责的县长,一天到头,很难有安闲的时候。


      每逢星期一,必作“纪念周”。县长在主席台前肃立,面对孙中山先生的遗像,背诵《总理遗嘱》,全体官员,必须应声朗诵。然后,县长训话,并布置一周重要工作。到了民国36年,钟显尧接任后,又规定要开“周末检讨会”。他亲自主持,对整伤纪律有些成效。


     县长任职到一定月日,必须出巡,出巡的目的,是考察民情,掌握实际,便于研究,以定应兴应革的方针,改良县政。关于出巡,当时中央有明文规定:县长在到任一年内,每季应有30日至45日在外巡视,满一年后,每季应有15日至30日,每半年必须分巡所辖乡镇一周。明文中还要求:县长出巡,必出安民告示,说明因公出巡,委托主任秘书代行县长事,回府后,亦须通告出巡结束,回府办公。

     出巡时,县长必须撰写出巡日记,以凭考核。民国18年,县长焦作霖出版了《常宁县政公报》,曾发表他的出巡日记。那次他出巡20天,巡视了回水湾、盐湖、荫田、罗家桥、板桥、烟竹市、洋泉市、麦子园、河洲、柏坊、水口山、乌鬓山等地,随行人员8个,有轿夫2名,书记1人,公丁1人,政警4人。

     日记每天记着到达地点,考察情况以及工作概要。考察情况分六个内容:灾情、义仓、团务(团防局的事)、教育、农林、风俗;工作概要是记录处理的事件、方法和步骤。每篇日记,都上千言,文字简炼,内容丰富,等于一个汇报材料,很有可观。

Image

      当上一年以上的县长,必须进省述职,报告政绩。述职前后,又必须通知全县,委托主任秘书行县长事。民国间,在本县当满一年县长的只有19人,其中邓少云任期四年,可能他去过几回,其余任期短暂,象民国19年更换7个县长,那他们自然无职可述,当然免行这个大礼。


      前面谈到,想当县长,要求人提拔,真是千难万难。这里还应该知道,做官如骑虎,一到卸任之时,就得事先考虑骑虎难下的问题,又必须紧张活动,请人保护,准备退路,有官场经验的人,事先便走好这着棋。民国35年,周仲衡因清乡滥收罚款,被士绅张云升、邓达五等人联名告发后,法院曾判他两年徒刑。可他神通广大,早已找到程潜做后台,丢掉县官的乌纱帽,却马上到武汉行辕当了民事处长,士绅们莫可如何,只好罢休,所以,将要去职的县长如不早谋退路,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民国时期,常宁有少数县长,尚值得怀念;但也有多数坏县长,受人唾骂。


     民国33年9月,常宁沦陷,谢轶南以黄埔军校学生、曾任团长的资格,充当了常宁的战时县长。该人自接印后,骄狂暴躁,多行不义。他建立南华山,发展圈子会,自称龙头大哥,正式在县府开山立堂,与巨匪王国民争山头、抢地盘;又到处搜刮金钱,强征勒索,甚至绑票。特别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实现封建割据的狂妄企图,竟想收缴当过专员、比他官高五级的周仲衡家乡一带枪支,还想收编四处流窜的黄敬思部的数百人枪。结果遭到周仲衡的忌恨,一状告到省府。省长薛岳派来国军54师师长谢铮诱捕了他,而以“开山树党,强征勒索,背叛党国,无恶不作”16个字的罪名,将他在烟竹市街头处决。死得一钱不值,恶人自有恶报。

Image

      民国35年,李萼辉来当常宁县长,他本是大学生,却全无作为,昏庸贪婪,混上一年。当他来县时,正逢特大饥荒年头,人民食尽草根树皮,有全家饥毙的,饿孚载道,苦不堪言。饥饿所逼,有的为抢四升米二升豆而当抢犯,也有的是明火执仗,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当时,盗匪如麻,秩序混乱。保长向李反映匪情,请求维持治安。李却厌烦地回答:“你们说有匪,我是没有看到。你们这样说,我是不听的。你们打报告,我是不看的”。

      李处理问题如此荒唐,激起县参议会群起而攻之,以尹特凡放炮最多。李萼辉因此声名狼藉,老百姓个个骂他是昏官。到了第二年
3月,省府下达立即处决烟犯、汉奸赵炎、彭素兰的命令。不知何故,李却默不作声,拖延数月,搁未执行。继任者钟显尧清点监犯人数,才发现问题,补上报告,方于这年11月枪毙这个汉奸县长赵炎及其恶妇彭素兰,以平民愤。一时舆论大哗,肯定李是个贪官,不然,李不会让一对死囚夫妇多活半年。

      李平日的对头很多,被揭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最后以记大过两次,勒令撤职,几乎滚不出常宁县府衙门。幸赖平日有恩于廖莼,廖秘密派武装护送他到瓦园,才溜上火车,逃之夭夭。他走后的次年,县参议会又查明有关他的重大案情,向衡阳地方法院检察处提出公诉,控告他在任职期间犯有盗卖救济物资及塘坝赈济物资219吨,折成食米4,000余石的大贪污案。可是,他早已潜逃,这只是放一通马后炮罢了。

Image


       解放前的常宁,坏县长还有很多,但没有坏得比谢轶南、李萼辉还厉害。据常宁老一辈人反映,好县长只有4个人,尚值得称道:


      民国18年的焦作霖(前面已介绍过),出版4本《常宁县政公报》,所汇编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民国30年初的邓少云,大学毕业,有学有识,办事颇有毅力,创办常宁一中,还担任简师校长,很多事情都是亲自来抓,很有效率。民国32年暑假期内,县府要全县高中以上同学组成抗日宣传队,下乡宣传。当时,队员共两百多人,他在会议席上教导学生娃娃如何找当地士绅。他用县长名义,印成慰问信,交给学生们登门拜访士绅,士绅接到县长的信,不敢怠慢,赶忙传来保长,杀鸡捞鱼,设宴款待,热情帮助学生宣传抗日,起的作用不小。邓少云后经中央考绩,擢升衡山一等县当县长。


      民国33年的县长李余,高师毕业,道德文章,令人敬佩。他在任仅8个月,虽无建树,但严明公正的品格,令人经久难忘。他大公无私,全不徇情。每日公余,总是手不释卷。他参加集体办公,带头遵守制度,不用私人,不带家眷。特别值得称许的是,他的儿子本是出纳员,他却未带来上任,却让别人当出纳。常宁县政府好些老职员,解放后犹津津乐道这个正直古板的县长工作认真、生活简朴。

Image
Image

                笔者收藏的1950年代初常宁县纳税收据

      民国37年的县长钟显尧,家境清贫,在中央政治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陈果夫的赏识,33岁就来常宁县当县长。此人很有抱负,卓有远见,为常宁县抢修文献,立了功劳。当年,上级强调修志,成立文献委员会,已组成写作班子,后因经费无着,开局不成。但他不气馁、不退缩,依然征集史料,独自一人自编自审,并每篇写下按语,在短短的4个月中,竟编成4辑《常宁文献》。同时,还捐廉印刷若干部,流传至今。

Image

      过往千帆,大江东去,形形色色的过客,都是历史长河中一滴水,一朵小小的浪花。

       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