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利花 | “石”至名归石像村

 天下孝义人 2023-05-26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孝义“冯济川纪念馆”开工了

·  三晋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冯济川

作者:冯利花

近两年,当旁人问我“老家是哪里?”我说“兑镇石像村”时,大家常不无感叹地低语“和冯举人一个村”,我现在当然知道了,冯举人指的就是冯济川,而冯济川也就是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中举的冯举人,冯举人那可是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更重要的,他是我们山西孝义兑镇镇石像村人。一些文化界人士大都知道,至少是听说过冯济川这个名吧,而我作为一家子,作为所谓的“冯氏后人”,之前却没有好好地去了解过他,没有好好地以他为榜样,心中倍感惭愧。总偷偷想,幸亏……否则多给冯举人丢人呀!

01

该好好了解我们的冯氏先人了。

追根溯源,冯氏家族真是不简单呀!史载冯氏先人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后人毕万受封于魏,其支孙食系于领地冯,便以地为姓。周朝末年,冯氏先人上党太守冯亭为了上党百姓的安宁,在“长平之战”中战死,而冯亭的后人冯奉世也是汉代镇边名将,他在平定西域、开拓西北疆土上功勋卓著。冯氏的儿子中多有从政,这在班固的《汉书》中多有赞誉。在唐朝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提到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冯唐即是冯氏家族中有名的历史典故人物,他历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可到老了还是一个郎中署小官,汉武帝曾问其由,他如实说道:“文帝时,文帝好文,我好武,景帝时,景帝好美,我貌丑,武帝您喜少,我却老了。”由此冯氏族人不卑不亢的心性可见一斑。明初时,流落在平阳一带的一支冯氏后人冯齐带领全家由洪洞大槐树迁至孝义城区,他们辗转在县城落脚后,一次无意间发现在距县城西四十里有一个地方,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秀山丽水,一派迷人景色,他们便决定在这个地方安家落户,如果想扎根在这里,那长久之计就是挖窑洞,垦荒种地。他们在一次刨地时刨出了一块刻有人头纹样的残碑。冯齐认为这是上天赐予这个地方的,更有传言是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时掉落的一块石头,遂把村名命名为石像村。

当时族亲们认为这名称有文化不俗气,后人们包括现在的我也认为有文化不俗气,不像别的村在坡上边就叫个坡上村,在沟北面就叫个沟北村,沟南面就叫个沟南村,河北面叫个河北里村,真是太俗气了!还有圪洼洼村之类,当然别的村名也有不俗的,像黄文村、南营村、吐京村、花溪村、行星村、西塘村等等,不说了,其实一个村子的内涵岂是一个村名可以概括的,只是就是觉得“石像村”特别好听。毕竟它是上天送给我们做村名的嘛!

02

一了解才知,石像村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冯济川(1859-1928),字秋航,晚年号称石像山人,作为清末民初三晋杰出的教育活动家,他从小就聪颖好学,先后在汾阳西河书院、省城晋阳书院求学,遍读经、史、子、集,于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中举,后来应聘任职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平遥国民小学堂堂长,光绪二十八年创办“辅仁文社”,指导乡里有志青年报考山西大学堂。冯济川一生以兴学为己任,他认为“欲振兴庶务,非人才众多不可;欲培养人才,非教育得法不可”,他于1904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之经纬学堂,研究东西各国学说,认为“学无分中外,有识者专用力于本原,无知者日张皇于末艺”,他在山西师范学堂的开学演说中除阐述“教育救国”,还提出“品学兼优”的教育观。他先后创办了全晋公立中学堂、公立女子学堂、汾州府西河中学堂、孝义兑九峪高等小学堂,被誉为“山西兴新学之先声”。期间他还编写了《教育学》《西洋伦理学》《小学教科书编纂法》《小学校教授法》《小学校管理法》等。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议员。冯济川的另一个突出贡献还在于他筹银二百七十五万两赎回矿权并组建保晋公司,从而使山西出现了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煤矿开采业。他在历任十二县禁烟专员、陕西省长安县知事、陕西高等学堂国文教习、省农林学校教员期间都卓有成效。他在任省议会议员时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在兑九峪集资兴办体仁堂药店时重在济民。

除此,冯济川先生还藏书万卷。晚年回归故里,在上吐京、石像村开设书馆,边教书边著书。他的遗著有《李菊圃先生遗文》二卷、《朱子年谱节录》二卷、《四书讲义》二十七卷、《国文一贯》十卷、《今文尚书》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礼记精华录》十二卷、《教育丛书》十五种二十六卷、《山西风土志》一卷、《西河杂志》《冯氏别录》二卷、《文钞》三十二卷、《诗章》等,另外还对《周易》《春秋左传》《史记》等十八种书做了批注,为境内现代著述最丰者。1928年冯济川谢世,葬于石像村大崖山。

