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陈伯,从小在农村长大,直到上大学后才去城里,读书毕业后凭着不懈的努力成了一名医生,退休前是外科主治医师。 陈伯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总共有12000元左右。他们的儿子儿媳都有稳定的工作,孙子也读小学了。 陈伯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家里就他一个人读了大学。所以他在城里稳定以后也是时常帮衬着哥哥姐姐。 那时候,兄弟姐妹和睦,有商有量。 因为哥哥一直在农村生活,姐姐又嫁到外地,父母的生活费大部分都是陈伯承担的。他也理解,毕竟自己在城里有工作,来钱容易些。 父母在世时,早已经把家里的房子和田地平分给两个儿子,哪块地划给谁都分得清清楚楚,当时兄弟俩都在场,没有任何异议。 后来,兄弟俩还并排建起了二层小楼。 父母过世后,陈伯就很少回老家了,他把房子钥匙给了哥哥一个让他看管,家里的田地也让哥嫂去管理。 偶尔回老家住几天,哥哥嫂子也是热情招待,本想在自家开火煮饭,哥哥就说:“两兄弟还这么见外干嘛?你重新买米买油多麻烦呀,几天就出去了,来我家一起吃方便,也热闹!” 哥哥这么一说,陈伯这个当弟弟的也就不好意思了,每次回老家直接就去哥哥家吃,当然自己也会掏钱买酒买菜。 后来,工作越来越忙,陈伯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是时不时打电话问候一下哥哥嫂子。 陈伯到了退休的年纪,开始和老伴过起了悠闲的日子,偶尔报旅游团去游览景点,偶尔帮带孙子孙女。很多身边的同事退休以后都选择回老家生活,说是农村环境好空气好,适合养老。 陈伯一听很是向往,儿子儿媳也说:“爸,妈,现在孩子们也上小学了,你们有时间了,想回老家生活我们也同意,到时在老家住腻了,随时可以来城里住一两个月。” 打电话给老家的哥哥提了一下,哥哥也说:“想回来就回来看看吧,你们都近10年没回来了。现在家里变化大,很多人不种田了,下棋的下棋,跳舞的跳舞,村里还建了老年人锻炼场所。 哥哥这么一说,陈伯很是动心,就跟老伴儿商量,决定回老家养老。 老伴儿倒是没啥意见,只是说先回去住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就这样,老两口坐上车回了老家。山路十八弯,一路颠簸,10多个小时才回到村里,陈伯的老伴晕车,呕吐好几次。 搭客的小车把两位老人送到村口,因为有位乡亲正在建房,路口堆了很多红砖,小车怕不好掉头,只能先下车了,反正到家就100多米远。 车子一停,很多乡亲们都围了上来打招呼。毕竟离家那么多年,很多面孔陈伯都不认识,特别是他的老伴,没认识几个人。 哥哥嫂子帮忙拿行李,到家后怔住了,大厅里都是鸡屎,陈伯的老伴见状,捂着鼻子跑到厕所呕吐。 嫂子急忙拿起扫把,说:“没想到你们那么快到家,没关系,把大厅扫一下拖一下就干净了。” “怎么大厅里都是鸡屎,难不成你们把鸡养在屋子里?” “你们别生气,这不,养了几只土鸡等过年吃嘛,前段时间村里有户人家的鸡被偷了,我就把它们放在笼子里提进来,没想到门没关紧,挤出来了。” 陈伯倒没说什么,他的老伴面露不悦,随后就开窗户,冲水拖地,第二天又赶紧去街上买了空气清新剂喷上,不然没法闻。 嫂子在旁边嘴一嘟:“城里人就是讲究。” 因为天然气还没有买回来,前两天都是在哥哥家吃饭。陈伯给大哥大嫂买了很多东西,他们收下了,笑得合不拢嘴。 聊家常的时候,大哥大嫂打听起陈伯在城里的情况,就连关于退休金和孩子们的工资,都连问几遍,特别关注。 陈伯如实告诉了他们。 大嫂瞪大了眼睛:“哇,挣那么多呀?两个人加起来10000多?城里的钱真好挣!” 回去的第五天,陈伯跟哥哥商量,想把几家邻居叫前吃顿饭认识聚一聚。哥哥同意了,去街上买了1000多块钱的菜,坐了两围桌,过后陈伯多拿了500元到哥哥手里。 吃饭的时候,乡亲们也是东打听西打听,问陈伯以前的工作,问退休金拿多少,陈伯也只好耐心作答。 陈伯两口子把家里的旧家具换掉,买了新的床和沙发,又添了很多厨具。 嫂子上门问:“你们打算在家长住?”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大嫂没说一声出去了。 在农村老家,空气清新,安静,睡到自然醒,睡眠都感觉好多了。 陈伯的老伴提议,把家门口的菜地整一块出来,等开春了种些花草和青菜。 有一天,哥哥来家里溜达时,陈伯提起,想把门口的属于自己的地整两块出来,一块种花,一小块种菜。哥哥没吭声,转身就走了。 没多久嫂子过来了,直截了当的说:那地我们在种,你们要种就去别的地种吧。说完指了指离家很远没有水源的一处地方。 “嫂子,家门口那一大块地,公婆不是分给我们一人一半的吗?就把一边荒出来的让给我就行了。别处的地没水源,种菜不合适呀!” “谁说这块地一人一半的?