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杰医话35:五谷杂谈(十二)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赤豆古名苔、小菽、赤菽等;别名红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饭豆。赤小豆起源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均包括在起源地之内,在喜马拉雅山脉曾采集到小豆野生种和半野生种。近年来在辽宁、云南、山东、湖北和陕西等地也发现了小豆野生种及半野生种。

  赤小豆在我国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赤豆生产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其次,故赤小豆亦被称为“亚洲作物”,但非洲、欧洲及美洲也有栽培。我国,黑龙江省赤豆种植最多,其次为陕西、山西、吉林、安徽、江苏、辽宁、云南、贵州和河北等地。

  在中国赤小豆最多使用的是作为食品,是赤豆豆沙的主要原料,还可用于治疗糕点、冷饮、小吃等。

  中医认为赤小豆味甘微酸,性平或微寒,入心经、小肠经。很多人认为赤小豆是凉性的,因为是红色的,而具有补血作用,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赤小豆性平还有人认为其性温,因此赤小豆不是凉性,而是平性,顶多是微微的凉性。中医一般认为小豆并无补血作用,西医也不认为其有补血的成分。

  赤小豆最主要的是作用是排痈肿的脓血,但不可以认为通过清热解毒而起作用的。《神农本草经》谓赤小豆有“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的作用。《金匮要略》中亦有一个方用赤小豆,方名叫赤小豆当归散。方中的赤小豆的主要作用就是“排痈肿脓血”。用于治疗主治狐惑病、大便中有脓血、肠痈等病症,现代用其治疗白塞氏病。该方由赤小豆和当归二药组成。但方中的赤小豆用的是晒干的赤小豆芽,并非普通的赤小豆。《千金方衍义》谓:“方以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佐当归司经血之权,使不致于散漫也。”意思是赤小豆经发芽后,就有使脓毒向外排出作用了。

  《太平圣惠方》中有个用于治疗妇人乳痈红赤肿硬,疼痛不止方了,方名叫赤豆散。以赤小豆(微炒)三分,白芷三分,白蔹三分,鸡子(用白)一枚组方。将赤小豆、白芷、白蔹三药捣碎筛云粗末,再加入鸡蛋清调成稀糊状,涂在乳房肿痛处,干即换新药再涂。方中的赤小豆是主药,用的是赤小豆的消痈散结、通乳的作用。关于通乳作用,《本草纲目》有:“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的论述。

  赤小豆在临床上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主下水”了,就是个利用其利水、消肿、除湿的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伤寒论》第 262 条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原方用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组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湿疹、肾病水肿、咳嗽等病症。认为方中的赤小豆主要起利湿、除湿的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赤小豆还被用于治疗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痤疮等,并经常用于治疗肾病水肿,用的就是其利水、除湿的作用。

  民间有用赤小豆和鲤鱼煮汤治疗水肿病的方法,有些医生也经常向患者推荐用于治疗肾病水肿和肝硬化腹水的。这个方法源自《食疗本草》,其中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的记载。

  需要强调的是,赤小豆治疗皮肤病、痈肿、肾炎水肿不是通过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达到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考《本经疏证》的论述:“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可见赤小豆并非兼具清热或温阳作用,其作用机理还是不能脱离《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的框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