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北京十二中初二(上)期中语文(教师版)
2023-05-27 | 阅:  转:  |  分享 
  
2021北京十二中初二(上)期中语 文2021.11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号: 座位号:(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一、基础
运用(1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要塞(sài) 仲裁(cái)翘首(qiào)锐不可当(dāng
)B. 悄然(qiāo) 屏息 (bǐng) 咆哮 (páo)殚(dān)精竭虑C. 杀戮(lù) 诘(jié)责 教诲(huì
) 惨绝人寰(huán)D. 佃(diàn)农 黝(yòu)黑 窒(zhì)息 杳(yǎo)无消息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是 (2分)A. 泄气 颁发 由衷 催枯拉朽B. 娴熟 镌刻 初衷 眼花缭乱 C. 篡改 躁热 粗糙 为富不仁D. 缰绳 张显 蒙
昧 振聋发溃3.下列作品与作者及作者所属朝代或国籍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使至塞上》——王维——唐B.《三峡》——郦道元—
—宋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D.《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奥地利4.下列对修辞手法及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拥抱”“悄然不惊”二个词将气泡、水花拟
人化,从侧面表现吕伟轻盈入水、技术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B.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
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中的“标致”一词,使用了反语修辞,揭示了“清国留学生”落后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对“清
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C.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
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句话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热爱母亲、报答母亲的深情引向对人民、革命的热爱与忠诚。
D.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的夸张,即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强等方面说,使它超
出事物本身。 5.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常见新闻作品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就是一则消息。B.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必须暗含在主体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
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C.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题
材。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事件中的片段。如《“飞天”凌空》就以特写镜头展示了吕
伟跳水夺魁的精彩瞬间。D.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比消息更详
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重要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一着惊海天》就是一篇通讯。二、古诗文阅读(22分)(一)默写(共7
分)6.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7.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8.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9.《钱
塘湖春行》借动物的活动来体现早春生机的诗句是 ① , ② 。10.曹操的《龟虽寿》表达“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的两句诗是 ① , ②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11-13题。(共5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
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1.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 、
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1分)12.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
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答: 13.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甲】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
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
曲②,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
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④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⑤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
闻之不如亲见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①径: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山松:袁山松,本名袁
崧,东晋大臣、文学家。⑤践跻:登临。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素湍绿潭 素: (2)及余来践跻此境 及: 15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每至晴初霜旦 既至欣然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闻峡中水疾C.哀转久绝 绝壁或
千许丈D.春冬之时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17.
西陵峡是三峡的一部分,请你结合【甲】【乙】两篇文章,说说西陵峡拥有《三峡》中的哪些特点。(2分)答: 三、名著阅读(7分)18.
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
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C.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
,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D.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
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19.下面关于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领导人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
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B. 贺龙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
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父亲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C. 周恩来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
