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水叶原创短篇小说丨少陵塬畔(十三)

 真言贞语 2023-05-26 发布于山东

少陵塬畔(十三)

(短篇小说)

/姚水叶

这是几千人风餐露宿,一路小跑七百多里,饱受饥寒交迫相遇的战场,是一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较量,是一场生与死的殊途同归的搏斗,文华的部队师团和其他友军师团的兵力集聚在华中平原洛阳,迎接了一场大规模的硬仗,日本鬼子的飞机往返盘旋在洛阳上空一轮一轮地轰炸,炮弹像流星雨一样轰炸在洛阳的地面上,掀起的黄尘土柱笼罩着整个洛阳阵地,壮丁们的骨肉横飞,填满坑道工事,惨不忍睹。
飞机扔下数不清的炮弹后,带着嗡嗡声扬长而去,鬼子又一次次向阵地围攻,一次次的疯狂反扑,壮丁们用的美国造三八大盖步枪打一下、两下就卡壳,反复退镗,反应慢,大大增加了阵亡的概率,剩余的将士们一次次与鬼子拼死相搏,几天粒米未餐的他们,用空腹肉体坚守阵地,筑起一道道人体掩墙,用整整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捍卫了国家尊严,阵亡的将士像割倒捆起的麦捆子摆满了阵地,他们的肢体残缺不全地挂在树杈上,贴在土岗上,鲜血染红了洛阳的地,染红了洛阳的天。
文华被弹片穿透大腿,又被将士尸体重重地压在下面昏厥过去。程营长手还紧紧握着刺刀怒目圆睁地牺牲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将士们的鲜血渗流交融,杨少林尚有一丝气息,肋骨缝里不停地往外流着鲜血,他微微动了动,慢慢地睁开眼,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神志还算清醒,又试着缩回双腿,双手在战友的血泊中撑起,寻找幸存者,他用嘶哑的声音想喊出壮丁们的名字,当他认出营长时,一声“老师、老师”便爬到老师身边,眼泪瞬间模糊了双眼,哽咽地上气不接下气地哭道:“老师,您说过,要带我去陕北,还要去北平,现在,您躺在这,我不认识路呀!”说着话,杨少林晕了。文华爬过了一个个尸体,吃力地站起来也走到营长和连长身边,一边哭,一边取下了营长腰间的盒子枪,取下了营长手握的短刺刀,帮营长闭上他怒目圆睁的双眼,拂去少林衣裤上的尘灰,放正了少林的身体,左顾右盼,也不见了小陶。环顾了整个战场的一角,又去寻找其他幸存者,他注视着满目苍凉的战场,走过一个个尸体,只见不远处竖的旗还在摆动着,便走近它,顺手拔起被旗手牢牢握着的旗杆,旗孤零零地被炮弹残片打成缕缕条条,他从旗杆上取下来折起塞进胸前衣服内,又返回原地,扶起负了重伤的少林,他不能丢下少林,死都要死在一起,况且少林还有生还的可能。远处不同的地方也分别站起两名幸存者,他们几人紧紧搀扶在一起。
被日本鬼子蹂躏过的华中平原、华北平原到处弥漫着硝烟和糊焦味,文华拖着瘸腿,少林的伤势有点缓解,他俩和另外两名幸存者,没有了将士们的相伴,失去了番号的尊严,一起逃亡在生与死的边缘。为了不被鬼子俘获,几个人脱掉了衣衫褴褛的军装,换成老百姓的衣裳,趁着夜色,凭着感觉走在漫长的黑夜里。但他们都各自铭记着自己的番号,几个月的时间一边休养,一边赶回关中。回到省城,上司命令重新组建师团,重新接收新壮丁,此时的少林已升为营长,文华没有忘记易俗社卖戏票的人,便悄悄告诉少林:“营长官,我去找个人,一天就回来。”
营长心知肚明,爽快地答应了文华:“能行,快去快回,千万甭延时,更不能擅自回少陵塬,私自活动要关禁闭的!”
“营长官放心,一定快去快回!”
