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为何注解得如此糟糕,看看这些大牌教授的注解就明白了

 real寿元调养 2023-05-26 发布于山东

当下的《道德经》解读太混乱,专家教授的错误引领是主要原因,多数教授信口雌黄,太不尊重自己的职业了,以我观之,不如普通民哲的水平。

1、王德峰,王先生讲到《道德经》36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时,举例说:你要想毁掉一个人,你就吹捧他:你厉害,你真厉害,还是你厉害,你竖起大拇指不断地吹他、捧他,他很快昏昏然。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处。

点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哲学王子,对老子思想的领会方向不敢恭维。老子描述的就是一些常识性的自然现象:将要收敛的,之前肯定张扬过;将要削弱的,之前必肯定逞强过;将要废弃的,之前肯定兴旺过……比如:花儿将要凋谢,此前必定盛开过。

老子通过这些排比句,告诉当权者,这就叫“微明”,即见微知著的洞见之明,并由此得出结论说“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说:为道柔弱以待民,胜过暴力统治。就像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权力“不以兵强天下”,不能对百姓施暴。

而不是王先生理解的“欲擒故纵”的权谋诡诈术,他受韩非子、朱熹的权谋论影响太深。

文章图片1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2、陈鼓应,国际老子文化知名专家,台湾大学教授,是当代老子文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注解是:“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

点评:作为道文化的领军人物,陈老师这样的译文是明显的宗教修身文化的思维,如此解读只能是逻辑的死穴,走不通!

老子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之后,接着就是“故贵以身为天下”,就是说“以身为天下”就是对“无身”的诠释,意即:权力乃公器,要为公。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身体”这个基础上的,“没有这个身体”,如何“爱民治国”,如何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说的“无身”是“后其身”“外其身”的“身”,是自身利益之“身”,而不是身体之“身”。

孟子曲解杨朱的“为我”“贵我”思想,因为杨朱是老子的弟子,于是后人就把杨朱的思想移植到了老子身上,这是当下解读老子常见错误。

文章图片2

无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3、易中天:一定是先有提倡者,后有反对者。孔子提倡仁义,老子反对仁义,因此老子在孔子之后。墨子提倡“尚贤”,老子反对“尚贤”,因此老子在墨子之后。

点评:民国早期的孔老之辩早已定案,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质疑,早就成了历史云烟,没想到易老师居然以“主张者先于反对者”的逻辑,来断定老子在孔子和墨子之后。

《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都有记载,孔子要在齐国立足,晏子跟齐景公说:儒者都是些虚妄之士,就喜欢做繁文缛节,破财轻生的事,拘泥于古法的粉饰会坏了国家大事,齐国有史以来,未之有焉。

齐国从姜子牙立国那一天起,实施的都不是周礼那一套,司寇营汤要以“仁义”治齐,姜太公就把营汤斩首了。按照易先生的逻辑,姜子牙、丘穆公、管仲、晏子,都应该在孔子之后。说的通吗?

文章图片3

不上贤,使民不争

4、余秋雨:功成身退并不是说有了功绩就彻底消失,天地之道并不赞成这样极端的行为。而是要像水一样,以“不争”的姿态,找一个别人不想去的地方安顿下来就行了。

点评:老子说的功成身退,是指圣人成功而不居功,不把功劳挂在嘴边,“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只有这样,功劳才不会消失。余先生以市井文化曲解了老子思想。

圣人或者统治者每天都要办成不少事,都要像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按照余先生的理解,圣人就要找个地方去安顿下来,可能吗?不少人都以范蠡、张良作为功成身退的案例,其实那不是老子思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儒家思想。

文章图片4

功成身退

5、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组:天得一就清静,地得一就安宁……天没有这种清静恐将崩裂,地没有这种安宁恐要倾覆……

点评:复旦大学选用的是帛书本《老子》,对于“天地得一”的解释还说的过去,但是对于“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的解释,依然没能走出大众化解读的误区。所谓“天毋已清将恐裂”,是说“天无休止地清明下去恐怕将要崩裂了”。

