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故乡——饭店与摆酒席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在我刚有记忆时,埭头老街上只有一家供销社办的饭店。饭店在南货路的西边,与南货店只隔着一条石板路。饭店的对面是缝纫店和理发店,我的小学同学缪一清的父母都在饭店里上班,他父亲是烘烧饼的。

饭店里的烧饼炉子在饭店内靠西边的地方,早上总是有人围在烧饼炉边上。圆形的是4分钱一块的甜烧饼,长圆形的是3分钱一块的咸烧饼,也称黄瓜烧饼。那时的烧饼表面都沾着芝麻,早上从饭店的门前经过时,就能闻到从饭店里飘出来芝麻香。

饭店的门开在靠东面的地方,朝北面向大路。当时那条路是刚做好的,是当时埭头最好的路。路面是用拳头大小的石块一块块紧紧地排在平整过的地面上的。虽然路面并不很平整,但起码下雨时不再积水、也没有泥巴沾鞋。

每天下午小学放学回家从饭店门口经过时,多能看到白塔里的松青眼神呆滞地坐在桌子边上,口中喃喃自语,又象与谁说着话似的。桌子上没有菜,只有1、2只二两多1瓶的溧阳乙种大曲酒的酒瓶。松青的周围有时有小孩子们看热闹,有时他会忽然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欲追打围着看他的小孩,于是孩子们一哄而散。听说,松青的家里人也没少带松青到医院看过病,还采用祛邪等迷信办法使过,甚至将他绑起来不让其喝酒,但都没有让松青清醒。最后家里人实在没有办法整天看着,只好对其放任不管。后来,曾经有好几个月时间看不见松青在饭店里喝酒,听说他突然清醒如常人,滴酒不沾,且能很勤快地干活、做事。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松青酒瘾复发又喝上酒了,从此一直处于酒疯状态,不久就离世了。

那时,饭店里只有四、五几张桌子,是老式的八仙桌,周围是四张长条木櫈。因为平时在饭店里吃饭的人很少。要么是家里来客,要么是过路客,有时是上面下来检查工作的人。

那时,老百姓习惯在家里请客。家里临时来客时,就抓只家里的鸡杀掉烧个菜,人多时再买点肉、猪肝、鱼之类的,再在自家自留地里弄点蔬菜,再拿几个鸡蛋蒸一下或加些韭菜炒一下。那时,一般人家都是土灶,女主人在灶台上炒、烧菜、做饭,小孩子在灶堂烧火。烧的都是稻草或麦秸,折成草结(象烧熟了的河虾形状)。一个草结烧完前要及时放上另一个草结。偶尔也有用冬天修剪下来的桑树枝,或从生产队里分到的长荡湖里的红柴烧火的,这二种柴火不逊木柴。烧的过程中,烧火的人要根据烧菜人的嘱咐,用火钳拨弄或压住,以控制火势的大小。

遇上婚丧大事,也都是来家操办。请厨子手(厨师)来家做一桌菜的工钱最初是5角,后来是1、2元钱。碗、筷、碟、盆、大铁锅、大铲子、薄刀(菜刀)等都是厨师带来的。有时还要将厨师家里的圆台面请人扛到家里来。厨师带来的碗及每家的碗底或碟底都是有记号的,以免混淆。那时,有专门帮人在碗底敲字的师傅,在村子里一边走,一边喊着“刻字啰”招揽生意。我家的碗底的字是我哥哥敲出来的。敲打时,先想好能代表自家的一个字,用冲子在碗底按字形轻轻敲打,完成后取些锅底的草木灰抹在字上,字迹就变得清晰起来,且清洗不了。

酒席标准是厨师与主家商量后定的。厨师根据主家的要求,以及桌数多少开好需要准备的食材清单,让主家去准备。盐、酱、醋、料酒、味精、白糖、红糖、小葱、姜、茴香、辣椒、红绿丝等佐料都是要买的,油可以用自家的菜籽油或豆油,也可用熬板油、水油或肥肉时得到的猪油,一般不用特别准备。

请的客人不多时,猪肉多从杀猪坊买。如家中摆的酒席桌数多时,有时要将家中的猪杀掉取肉。猪肝、猪血、猪大肠、猪头、猪耳朵、蹄膀、排骨、肚肺不够时再到杀猪坊买。如还有多余的肉,通常会卖给乡邻一部分,或者用盐腌制后留作自家吃。

家中请客多时,由于食材很多,必须请亲友和邻居家的女人来帮忙。主要是挑拣,清洗好蔬菜,将鱼、肉等搞干净并按厨师的要求切块。帮忙是没有工钱的,帮忙者还兼做端菜送到每桌的工作,要待所有的客人吃完,才能上桌吃饭。所以,帮忙的人总是吃些桌子上剩下的菜。但大家帮忙都很乐意,一方面是因为情意,另一方面是大家需要互相帮助。这次是你帮我家忙,下次或许是我帮你家忙。帮忙在家乡人看来也是一笔账,“人情”账都要记得还的。

酒席上青鱼、河虾、红烧肉、大肉圆、酱剥子(剥掉壳的鸡蛋)、鸡(多用整只鸡)、煎豆腐、甜饭(八宝饭)是必不可以的。另外就是鳝鱼、猪头肉、炒猪肝、炒腰花、韭菜炒鸡蛋、炒青菜、青椒塞肉、炒豇豆、炒菠菜之类的家常菜。还有不同季节的应时蔬菜,如冬笋烧芥菜、春笋烧盐菜、河蚌烧菜苔、咸肉炒大蒜、清炒白芹、黄鳝烧绿苏(即茄子)、干巴菜烧洋芋头(即土豆)、炒苋菜、咸肉莴笋(莴苣)、韭黄炒肉丝等等。因为埭头在长荡湖边上,那时湖里的黄雀很多,也没有严格的禁止捕杀,所以有时酒席上还会有豆腐皮黄雀卷。那时的茄子先是细长的白茄子,后来慢慢地大家都种紫茄子了。四季豆也是刚引种进当地,还很少上酒席。因为一般人家里的咸鱼、咸鹅、咸鸭都只有1、2只,所以人多的酒席上一般见不到这些东西。但过年过节在家里接待亲戚、朋友时,这些咸货却常能见到。

因为办的酒席桌数多,自家的桌、櫈子不够,所以要从邻居或村上亲友家借桌子。借桌、櫈一般都是由小孩子做。小孩子到人家借时,家里大人会告之怎么样称呼人家大人。借来的桌、櫈先摆放在自己家里,家里摆放不下的再放到家门口,或摆放在周围的邻居家。

酒席办完,归还桌子、板櫈时,家乡的风俗是不作兴空手(不带礼物)去的。依然是小孩子归还,归还时会带些糖果或糕点之类的东西给每家,并说“多谢”之类的话。有时,会请帮厨的女人顺便将自家的桌、櫈带回,还会给她带些肉圆、鸡、鱼、煎豆腐之类的菜回家吃。那时大家很少有肉吃,菜中放的油也不多;大家家里又没有冰箱,剩余的菜也放不久,不如与亲友、邻居大家分享一下。残渣汁汤之类的还能给猪吃,那时办完酒席是不会有一点东西浪费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