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中医:脏象学说之二十四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3、脾与胃

  脾胃协同,在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胃主受纳,重在“受纳”和“消”,脾主运化,重在“化”,即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化、传送。故《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说:“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由于饮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而脾胃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中起着最主要、重要的作用,故称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

  在气机升降方面,脾胃亦协同作用。脾主升,脾气上升,将水谷之精微向上输布于肺;胃主降,将消磨的水谷向下传输,两者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从而保持中焦气机的升降平衡、有序。《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与胃之间通过经脉构成相互络属的关系,两者为表里关系,胃为表,脾为里。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阴阳相合,燥湿相济。

  脾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脾虚失于运化,可导致胃受纳失职,胃失和降,而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而胃失和降,会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也可出现泄泻、纳呆、腹胀等症。

  4、肝与胆

  肝胆之间亦有经脉相连,而互为络属,胆为脏为表,肝为脏为里。

  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有人认为胆汁为肝之余气。胆气的升发作用,也协助肝之疏泄作用,并有助于全身气机的通畅条达,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之说。

  因为肝与胆的密切关系,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肝失疏泄时,胆腑之胆汁亦郁积而生湿化热,胆气失于条达;胆气不利,亦可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胆同病。

  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须有决断,决断源于谋虑,两者亦相互联系,密切相关。故《类经·脏象类》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5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为腑为表,肾为脏为里。

  生理上,两者是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水,水液的气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肾气的推动,膀胱为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主津液的生成、调控和排泄。有仅说两者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上密切相关,恐非《内经》本意。

  在病理上,肾与膀胱亦相互影响。肾气不足,气化失常或固摄无权,会影响膀胱开合,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