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故乡:除夕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又到除夕,早上七点钟从南京出发,驱车到家乡溧阳埭头镇去义诊。前几年,每年的除夕我都乘医院放假期间有空到家乡义诊,近两年,因新冠疫情的关系,我在家乡的义诊停了二年。

  除夕日,身在家乡,眼中总会浮现到四五十年前除夕的情景。

  那时,乡镇级组织叫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下面有大队,大队下面是生产队。埭头公社有10个大队,分别是埭一、埭二、埭三、埭四、余家坝、东培、山前、龙荡、小东荡、湖头大队。埭头公社的所在地在埭头村,属于埭二大队。

  那时,每个公社都设有人民武装部,每个大队都有民兵营,民兵由社员中成分为贫下中农的年轻人组成。那时,地主、富农、中农、坏分子、反革命分子家庭出身的人,处处受限,连当民兵的机会都没有。所以,那时找老婆或嫁人,都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家庭的成分,地主、富农的儿子很难找到老婆,但女的嫁人还相对容易一些。

  每到除夕的下午,各大队的书记带着民兵营长等大队干部等,还有一支锣鼓队,敲锣打鼓地到军属、烈士家中送毛主席画像、对联和“光荣之家”的横批。军烈属家也必定有人在家早早等着,非常高兴地等着大队来的人。

  那时,家里有人当兵时,家里其他人的政治地位也跟着提高。家属、烈属提干、招工都优先,所以军属、烈属们由衷地感到自豪、光荣。除夕日大队送对联彰显了军属、烈属的光荣和自豪感。小孩子们每当听到锣鼓声,都会一直跟着看热闹,切身感受到这种氛围。所以,那时很多中、小学生的理想是将来参军当兵,保家卫国。

  过年前或除夕,公社或大队也会组织中国象棋比赛,比赛也多在埭头小学的教室里进行。村上的信芝、胜彬、洪年每年都参加比赛,也常是获胜者。胜者可得到毛巾、牙膏、钢笔之类的纪念品。

  除夕夜,公社或大队也常常会有文艺演出,演出的场所或是村里的戏台,或是公社或埭头中学的大礼堂。演出的节目有样板戏、话剧、锡剧、三句半、舞蹈等。演员以及乐队成员都是村里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也有嫁到村里来的年轻媳妇们。这些人现在都已80岁左右了。

  演出前,埭一、埭二大队的排练都借用埭头小学的教室,因为当时学校已经放寒假了。那时,中学或小的校门白天都是开着的,可以自由进出,并没有人管。那时,小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很少,有较多玩的时间,天性喜欢玩的小孩子们会到处看热闹。我也常常去小学教室里看排练节目。现在想来,那时的孩子们接触到很多东西,很多是现在的孩子们几乎不再会有的经历。

  除夕的晚饭,家乡的风俗是全家团聚在家中吃“年夜饭”。所以,在外工作、当兵的人都会千方百计在春节前赶回家中团聚。我父亲在上海的中华造船厂工作,那时,父亲能回家过年,就是我的幸福。

  小时候,吃过年夜饭后,父亲会与我玩游戏。他在手掌中放几枚硬币让我扒,如我能扒开,硬币就归我。幼小的我,用尽全身的力气也总是扒不开父亲的手掌,急得我用拳头去敲打父亲的手,父亲于是哈哈一笑,说我“赖皮”,但还是手掌一松,我顺利地拿到了硬币。如此几番,我得了不少硬币,心中是非常的快乐。那时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