一个冯济川的成就已很让人瞠目结舌,可是石像村的厉害人物一一冯家升同样不容忽视。

冯家升(1904-1970)字伯平,石像村人,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好学,先后考入汾阳铭义中学、燕京大学史学系学习,毕业后又获得硕士学位。他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历史系任讲师,曾兼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名誉编辑,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员,曾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曾任中国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兼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帮助别人主编《偶贡》,曾撰写毕业论文《辽史与金史、新五代史互证举例》,曾写成专著《辽史源流与辽史初校》由哈佛燕京社出版,蜚声中外。冯家升不仅精通古汉语,对古回鹘文、突厥文亦有研究,而且精通英文、日文、俄文和法文。曾与美国人用英文合著《辽代社会史》、《辽代宗教》、《关于中国火药之西传》。

新中国成立后,冯家升从事了考古研究,他参加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各民族社会调查西北组,先后编写了《维吾尔族史料简编》,考订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西北地区图幅》自撰其中一、二幅并负责西北地区全部图幅稿件的审核。一九五九年又参加了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中亚调查组,到各个加盟共和国进行了三个月的学术考察,行程两万六千多公里。中间还为苏联解开了一块古突厥文石碑碑文,受到了苏方嘉奖。他把奖品全部捐国。

冯家升研究历史的门类很多,他研究辽史、东北历史、研究回鹘文、突厥文、参与修改《辞海》、主编《西北民族历史辞目》,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译书文献计60余种。

03

石像村的名人真乃“文可盖世,武能惊人”呀。

“抗日模范村”绝不是浪得虚名,当年投身抗战的可是“108”位村民呀,他们爱国保家的壮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她绝对是一位伟大、开明旳母亲,她送自己的三个儿子参加了游击队。冯光说:“母亲一直支持我们的爱国思想,我们弟兄三人虽在一个团里但很少见面,我们不谈兄弟感情,只一心一意干革命,我一直从事民运工作,那会儿民运工作很难做,有一次上级派我们深入敌人据点搞军需物资,我们根本没钱购买,只能争取捐助,后来我们动用各种方法弄到了三大卡车的布匹棉花,后来部队转战晋西北后,我们弟兄三人当上了各自连队的指导员,在病床上我又相继听到大哥、四弟牺牲的消息,听说四弟是被敌人的刺刀从前心捅到后心的。”正如冯光所说,革命者是英雄,可真正的英雄是背后的母亲,她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儿子。

冯光

冯松和他的夫人吕光是石像村的抗日夫妻。冯松生于1923年7月7日,国难当头时参加了牺盟会,在115师政治部受训,孝义战斗剧社成立后,先后在多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1942年在恢复了民间戏剧研究会后,冯松任常务秘书,组织音乐家与老艺人将山西梆子的唱腔及曲牌全部整理用简谱谱出,编写了《山西梆子音乐概述》一书,还参与了多部剧本的移植和修改工作。

冯松

吕光作为冯松的妻子,与丈夫并肩为国贡献,先后饰演多部剧的主角,尤其在《刘胡兰》一剧中唱腔激昂,演出了刘胡兰的光辉形象。后来先后在西南革大文工队、成都市工人文工团任队长与导演。与爱人冯松调入国防工业部门工作后,编辑五十多万字的文史教材《我们工大的知识分子是好样的》,全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出版《冯松吕光书画集》,贡献卓越。

冯俨

108位抗日村民可谓前赴后继,何止是冯光三兄弟、冯松夫妻俩,更有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倾情援助抗日的冯俨,更有决死二纵队团参谋,被国民党特务投毒杀害的冯芝元,更有从事民运工作,惨遭日军犬吞食的冯进武,更有女中豪杰冯全英,冯全英在石像村组建了孝义第一个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她先后任孝义牺盟会协助员、县妇联会秘书、县妇委会干事、牺盟会工作队指导员。冯全英作为冯济川举人的孙女,她从一个大家闺秀成长为一名有胆有识,精明强干的女共产党员,颇得人心,当时更被志同道合的梁占祥同志所爱慕。1939年9月,冯全英与梁占祥在中共汾孝中心县委机关驻地举行了婚礼。因梁占祥曾任过孝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所以这一段姻缘一直被孝义人传为佳话,更被石像村人引以为荣。冯全英被众人推崇为妇女界的领袖,却不幸疾劳成疾英年早逝。她于1942年逝世,年仅二十一岁,葬于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镇病亡烈士陵园内。