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D.刘志丹在南方开创了苏区,他向斯诺讲述自己的家乡汉口黄陂县人民的
悲惨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生当中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也让斯诺懂得了“阶级斗争”。20.学校举办名著阅读交流会,你要向初一
的学弟学妹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请你写一段推荐语,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可以围绕作者的采访行程、红色中国的领袖人物及红军的重要
事件进行介绍。 (3分)答: 四、现代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共12分)老舍先生汪曾祺①北京东城迺兹
府丰盛胡同(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高的柿子
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
自侍弄的。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
。”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瘾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
,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②有时候,客人来访,老舍先生正在工作,就请客人稍候。等候时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
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③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
壁上挂的画。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
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敬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④老舍先生
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
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
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
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
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⑤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手
下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
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
棱两可、含糊其词、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
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⑥老舍先
生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从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
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
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儿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
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⑦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
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
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⑧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 ?(选文有删改)21.选文第①~④段有四件事表现了老舍先生是个富有
生活情趣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余三件事。(3分)(1) (2)屋子里摆杏闻香 (3) (4) 22.比较下面A、B两句话
,简析A句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3分)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
热汗。?B.无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把这些花抬进抬出,每次都出一身热汗。答: 23.本文⑤~⑧赞美了老舍先生哪些品质?请结
合文章进行分析。(3分)答: 24.下面是老舍为自己写的小传《著者略历》(节选),你读了以后觉得老舍身上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请结合小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
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
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
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答: (二)阅读《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完成25-27题
。(共9分)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①一个寂寞的雪天,我从北京的地铁里走出,一脚踏进石景山路。夏天时遮天蔽日的高大白杨,被一场大雪洗去
了铅华,此刻,在淡蓝的天空下,现出洁净素雅的美。枝头的树叶,在刚刚过去的风雪之夜,彻底放逐了自己。昔日枝蔓芜杂的树干,变得清瘦起来
。天空便愈发地开阔空旷,仿佛这世间的隐秘与喧哗,全都消失不见——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②大道两边的草坪上积满了雪,阳光穿
过层层的枝杈,洒落在哪里,哪里便银光闪烁,散发出奇幻之美。雪松、柳杉、刺槐、白蜡、银杏、圆柏……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在雪地上错落有
致地静立着。被一场大雪过滤后的空气,氧气充足,让人迷醉。这清寂无边的午后,让人心里空荡荡、冷清清的,好像需要去哪儿寻找一簇火焰,点
燃沉默却鼓荡的激情。③然后,在一条巷子斜伸出来的拐角,我看到了那株正在燃烧着的绚烂的金银木。为了这惊鸿一瞥,它似乎等待了很久,蕴蓄
了一整个夏天的激情。那时,它还是开满白色花朵的一株树木,在喧嚣的街头,安静地站在一排白杨的身后,投下无足轻重的影子。【甲】夏日的花
朵太繁盛了,大家热烈地拥挤着,吵嚷着,在大地上争奇斗艳,又在半空中暗香浮动。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绽放中,没有人会注意一株金银木,它的花
朵并不张扬,黄白间杂的颜色被密密匝匝的树叶遮掩着,会让人忘了这是一株正在开花的树。事实上,它只能被叫作灌木,它介于花草与树木之间。
在街边的花园或者远郊的小树林里,金银木枝条纷乱,与高大的法桐、水杉或者松柏相比,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跟小巧婀娜的花草相比,它们了
无章法的散乱身姿,又不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柔情。④【乙】每天,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它漫溢
的芳香,好似山间清浅的溪水,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夏天很快过去,迎来万物肃杀的秋冬,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
始跳入人们的视野。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哗啦哗啦地在大道上奔跑,然而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
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⑤风愈发地紧了。【丙】风将硕果累累的秋天赶走,并将自
己从一条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变成了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风带走了酸枣、银杏、山楂、沙果、葡萄、板栗、毛榛,带走了一切坠向大地