我都种了几十年了早就是我的了,大家都看得见,你们一回来就跟我争地方,真有本事。”嫂子说完手把抱在胸前,怒气冲冲地走了。 陈伯和老伴儿看着嫂子的背影,表示很无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更无奈的是,村里人知道陈伯原来在医院工作,三天两头的有人来找,有点头疼脑热高血压都来找他看病。 陈伯一再强调,自己以前是外科医生,如果头疼,血压高,他也看不了,要去医院。 可是有些老人说话很难听:“都是乡里乡亲的,这点忙都不愿意帮,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农村人吗?” 传来传去,乡亲们都说陈伯老两口的退休金很高,现在回到乡下了,却一点都不乐于助人还看不起人。 有一天,陈伯老两口也去了村里的老年人锻炼场所。原本围在一堆聊天的几个人,看到他们来了,都不搭理散开了,接着又跑到另外一个角落小声议论起他们来。 待了没多久,老两口就回家了。 要想长住,家里又分了地,肯定要种些蔬菜瓜果的,陈伯的老伴见门口的菜地有块荒着,也没再去问嫂子,直接买了些菜种子撒下了。 嫂子却冲上来和妯娌吵架:“我不是跟你说过了,要种去其它地方种吗?怎么跟我争起菜地来了?真是闲得慌。” “我记得一清二楚,这块地公婆分给两兄弟平分做菜园的,现在我只种了三分之一,我种的是自己的地,不是争。” 嫂子却动手把妯娌推倒在地,陈伯见状,赶紧去拉开嫂子,又赶紧把老伴拉了起来。 嫂子扯开嗓门大喊:“两公婆一起来欺负我,没天理了。”邻居围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就说陈伯两口子做得不地道。 陈伯的老伴抹着泪,把锄头扔了。那一晚,老两口都没说话,一直叹气。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陈伯看到了现实,决定返回城里。 有一天早上,陈伯起床打开大门就去刷牙洗脸了。一会儿功夫,隔壁哥哥的两只鸡就跑到大厅里拉了鸡屎。老伴本来就有小洁癖,看到就拿起扫把要把鸡赶出去。 这一幕刚好被嫂子看见了,她又开始扯开嗓门:“怎么了?看我养了鸡你看不顺眼想打死我的鸡?” “嫂子你别这样说话,鸡进来大厅拉屎脏兮兮的,我只不过赶跑它们,不让鸡进来。” “哎哟,就你们城里人讲究,农村哪家不养鸡?哪里没有鸡屎?” 看到妯娌之间在争执,陈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怕万一吵起来,兄弟俩的矛盾就大了。 晚上,陈伯苦笑着对老伴说:“农村人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刀子嘴豆腐心,别往心里去,既然我们回来了,我们过我们的,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老伴却说:“真是有点后悔回来呀,好怀念和儿子孙子在一起的日子呀。” 有天去赶集,陈伯和老伴买了几瓶花摆房子边上养着。第二天,听到一群孩子经过门口停下来议论的声音,陈伯走了出去,却看到两个小女孩手里各有两朵花,再一看,养在花瓶里的水仙花被摘掉了。这可是老伴最喜欢的花呢,陈伯赶紧上前阻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严肃地对孩子说:“这是别人养的花,你们怎么可以私自摘掉呢?这样是没礼貌的行为呀。” 几位小女孩把花扔了拔腿就跑,跑的时候有位小女孩被同伴拌了一跤,陈伯想去扶,女孩爬起来哭着跑了。 没一会儿,一位老奶奶拉着刚才摔跤的小女孩来到陈伯家,气急败坏地说:“小孩子懂什么呀,就摘了朵花而已,就被你大声呵斥教训,吓到我孙女摔破膝盖,明天上不了学怎么办呀。” 陈伯顾不得解释,赶紧帮小女孩清理伤口,贴上创口贴。事后才说:“婶,我没有呵斥孩子,只是叫她们不要摘掉花朵。摔跤是因为被同伴绊倒了。” 老奶奶却不领情,拉着小女孩骂骂咧咧走了。隔壁的哥哥嫂子,像看热闹,似笑非笑不说一句话,幸灾乐祸的样子。 这一刻,陈伯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发现人心变了,早已不是当初民风淳朴的样子了,就连兄弟妯娌都可以为了各自的利益不顾亲情了。 本来,兄弟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像这样的关系又如何能够愉快地相处呢? 陈伯和老伴商量过后,决定返回城里。他们整理好行装,把门窗锁好,简单地跟哥嫂告个别,离开了。 直到车子缓缓启动,陈伯打开车窗,回头看了看自己的房子,恋恋不舍看着曾经热爱和向往的故土,眼里有了泪花。他明白,这一次离开,可能都不会再回来了。那是回不去的故乡,走丢了的故人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