冯全英

英烈事迹不胜数,唯有将其精神延。

04

冯氏族人从来仁义大爱兼而有之。

冯渭作为兑九峪“玉升公”粮行的东家,一生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红军东征来到孝义时,他慷慨解囊,捐银三千大洋,捐粮二千石,堪称楷模。冯芝温,熟读古诗文的他,在国难当头时参加了决死队,后来边学医边协助八路军搞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又承担为八路军送粮油药物的义务。冯芝让,出身于农民家庭,参军服役满后,他放弃留北京工作的机会,积极投身到家乡建设的事业中。他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攻坚克难,乐于助人办实事、好事。

“冯家班”远近闻名,是石像村冯栋厮成立的,也叫“栋厮儿班”,栋厮儿本名冯庭荣,还真是有两下子,不仅嘴巧舌快,而且可随乡就俗,所以深受本地观众的喜爱,他演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通宵演出也从不叫苦。在政局动荡“冯家班”解散后,他注重培养后继人才,严慈并用,培养出李付德、梁应龙、赵梅琴等二十余位骨干力量。他还争先改革将现代戏搬上舞台,当政府及文艺界同仁为他过八十寿辰时,他还在临窗说戏。冯栋厮儿不仅热爱党的文艺事业,他还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面对如此德艺双馨之人,我们怎能不心生敬佩?

冯汉卿
冯飞
冯光裕

还有冯济川的学生,和郝文灿创办了山西省立商科学堂的冯芝慧;还有重视兴办教育,想方设法保护进步学生的冯鼏;还有为著名晋剧演唱家丁果仙打板的鼓板师冯万福;还有参加过护送刘少奇任务的冯汉卿;还有任过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长,上校军衔的冯飞;还有参加过抗美援朝,任过军区炮兵副司令员,上校军衔的冯光裕;还有1937年在石像村组织妇救会的冯涛;还有抱着人家孩子跳下悬崖的冯烈;还有把毕生心血奉献给新中国解放事业和宣传文化教育事业的冯玲;还有从小热衷于唱戏,先后辗转于各剧团,为自己深爱的戏剧艺术事业培养出大批文艺人才的黄爱梅;还有曾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冯世聪;还有从参加革命后就一直献身于新中国电信事业的冯世珍

冯涛

冯烈

冯玲

冯世珍

他们把人生书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人在石像村还有很多。

05

鉴于有先祖荫蔽,有举人启智,有烈士精神垂范,有仁爱德行引领,故而冯氏后生晚辈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他们不输先辈,在各行各业谱写出属于自己的赞歌。

在教育战线上,冯世梅教授英国留学归国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撰写多部著作。而冯孝香老师则涉足从中小学到大学领域的一线教学工作研究,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冯光亮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在本乡教学,以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为人师表的教学宗旨贏得了学生的爱戴。冯光清老师则悟出了自己特色化的教学方式。

在科技领域,冯亮明作为企业管理的经济师,在孝西发运站任站长以来,带动企业取得飞速的发展,并先后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奖章”,他还被评为“中国十大功勋人物”,他获得的荣誉很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尽数。可以说冯亮明先生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羊倌到全国劳模的蜕变。看着赵处亮先生和冯亮明先生的军服合影照,更是心生敬仰,他们这一代人的实干精神不由让我们后生晚辈也想向他们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冯守瑞从商务厅退休后,为打造山西面食之乡区域饮食文化品牌,促进我省饭店与餐饮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冯世伟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建筑领域,冯光源在环保领域,冯光旭在农业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冯泉辰作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被聘到新加坡纳米研究所工作,他无疑是石像村在校学生的榜样,更是石像村的骄傲。

06

因了这俯拾即是的名人,石像村被更多的孝义人由了解到熟知到敬慕。我们仰望文人的才学与著作,我们佩服烈士的壮举与大爱,我们敬仰先贤的仁义与奉献,我们感动奋斗者的执著与成功。

后生起而行之。为了不辱名人,在石像村启动了名人故居复建仪式;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在石像村修建了抗日英雄纪念馆,每年定期不定期去瞻仰学习;为了百姓生活幸福,石像村建车队,建养殖厂;为了提高百姓幸福感,石像村修坝筑路;为延续文脉,石像村人修著了《冯氏宗谱》。

石像村人要把祖先挣来的声誉和先贤们挣来的荣光保护好,巩固好,并将它发扬光大,冯氏后辈们当再扬鞭奋蹄,以祈石像村永泽先祖之德,永承先祖之风。石像村名人影响之深远,名人精神之光芒,不仅仅照耀在冯氏后人的身上,他也辐射并影响到整个孝河大地,乃至游子所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名人何以为名?名人之名,唯有功、德二字可记之。“石至名归”,坚信未来的石像村名人将会层出不穷。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