的果实,却让金银木的枝头,以愈发浓烈的红,在小巷与大道相交的拐角,火一样地燃烧。⑥许多人走到这里,停下了脚步,被这雪后满树热烈的红
色吸引。风在这个时刻,没有了声息,似乎是因为这一簇炫目的红。天空是清澈透明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这气息来自顶着雪
花的干草、沉睡的树木、沧桑的松柏、埋藏在雪下的红隼的羽毛、雨燕干燥的粪便,以及鸟雀热爱的金银木酸甜可口的果实。⑦在寒冷的冬天,日日
被觅食的鸟儿们环绕的金银木,并未现出稀疏苍老的面容。它像傲雪的一束火,在洁白的草坪上不息地燃烧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
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就在这个时刻,人们忽然在心底发出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他们想称呼雪中的这一株
金银木为母亲、爱人、姐姐、妹妹,甚至故乡。他们心底的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⑧我驻足了片
刻,确认已经将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心里,然后继续前行。(选自《光明日报》)25.文章先写作者在冬日清寂无边的午后,看到了一株金
银木。然后写了金银木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样态和带给人们的感受:夏天,(1);秋日,挂满红色小灯笼,不张扬不卑怯,成为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
的存在;冬天, (2)。最后写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作者心里。(4分)26.本文在写金银木的同时,也不乏对其它植物、人,甚至是风
的描写。请从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 27.文学作品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了本
文,你会把它推荐给下面的哪一位同学呢?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理由。(3分)同学甲:性格张扬,做事浮躁。同学乙:性格懦弱,极度自卑。
答: 五、作文(40分)28.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人,他们或知识广博,或多才多艺,或幽默风趣,或随性率真,或敢于挑战,或富有
创意……请以“一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1)补全题目,并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少于7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姓名和校名。命题人:杨晋爱 审题人:周红星2021北京十二中初二(上)期中语文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10分)1.【分析】本题考查基
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翘
首”的“翘”应读作“qiáo”。B.有误,“悄然”的“悄”应读作“qiǎo”。C.正确。D.有误,“黝黑”的“黝”应读作“yǒu”
。故选:C。【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2.【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
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催枯拉朽”的“催”应为“摧”。
B.正确。C.有误,“躁热”的“躁”应为“燥”。D.有误,“张显”的“张”应为“彰”,“振聋发溃”的“溃”应为“聩”。故选:B。【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
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CD.正确;B.有误,《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
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4.【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选项内容,结合修辞手法分类和作用来分析辨别即可。
【解答】ABD.正确。C.有误,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修辞。故选:C。【点评】把握常见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分析其表达效果。(1)比喻: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3)排比:运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6)夸张:强调/突出_______,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
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CD.正确;B.有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并非是“必须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正文结构通常是按递减重要性的原则安排的,不是“重要性递增的原则”。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
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二、古诗文阅读(22分)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
:(1)山山唯落晖(注意“唯”的书写)(2)长河落日圆(3)万里送行舟(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5)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7.【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
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
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
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本句是写黄鹤楼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
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概括说明画面内容。(3)本题考查诗歌主旨与诗歌名句情感的
理解。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A.正确,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之情。B.有误,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
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C.有误,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D.有误,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故选:A。答案:(1)鹤去楼空。(2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3)A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
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
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
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
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
赏能力,不能有偏废。8.【分析】参考译文:【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
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
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
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