他进城后直接去了易俗社,要把营长阵亡的消息带给卖戏票的人,但已物是人非,卖戏票换人了,文华心里暗暗思量营长说过的统一战线之类的话,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他下意识地离开了易俗社,更没敢动私自回家的念头,离开了省城,和少林一起去了原来营部驻扎过的几个郊县地区,希望能顺利地完成接收壮丁任务。可几个人低估了战争带来的危害有多大,他们去了县衙,说明来意,太师椅上坐着的人问道:“哪个司令长官派你们来的?”
少林说道:“我们从战场上下来的。”
“没有!今来几个长官,明来几个长官,都收走了,你到其他地方去!”
少林、文华以为县老爷真的没办法,连口水都没喝,走出了县衙,又直奔地方保公所。这里的保公所是用古庙修改成的保公所,门庭还算可以,但大门紧闭,门环上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闲人勿扰”几个字。文华试着推了一下门,门开了,两个人对视一眼,直接进了门,从小院到堂内空无一人,少林心想,堂堂一个保公所,不会这么冷清吧?转身又走出大门,顺手合上两扇门,这时一个老者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还留着齐耳短发,向他俩径直走来,并双手抱拳,问道:“二位长官,有何贵干?”
性急的文华心想,来了老半天,终于碰到会说话的人了,看看眼前老者文斯皱皱的言语,一定是保长吧!便问道:“老伯,我们从省城司令部来的,找你这保长要壮丁呢!”
这位老者说道:“见过外行,没见过你这外行!”
少林对老者行了个军礼说道:“我们有公文,是带着命令来的!”
老者又说:“你们不去县衙、乡公所,直接来保公所,谁敢给?”
“我俩去过了,县衙让我们到这收。”
老者听了少林说的话,又对少林说道:“看你也是个乖娃,就给你点个窍,你再去县衙,县长要问你一个壮丁能出多少个银元,你甭提银元,就直接出一石麦,要多少,县衙就能收多少。等过两天再催,催紧些,千万甭往县衙住,住在离县衙近点,要让县衙见不到你的人,事情准好办,等县衙人收够了,你亲自去监督接壮丁,接到县衙再给麦。”
少林听了老者一席话后,一筹莫展,心虚得不行,手里就两张纸,要钱没钱,要麦没麦。老者看到少林这副模样,微笑道:“能要壮丁肯定是大人物,给你点窍白点了,没钱没麦条子也不会写了?”
少林问道:“啥条子?”
“欠钱、欠麦子的欠条!省府给县衙拨款,尽管写条子!”
学生出身的少林当了营长也是榆木疙瘩,对地方政府的土条文一窍不通,听了老者这番话,顿时醒悟,又双脚立整,啪地敬了个礼,老者见状,受宠若惊地抱拳说道:“罢了、罢了,快去忙正事去,我是闲人,这些话是保长的话,保长正押宝呢,知道你们来了,托我捎句话,我没忍住,给你把实话说了。”
少林求到真经,对文华说道:“我爸经常说过一句话,一窍不得,少挣几百,今算验证了。”
文华对少林说道:“对着,我三爷也说过这句话。”
走出老远的老者又快步走回来,说道:“二位长官没吃饭吧,走,到老朽屋吃碗饭再走。”
他俩确实饥肠辘辘,跑了多半天,粒米没沾牙,跟着老者去了老者的家。这是一座正宗的关中四合院,坐东向西,走近门楼,少林内心激动,出门八年了,第一次走进像自己家一样的庄户人家,一家人的音容笑貌一下闪在眼前,不由得眼睛湿润。文华瞅着这扇大门,认识这门料是红椿木,极显富贵,少林哥家的大门是白椿木的,相比之下木质一样,只是颜色不同。心里的比较并未流露出半点语意,老者喜迎他俩进门之后,八仙桌上的饭菜已备好,老者从里屋拿出一条旧的湿毛巾,递给少林,少林和文华同时擦了擦手,说道:“老伯,您请!”
“请,请,请,贵人远道而来,先请,先请!”