天有阴晴昼夜,怎么可能一直清朗下去?“必定要有晴有雨、昼夜循环,这才叫“得一”,只有“清、晴”而没有“夜、雨”,那叫“得半”而非“得一”。

文章图片5

神得一以灵

6、徐志钧:他对“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考证极尽繁复。他认为古代氏族社会的首领的更替,曾采取极端的形式,一旦首领有了皱纹或灰发,就会被青壮年杀掉。中外皆有年老王者被杀掉的习俗,并以韩非子“舜逐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为例,推断:尧舜禹之所以要要推举舜帝、大禹和益的所谓禅让制,可能就是为了避免被诛杀的后果。

点评:“功成身退,天之道”,就是说自然之道既不主宰万物,也不放任万物,而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让万物“无不为”而不居功自恃,强调的是有功但不居功,大道从没有担心万物会对自己如何,为道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无为而治、无功可居,“天下乐推而不厌”,他有何担心被诛杀的?

文章图片6

以百姓之心为心

7、张骏龙:他的《楚简老子最终破解版》对老子思想的解读,跟“破解版”对不上号,以“为者败之”章(传本64章)为例,他的解读如下:

恣意妄为的人必定会失败,固执的人必定会有损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固执,所以不会失去。一般人做事情,应当谨慎地对待将要完成的事,而如同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要求自己没有欲望,而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教育人如同没有施教一样沿着前人所经历过的道路前进。能够辅助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恣意妄为

点评:“恣意妄为”和“无所作为”都是对”无为“的不理解,这是常识性错误。简言之,无为就是不做侵夺百姓的事。无为更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还要圣人何用?

圣人就是没有欲望,而不是“要求自己没有欲望”;“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跟“施教”不牵扯,也不是“沿着前人所经历过的道路前进”,而是不学众人所学的礼教之术,而能无为。

文章图片7

8、冯达甫,冯先生对“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解读是:消灭高度智慧,抛弃一切聪明,民众会幸福百倍;消灭仁,抛弃义,民众才会回归到子孝亲慈”。

点评:冯先生没有注明“绝圣弃智”的主体,易生误会。所谓“绝弃”针对的是当权者不“自贵”,不以圣人自居,“不以智治国”,这样才能有利于百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创造,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抛弃掉“仁义”的旗号,不以此教化民众,民众才会回归到没有虚伪粉饰的“子孝亲慈”的自然而然状态。

文章图片8

绝圣弃智

9、郭继承,什么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要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精神,大地要学习太阳的无私奉献精神,天要学习道的自然规律,道要顺应自己的天性。

点评:郭先生是一个“杂家”,讲学《道德经》,喜欢在马哲、西哲、佛学、儒学等领域跳来跳去,结果是什么也没讲清楚。在《道德经》的思想里,天、地、道是没有人格的,它们没有意志,不具备人格上的精神、品质,它们也不会学习,人、地、天、道之间只存在相互适应,是顺应而不是学习。

人在大地上生活,犹如水在缸里,在瓶子里,是随方就圆的关系,是和谐相处的关系,水无需向水缸、向瓶子学习什么。赋予事物神格化的是宗教,看到什么都要学的是儒家。

文章图片9

10、沈善增,他对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的注解不同凡响:

“故而,有欲与无欲共存在生态之中, 困难与容易共存于成果之中,长与短共存于形状之 中, 高与下共存于位势之中,音色与声阶共存于乐音之中,先与后共存于次序及时间之中。

文章图片10

点评:本章的“有无”等两两对出的概念,明显是就现象界而言的,老子阐发思想,通常是从自然现象或生活常识入题,然后分析总结提炼出圣人之道来。本章的“有无”就是通常的“有”和“无”;“难易”就是做事的难易程度,不见得非得是什么“成果”。

“长短”不能局限于形状之中,时间也有长短但却没有形状;高与下共存于位势之中”实难理解,高下只是相比较的盈亏状态;“音色与声阶共存于乐音之中”,若是没有音乐呢?音是发出去的声,声是听到的音,发出的跟听到的共鸣为“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