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
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
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
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
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
是其中之一。 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
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
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的。②句意为: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及:等到。(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相同,到;B.相同,快;C.不同,
消失/极高的;D.相同,的。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清,水清。良,很。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②中重点词语有:始,才。闻,听说。句意为:才相信耳
闻不如亲眼所见。(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即可。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
出《三峡》山势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特点,乙文“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写出西陵峡
绝壁千丈、奇构异造的特点。“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可以看出西陵峡春冬清荣峻茂或者林木高茂;秋季凄清。
答案:(1)①白色的;②等到。(2)C(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②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4)①山高峻险拔;
②水流湍急;③春冬清荣峻茂或者林木高茂;④秋季凄清。【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
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三、名著阅读(7分)9.【分析】《红星照耀中国
》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
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
的谣言。【解答】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真实”是这本书畅销不衰
的首要和基本因素。故选:B。【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
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0.【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美
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解答】根据阅读积累作答。ABC.正确。D.有
误,刘志丹在陕北创立了苏区,他的家乡是陕西保安县。故选:D。【点评】做此类试题,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
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
拈来,得心应手。11.【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
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
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解答】本题考查推荐语的拟写。结合名著作品进行拟写即可。《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
记录事实的真相,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故事情节十分的突出,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
魅力。大量的战地报道,在战争的背景中产生,采访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答案:《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作
者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故事情节十分的突出,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关注事件背
后的个人魅力。【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
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四、现代文阅读(21分)12.【分析】本文是汪曾
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老舍先生的几桩事情:为花操劳、摆杏闻香、收藏画作、交友聚会、为客人亲自倒茶、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关心百姓
生活等,向我们展现了老舍先生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富有情趣,认真严肃,讲骨气,宁折不弯,和人交往坦诚相待,并且能善待、爱护百姓等品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①概括为:侍弄花草;结合“老舍先生藏画甚富,
大都是精品”,③概括为:收藏画作;结合“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④概括为:约同
人小聚。(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里要求辨析两个句子的不同,突出A句好在哪里。观察两个句子,表意相同,但是A句将“天气暖和”和“
刮风下雨”分开写,虽然两种情况搬花的情景与感受相似,但是反复的描述,可以表现老舍先生夫妇二人待弄花草的辛苦,以此突出他们对花的喜爱
之情;而B句则过于平淡,无法突出这种情感。(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时,“对他手下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
表现了老舍爱护手下干部;“老舍先生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
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表现了老舍考虑问题周全;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时,“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表
现了老舍关心、爱护百姓生活。(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结合“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表现了老舍孝顺母亲;“幼读‘三百千’”“书无所不
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表现了老舍热爱读书;“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表现了老舍甘于寒贱;“27岁,发愤著书”表现了
老舍发奋努力;“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表现了老舍教书做事认真,即使吃亏,也不后悔。所以我们要学习老舍孝顺母亲、热
爱读书、甘于寒贱、发奋努力、教书做事认真等品质。答案:(1)①侍弄花草;③收藏画作;④约同人小聚(2)A句将两种不同天气搬花的情景
具体描述出来,表现了老舍夫妇待弄花草的辛苦,以此突出老舍先生对花的喜爱之情。B句的意思虽然与A句相同,但是表达的情感过于平淡,无法
突出老舍先生对花的喜爱之情。(3)爱护手下干部:“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手下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考虑周全:为盲艺人的生
计谋划;关心、爱护百姓:“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4)“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表现了老舍孝顺