在少林和老伯相互推让客气的瞬间,文华环顾了四周一眼,里屋的土炕上坐着两个碎娃,他感觉都十岁多点,见有来客,都小心翼翼地不敢说话,婶在旁边悄悄地看着他们。少林悄悄地触碰了一下文华,示意他一起坐下,老伯很歉意地对少林说道:“对不起二位贵人了,没啥好饭招待二位,让二位见笑了!”说罢老伯恭恭敬敬地递上两双自制的木筷子。
少林和文华毫不局促地坐在高脚圆凳上,看着眼前熟悉的饭菜,完全忘记了客气,只知道老伯面前是小碗,给他俩特意放着大老碗,少林抬头充满感激地向里屋瞅了瞅,说道:“老伯,让弟妹们也吃饭吧!”
“不能,不能,有贵人在,娃们不能上桌添烦,这是规矩。”
放在他们眼前的是两大老碗小米粥豆面片,文华知道这碗粥面的做法,小米耐煮、耐闷,半碗小米可熬半锅粥,再和一碗豌豆麦面,待小米粥熬半个时辰,将擀好的豆面切成菱形小块,撒进小米粥里,再用文火煮两开,小米粥喝着喷香,豆面吃着柔软,是收获粮食淡季最上等的家常饭。除了两老碗小米面外,老伯特意让婶做了两盘野菜,虽然切得很细小,文华认出了一盘榆叶芽,一盘野麦萍菜。
“二位贵人快吃,家常饭不成敬意。”
老伯一声一声贵人叫着,确实让文华感动,长这么大,谁拿自己当过贵人,在战场上险些成为鬼子枪子下的猎物。要不是程营长处处保护自己,哪有福分坐在这。少林和文华同时端起老碗,边吃边偷偷打量老伯的表情和说话语气,又不约而同地感觉到此老伯有点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这貌似熟悉的面孔。
放下碗筷,老伯说道:“两位贵人小坐一会,老朽给你们写个条子,一会就好。”
少林满怀好奇心,站在老伯背后,他要看看老伯给他能写个啥条子,就在老伯拿起笔墨,挽起袖口时,少林看见供桌上的牌位写有“供奉陶氏三代祖宗之位”,缓缓问道:“老伯,您家几囗人,儿子多大了?”
“等老朽写完给你说!”
文华在恭恭敬敬地等着,尽管不知道老伯要写啥,但一定是给他俩帮闲忙的,想到这心里感慨:“多好的老伯,真是借袜子连鞋都给的人!”
老伯写完条子,站起身淡定地对少林说道:“时辰不早了,这是给你写的样子,你仔细看看,说是欠条,千万甭写欠字,为国家,谁不欠谁,种地纳粮,养儿报国,天经地义,自古就有。我儿今年二十一岁了,前几个月死在战场了,没人送信,我梦里梦见他走了,小时候爱生病,怕活不了,说桃木能避邪,叫桃桃,当兵后他长官叫他小陶,一举两得。桃桃当兵走后老朽还生了两个崽,年景不好,粮食欠缺时,锅里煮的野菜,用粗布缝了个手掌大的囗袋,抓一把小米放进去和野菜一块煮,野菜熟了,小米也熟了,吃着吃着也就长大了,圣人说过,有苗不愁长。”
听了老伯一席话,少林和文华的嗓子像棉花团堵住似的,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在横尸遍野的战场没有找到小陶,却冥冥之中让小陶领着他俩回家了。而且,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伯,日子过得这样难,心胸却如八百里秦川的黄土地一样宽阔而厚实,他是那些阵亡将士父亲们的代表,也是一个战争年代万万千千个老父亲的缩影。
老伯边说边将写好的条子递给了少林。又将少林、文华请出门外。老伯送他俩走出大门外又抱拳说道:“二位贵人慢走,老朽要去给保长告知了。”

【作者简介】姚水叶(女),陕西西安人,于一九七八年毕业于太乙宫中学,以耕农、养殖为生,更爱文学,喜欢用笔写方式向读者传递善良,传递亲身体会过的人间美德,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生活抱以崇高的向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