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秦、汉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开放地理空间实验室

 财知行 2023-05-27 发布于湖北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从木、石向铁制的演变,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有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后,大田的作物无论在种类和产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吕氏春秋》中列举了:禾(稷)、黍、稻、麻、菽、麦以及大麦。这七种粮食作物代表战国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秦汉时期基本相同。

种植地域分布表现为: 一是稷仍是大田中主要粮食作物,汉代经学家将“稷”训为“粟”,许慎在《说文解字》称:“粟,嘉谷实也。”贾思勰《齐民要术》更明确地指出: “谷,稷也,名粟。” 在两汉文献中多以“粟”为名代表北方种植量最大的粮食作物。

二是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小麦之称最早见于《][氾胜之书]]》,冬小麦古书上称为宿麦,春小麦称为旋麦。战国末年洛阳地区种春小麦,洛阳北面的温县一带种冬小麦。汉武帝前关中地区不种小麦,董仲舒建议关中扩种宿麦,“令毋后时”。元狩三年“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以供翌年夏秋青黄不接之需。这是因为战国秦汉时代全国大兴水利,特别是武帝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软、成国、讳渠引诸川,当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淀,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创造了首要条件。其次石盘的普遍使用,对小麦的推广也有重要作用。石盘大致出现于战国,普及使用则在汉代。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南洛阳城东区汉代粮仓遗址和淇县县城土产公司院内,都出土过汉代石磨,反映汉代已将小麦从粒食改粉食,这必然对推广小麦有促进作用。 东汉开始,黄河流域大田粮食种物中,小麦已占很重要地位。尤其是黄淮平原徐、兖二州一带大田已以产小麦为主。

三是水稻种植较春秋时大为发展。秦汉时期北方特别关中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利灌渠,如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讳渠等,灌溉条件大为改善水稻种植更为发展。汉武帝下令“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氾胜之书》中单设篇目介绍水稻的种植方法,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很重视水稻生产。南方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但这时大多数地区还处于“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阶段,植稻区主要限于太湖平原与成都平原等地。秦汉时期在文献中记载的水稻种类有增加,《氾胜之书》中明确提到了秔稻和秫稻,也就是粳稻和糯稻。东汉建武年间,渔阳太守张堪在今北京市顺义区一带的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这是今北京地区种植水稻之始。直至北魏、唐代北京地区仍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又如黄河以南淮、汝、颍、涡、睢、汗之间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水稻种植区。总之,战国秦汉时黄河流域稷仍是大田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小麦种植已渐发展至仅次于稷的地位,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大量种植,较春秋时有明显的改变。秦汉时期北方旱地作物中,除粟类作物品种不断增加,豆类作物也出现了大豆、小豆的记载,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还提到豌豆、胡豆等。江淮以南当以水稻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