母亲;“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表现了老舍热爱读书;“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表现了老舍甘于寒贱;“27岁,
发愤著书”表现了老舍发奋努力;“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表现了老舍教书做事认真。所以我们要学习老舍孝顺母亲、热爱读
书、不追求名利、发奋努力、做事认真等品质。【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
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
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13.【分析】文章先写作者在冬日清寂无边的午后,
看到了一株金银木。然后写了金银木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样态和带给人们的感受:夏天,安静地开花不张扬,没人会注意(或:人们连看也不会看);
秋日,挂满红色小灯笼,不张扬不卑怯,成为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冬天,愈发浓烈火一样燃烧,许多人被吸引(或:疲惫的人漾出微笑)。
最后写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作者心里。表现金银木不惧严寒、不张扬的特点。【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概括。第①空:从第④段的“每天
,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可以找到答案: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第②空:从第⑥段的“许多人走
到这里,停下了脚步,被这雪后满树热烈的红色吸引”和第⑦段的“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
,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可以找到答案:愈发浓烈,火﹣样燃烧,许多人被吸引。(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甲句:作者用“热烈地拥挤着““
吵嚷着”“争奇斗艳”等拟人化的语句,写出了“夏日的花朵太繁盛了”的特点,与金银木的不张扬,枝条纷乱没有柔情,芳香漫溢却被轰鸣声淹没
形成对比,凸显了金银木夏日里不张扬,不起眼的特点,也为下文金银木进入人们视野,展现生命的意义作了铺垫。乙句:描写人的表现,从侧面体
现了金银木的平凡、不起眼的特征;为下文诠释奔波、劳碌的人生意义做了铺垫,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升华了文章主旨。丙句:描写风,“赶走““冰
冷的青蛇““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等拟人和比喻的语句,生动形象地凸显了冬季环境的恶劣,凸显了冬日里的金银木枝头火﹣样燃烧的顽强
精神,诠释了生命的意义。(3)本题考查阅读迁移。先确定推荐对象,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理由。答案不唯一。示例:推荐给同学甲。从文
章第④段的“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和第⑦段的“在寒冷的冬天……它像傲雪的一束火,
在洁白的草坪上不息地燃烧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他们心底的
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可以看出,金银木不张扬的外表下,蕴含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可以用以劝诫同学甲,要低调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身的价值。答案:(1)①安静地开花不张扬,没人会注意(或:人们连看也
不会看)。②愈发浓烈火一样燃烧,许多人被吸引(或:疲惫的人漾出微笑)。(2)示例一:我选择[甲]。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夏天花朵们争奇斗艳的状态,与金银木安静地开花作对比,突出了金银木的不张扬。示例二:我选择[乙]。这句话写出了夏日里,没有人注意金银
木,从侧面突出了金银木的不张扬。示例三:我选择[丙]。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冬天风的猛烈,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金银木不惧严寒的
特点。(3)示例一:我会推荐给同学甲。因为文中写到金银木从不张扬,蕴蓄了整个夏天的激情,才在秋日里绚烂夺目,冬日里尽情燃烧。而同学
甲性格张扬,做事浮躁,我希望他能通过这篇文章学习金银木做事不张扬的品格,厚积薄发。示例二:我会推荐给同学乙。因为文中写到起初没人会
注意到金银木,但它一直积蓄力量开花,它坚持自信、不卑怯地绽放自己,最终吸引了人们并给予人们情感的力量。而同学乙性格懦弱,极度自卑。
我希望他通过这篇文章学习金银木不卑怯的品格,收获自信。【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
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五、作文(40分)14.【分析】这道
半命题作文,“一个 的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我们可以从平凡小事入手,从细节刻画着笔,精心选择相关事例进行生动
具体地描绘,尽力做到文章具有一定的深远立意,使得文章的主题显得更加鲜明。补题的内容,可以是“勇敢”“自信”“坚强”“勤劳”“俭朴”
“诚实”“勇敢”“好学”“谦逊”等各种形容美好品质的词语。如写某个人战胜了遇到的困难,迎难而上,就是给读者一种精神的榜样,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当然,也可以补充“普通”“简单”“平常”“懒惰”“贪玩”“虚伪”“孤独”“软弱”“没有自制力”等等中性或负面品行的词语,以表现人物的真实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主题不能过于分散,要紧紧围绕所补充的内容进行叙述,从而突出题目的主题。【解答】一个热情的人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很多人和事就像一粒粒微不足道的沙子,很快就被我们忘记了,而有的人和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奥数班的院门前见到这个乞丐了。说实话,我讨厌他。他整天蓬头垢面,头发简直就是个鸡窝,身上散发出让人厌恶的馊味儿。每次见到他,他那双眼睛总紧紧地盯着我手里热气腾腾的食物,我恨不得插上翅膀迅速飞走。 那天,我边吃早餐边踢着脚下的小石子,一不小心将小石子踢到了那个乞丐身上,我飞快地跑进院子里,不敢回头看他的表情。 临近放学,一场暴雨“哗哗哗”地落下,尽管带着雨伞,我们还是碰到了无法逃避的难题﹣﹣小院前的小路泥泞不堪,还有许多积水,许多同学站在走道里焦躁不安。 雨越下越大,水越积越深,我心一横:豁出去了!干脆蹚过去吧!正在这时,那个乞丐又出现了,他伸出双手似乎想把被积水拦住去路的一个同学抱过去,可那个同学捂着鼻子跑了过去。他讪讪地收回手,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难堪,思忖片刻,便快速朝院子外走去。 不一会儿,他又出现了,手里抱着几块红砖。他又想做什么呢?我不解地看着他。只见他淋着雨,艰难地把砖放进积水里,摆成一条直线。码好砖后,他的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而他那条破裤子和看不出颜色的鞋子早被泥水泡得不成样子。他退后了几步,示意同学们踩着砖走过去,同学们一脸诧异,陆续踩着砖走了过去。 一个令人心生厌恶的乞丐,竟然如此乐于助人,令人刮目相看!同学们鱼贯而出,却很少有人对那个乞丐说一声“谢谢”。他们可能也和我一样,觉得对一个乞丐说“谢谢”是一件难为情的事。不过,我打算下次来上课时向爸妈多要几块钱,给那个乞丐买一份温暖的早餐。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乞丐,却是如此热情。【点评】本文选择了一个小人物——乞丐来写,这样卑微渺小可怜之人却令“我”敬佩,视角独特。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乞丐的蓬头垢面,再通过记叙乞丐雨天为同学们铺砖渡积水这件事,写出了这个乞丐身上的闪光点——善良,乐于助人。文章对乞丐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形象,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很细腻,可谓“抑”得有度,“扬”得有温度。篇末小作者决定施以小小的善举,既突出了这样的人令“我”敬佩,也表现了善意传递这一主题,为文章添了一抹亮色。 2 / 2
献花(0)
+1
(本文系大高老师首藏)